APP下载

国内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困境: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2022-11-21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学习者资源

付 超

(1.贵州开放大学 2.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贵州 贵阳 550004)

开放教育资源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确保教育公平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围绕“免费”“开放”“质量”“可持续性”等关键词,我们一直在找寻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效模式,但遗憾的是,有效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仍在探索中。不管他国的经验如何丰富,资源建设如何卓有成效,立足我国实际,从理论到实践厘清并践行高质量、可持续性的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非易事。本文在分析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困境的表现及危害的基础上,梳理了已有研究中有关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核心问题,提出个人思考,并对开放教育资源可能的进一步研究做初步预测。

一、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困境:内涵、表现及影响

1.内涵

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国内学者大多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200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s,OERs)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提供给相关人员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教育类资源”。201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开放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定义:“开放教育资源的媒体拓展为任意形式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料,但必须在开放许可协议下获得、使用和传播。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内容多元、形式多样、使用权限相对宽松等方面。”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议书》中提出,“开放教育资源是以任何格式和媒介存在于公共领域或者根据开放许可协议发布,允许他人免费获取、再利用、改变用途、改编和重新发布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材料”。

本文认为,不论是将开放教育资源定义为教育类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任意形式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还是存在于公共领域或遵循CC 协议的免费的、可再编辑的学习、教学及研究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都属于狭义定义。广义的开放教育资源还应该包含硬件设施如校舍、办公室、教室、电脑等,看不见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以及尤其不该忽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建设者。显而易见,已有的开放教育资源定义就是基于硬件、技术和资源建设者的产出,即教学资源,典型的如网上学习课程等。

2.表现

一方面,困扰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有关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始于1973 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在2015 年达到峰值,近年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仍保持每年不低于600篇的研究数量。遗憾的是,困扰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问题——资金支持、版权问题、政策设计、质量问题、平台技术等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开放教育的重要性,但也暴露了开放教育资源覆盖学科较窄,质量不高,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跟发达国家的开放教育相比有一定差距。根据木桶原理,任何一个问题短板都足以制约开放教育资源整体建设,更何况是多个短板并存,由此不难理解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何以止步不前。

另一方面,国内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治的局面还未形成。共建共享共治是治理现代化在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是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面对开放教育资源重复建设[1]36、自成体系[2]、共享壁垒、同质性高、利用率低、适应性弱[3]43-44等现状,需要从组织机制、激励机制、技术系统重构、学习环境重塑、人才队伍建设、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矫治。同时,也应该看到,共建共享共治是开放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弥补资源建设主体能力不足的重要手段,是保障资源质量的不二选择。时至今日,如何在实践中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分割和限制,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共治落地运行,政府、高校、各行各业、各级各类资源建设者、资源使用者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3.影响

(1)开放教育资源质量止步不前不利于终身教育的推进,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同时,终身教育主张在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作为“最好的方式”之一,是个体实现终身教育,推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2)不利于开放大学体系整体转型。教育部《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里明确指出,“要通过改革和优化开放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解决……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国家开放大学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这一定位表明开放大学体系既不同于过去的广播电视大学,也有别于普通高校,作为“灵魂”的开放教育资源,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开放大学的前途命运,没有开放教育资源质量的提升,就谈不上开放大学的整体转型。

(3)不利于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同样是资源质量,信息化是其外在载体,没有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内涵的提升,信息化就可能面临困境。

(4)不利于缩小数字鸿沟和促进教育公平。在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获取的“便捷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打破了时间、空间、阶层、种族、行业、年龄、性别的约束和限制,最大限度缩小了数字鸿沟,促进了教育公平。当然,数字鸿沟的消弭同样不能回避高质量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

二、研究综述: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困境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国内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造成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困境的核心问题包括“资金来源问题”“版权及知识产权问题”“政策支持与机构策略问题”“质量保障问题”“资源平台及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从提出到今天一直是制约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1.资金来源问题

提到开放教育资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免费”,虽然大家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4]47。事实上,各个国家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匮乏问题,经费支持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5]36。可持续发展隐含“高质量”“有源源不断的用户群体”,故而资源质量是前置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出。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自利的,人们总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稳定的资金保障是资源建设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资源建设不过是空中楼阁。学界一般将资金来源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政府资助和公共基金募捐者[6];捐赠与资助型、购买服务型及合作交换型[7];捐款、会员制“随你付”和众筹等[4]58;捆绑、附件和转化[8]63等。但是,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如何实施,能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需求等,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2.版权及知识产权问题

开放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但不等于可以忽视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在2012年和201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含义中,都强调了“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简称CC 协议)”这一前提基础,这是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规范合理有序共享的关键和核心,是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妥善平衡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版权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我国在2003 年引入CC 协议,然而目前CC 协议在我国尚未被普遍使用,主要原因是部分公众版权意识不高,对CC 协议的认知度不够,CC 协议与我国版权法律衔接度不够[9]55。由于开放资源得不到社会认可,甚至可能被盗版使用[5]36,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资源原创者的积极性,阻碍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3.机构策略与政策支持问题

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针对开放教育资源质量监管、评估及服务的部门或机构,也没有专门针对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法律法规。各类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监管工作往往由内设部门来承担,以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为例,作为国内最早的开放教育践行者,开放大学的前身广播电视大学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我国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的主要建设者,同时还集资源审核者、发布者及评估者于一身。从监管角度而言,资源质量提升行动缺乏外在压力,且类似系统内部自我建设资源的模式也不利于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及校际间的共建共享,至少很难看到多校合作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案例[9]58。同时,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定位、资金来源、组织管理、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平台技术维护、激励与惩罚机制、发展方向与目标等问题,也亟待从国家层面出台统一标准和支持政策。

4.质量保障问题

自开放教育资源诞生起,围绕开放教育资源质量的研究始终是热门话题。国内开放教育资源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10]121,资源质量保障不足[3]43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资源建设主体意识有偏差。没有厘清“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与“资源建设的当前任务”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质量问题”“资源对学生学习帮助成效问题”考虑较少。(2)资源建设主体能力不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偏差会进一步降低资源建设主体的能力,会使专业培训缺失,激励机制缺位,资源建设主体的能力水平难以提升。(3)评价标准政出多门,自成体系,缺乏一套统一的、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标准。目前,国内外与开放教育资源质量评价相关的指标体系及标准多达几十种[11]13-19,耳熟能详的有TIPS、LGC 等,其开发主体、评价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同一开放教育资源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得到的结果也往往大相径庭。同时,实践表明,缺乏用户体验和用户评价等关键环节[3]47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构建一套统一、科学合理、具有公信力且符合国情的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5.资源平台及技术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国内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存在基础建设较差、功能不完善、缺乏核心技术支持等 问 题[1]36-42,平 台 还 远 未 发 挥 技 术 应 有 的 优势[12]83。开放教育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开放”和“共享”,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从国内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实际来看,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资源使用权局限在自家学习平台上,“各个资源库之间交互性差,资源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不强”[1]39-40。在视频播放方面,缓冲及下载速度较慢,视频流畅度、清晰度不高,播放过程中卡顿现象时有发生。在支持个性化教学方面,平台在支持学习者自适应学习和支持教师个性化教学方面的表现不足。网站有时出现域名无效、访问跳转、停止维护等现象[3]44。同时,平台还存在审核评价机制不健全[1]38、技术手段复杂或成本过高、资源利用便捷性不够[3]45等问题,个人学习管理功能欠缺[12]85更是进一步阻碍了资源的开放共享。

三、反思与讨论:破解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困境的思路

1.确保稳定且多元化的资源建设资金来源是根本

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开放大学体系是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国家财政为其运行发展的唯一来源。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国家财政是相对固定的蛋糕,分配到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必定有限,与人们对开放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要满足学习者对开放教育资源数量、形式、质量的需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根本。首先,要继续保持国家财政对开放教育的投入水平,并逐年适当增加。其次,要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资金赞助和捐赠。再次,在确保资源质量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开放教育资源美誉度、知名度的宣传,让“使用者付费”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反过来也促进资源建设者专注于资源质量的提升。

2.明晰资源版权,消除共建共享后顾之忧

如何调节开放教育资源版权与“给予使用者使用资源的最大自由化和最大开放性”[13]60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解决方案只能且必须是资源版权的清晰和确权。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我国大数据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区域链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可寻址(Content Address⁃able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ARE)并永久追踪到资源创建者的身份成为现实[14]。尽管开放教育资源对学习者而言可能是免费的,但是对于著作权(原创)人而言不是免费的,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在源头上保障著作权人的利益问题,消除著作权人的“版权焦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能够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扫除后顾之忧。

3.严把资源质量关,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质的学习资源应建立标准及评估体系以保障质量,适时引导变革与创新,以确保教育过程的良性循环[15]24。

(1)强化对资源的全程监督和管理。一是要提高资源建设质量,优化资源建设队伍,加强各资源库的合作共建;通过同行、第三方评价等方式从源头上保障资源质量。二是要加强跟踪管理。资源上线只是资源生命的开始,是其价值得以体现的起点,要加强在线跟踪管理,注重资源建设者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资源建设、纠错和完善中来。要关注用户需求[16]54,发挥资源使用者的主人翁精神,重点是加强对资源使用者意见、建议的收集反馈,并对资源做出相应修改和完善,以更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三是要强化对资源的更新淘汰工作。通过资源建设专家、第三方评审机构和资源使用者的定期评估,强化资源的推陈出新、去伪存真。

(2)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要坚持“量”“质”并重。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资源必须具备量的优势,确保资源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保证有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供学员选用,而不是在有限的资源中陷入“霍布森选择”困境。共建共享是实现“量”“质”并举的关键途径,资源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政府、企事业单位、基金会、社会团体及个人都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主体。此举可以促进多元化主体之间的能力互补,弥补单一主体的有限性,实现资源效益供给的最大化。

(3)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还应该注重“适宜性”。好的资源未必“适宜”,对学习者而言,适宜的资源才是好的资源,这表明资源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根据时代背景、现实需要、学习对象、学习环境、技术更新等强化资源的适宜性,才能保障“时时、处处”皆能获得适宜的资源。

4.统一平台,打通技术壁垒,让资源平台和技术更加友好

首先,平台是资源的载体,承担着开放教育资源的搜索、推荐、共享、互动答疑及评价[8]38等多重功能,是开放教育资源释放价值必不可少的中介,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习体验及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评价。《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强调用人工智能助推在线开放教育发展,践行全纳教育观念,构建全民享用的终身教育统一平台,让资源的获取、利用、反馈和再编辑等变得更加容易。

其次,《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毫无疑问,新技术在促使开放教育资源形态发生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云基础设施、开放数据、人工智能和内容寻址[17]61-70等技术催生了一种动态和自适应的资源模式。区块链去中心化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运营成本高、版权保护弱、资源共享难和资源质量低等现实问题[18]58-67。人工智能可用于学习过程,提供学生支持服务、考核和反馈,管理业务过程,帮助识别身份和确保安全。

5.出台专门的政策支持,建设专门的机构队伍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困境是整个开放教育发展瓶颈的缩影,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因此,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实际的《开放教育法》是破解开放教育发展困境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我们要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带动下认知和推广OERs。要制定从国家到机构衔接得当的OERs项目政策框架,加强对已有OERs政策和项目的跟踪研究[13]58-65。建议适时出台适应我国国情的《开放教育法》,让开放教育成为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释放开放教育功能,缩小数据鸿沟,促进教育公平。要让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有法可依、规范建设,解决困扰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人才、版权、平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汇聚各方人力物力,在平衡利益的前提下,有步骤、分层次地建设各级各类OERs,实现OERs可持续发展[13]58-65。通过《开放教育法》《著作权法》与CC 协议的对接,加强公众版权意识的培养,加大对CC 协议的宣传力度,推进CC 协议在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中的具体运用,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促进开放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另一方面,建议通过立法确保专业部门的监督管理地位,成立隶属于教育部的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开放教育管理机构,明确职责、义务和权利,加强对国家和地方开放教育工作的管理、服务和工作衔接。此举可以为国家及地方推动开放教育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扫清长期困扰开放教育发展的障碍。此外,能力建设是促成开放教育资源策略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4]57,因此,要注重开放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并鼓励他们走专业化道路。

四、讨论和展望

国内已有研究围绕制约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问题,做了非常充分的阐述。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开放教育法》的立法工作,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开放教育法规,实现开放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版权及知识产权明晰化、机构人才专业化、质量保障标准化、资源(技术)平台去中心化,才能确保理论研究能够真正落地生根,促使开放教育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推手。在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背景下,开放教育资源研究要进一步立足国情,深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科学合理界定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

根据我国国情、社会发展需要及开放教育发展实际,重新界定开放教育资源的涵义。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学者们普遍采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这当然有利于从国际视角审视我国开放教育资源。但仍有必要立足我国实际重新界定和审视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明确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利益相关者、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使命和宗旨,并根据我国实际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道恩斯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议书》撰写的书评中质疑何谓“开放教育资源”这一根本问题[4]47。如是观之,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开放教育资源定义,基于国情、发展实际及发展目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界定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我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推动我国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

2.基于学习者需求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开放教育资源“产品”质量如何?学习者当仁不让享有最终评价权。因此,资源建设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建设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转变有三个前提:一是建设者理念意识的转变。资源建设者要有鲜明的“顾客意识”,所有建设行为都应该围绕“学习者需要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来开展,而不是考虑“建设者能够提供什么”。二是建设者能够全面了解学习者需求。在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关起门来建资源”的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全面客观的调查研究,不深入了解学习对象,就不可能回答“学习者需要什么”的问题。三是建设者有根据“菜单”提供资源的能力水平。显然,一方面要强化对“建设者”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只有打破地区、部门、层级、行业的制约,加强合作共建,才能实际解决“有限人”的弊端,建设质优量足的开放教育资源。

3.破解资源建设主体能力水平是关键

首先,要围绕“意识培养、能力提升、水平建设、职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主体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从理念意识、行动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升资源建设主体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其次,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学校的师资队伍共建共享,打通师资共享壁垒,建设一支专业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队伍,强化队伍的专业意识、专业思维和专业能力,鼓励他们走专业化道路。最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教师专业发展[19]74计划。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生产者,资源建设主体的教育初心、能力水平、自身满意度、成就感均直接影响和制约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因此,必须在科学界定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主体的基础上,提高对资源建设主体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平衡好资源建设主体专业需求与个人需求、能力短板与兴趣爱好、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成长需求与成长空间之间的关系,提高资源建设主体在培训中的获得感。

4.注重开放教育资源宣传推广工作

早在200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等机构就一致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将成为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20]27-31,但从实际来看,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具体行动上,开放教育资源这一全民终身教育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开放教育资源在实现全民终身教育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我们应当以终身教育为契机,加大对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宣传力度。在信息爆炸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资源,最难识别的是资源价值,如何从海量资源中精准获取学习者需要的资源,不仅考验着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同时也是对资源建设者宣传推广能力的考验。在做好质量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观念,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大对开放教育资源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传播,吸引宝贵的公众注意力,让开放教育资源成为人人成长成才的重要资源,让学习者真切体会到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价值感。

6.加快建设统一的开放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开放教育在我国已有40 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对资源质量的考核评价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这也是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建设较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开放教育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开放教育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重要且紧迫。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评价的有益经验和合理对策,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资源评价标准。要让开放教育资源评价有章可循,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活动,推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质量提升。国内研究普遍注意到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但缺乏后续深入有效的研究,建议从国家、地方层面加强“开放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的立项工作,加快体系构建,并用于指导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实际。

6.加强“开放教育+”的复合型研究

随着国家对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一劳永逸的学习方式将不再存在,想要消除知识短缺及技能恐慌,不断学习是唯一的应对之策。在此背景下,加强开放教育与终身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的复合型研究是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有利于形成开放教育研究的多元化视角,拓展开放教育研究渠道,强化开放教育研究深度,扩大开放教育影响力,让开放教育成为全民终身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平台。

7.开放教育资源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研究

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鼓励地方资源建设主体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围绕“一带一路”、大数据、老龄化、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社区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开展开放教育,使开放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打破当前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的趋同趋势,打造地方开放教育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树立地方开放教育资源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加强各类非学历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应将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和使用融为一体[8]61-70。传统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是单向的、静止的,未来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则会演变为双向的、动态的。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模式将更像是工具[8]61-70,学习者通过这一工具,不断掘取开放教育资源内涵,推动个人、组织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学习者资源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我给资源分分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