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入路径探微
2022-11-21赵芸芸
赵芸芸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对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随后,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相关工作作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
在此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各学科专业都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有的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笔者以“现代汉语”“思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组合检索,发现截至2022 年3 月底,有关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章只有44 篇,与大学英语课等课程思政建设之研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且已有的这些文章对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尚不完全,多是以举例的方式简单提及,较为零星,不成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3]作为文化的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作为对母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全面解析的现代汉语课程,可以认为是其他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工具和载体,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关键基础性课程之一。基于此,本文以现代汉语课六大知识单元模块为基础,深入各知识单元内部,着力挖掘各单元所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力求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还将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入手探讨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要素融入的具体策略。
一、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要素融入的结合点
高校的现代汉语课作为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部分,每部分都包含有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因此,开展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就是要在深入挖掘各部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融入到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寓价值引导于现代汉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一)绪论部分思政要素融入的结合点
绪论部分作为现代汉语课程的导入章,简要介绍了现代汉语的概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以及现代汉语课的性质、任务和内容。较之于其他章节,该部分篇幅不多,但其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十分丰富。通过对教材绪论部分的仔细梳理,我们找到了以下四个可以与思政要素相结合的专业知识点。一是在讲解“什么是现代汉语”时,可以联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及系统论思想,明白语言作为一个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二是在讲解“现代汉语方言”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方言保护视频、开展小组辩论、参加方言调查、策划“推普周”活动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了解汉语七大方言分区的基础上,能辩证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以此引导学生共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在讲解“汉语的特点及地位”时,一方面通过将汉语与英语等印欧语进行对比,总结汉语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及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介绍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不断兴起以及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汉语热”,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对整个国家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四是在讲解“汉语规范化”时,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使学生认识到该法的颁布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依法行事的重要体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治理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以此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二)语音部分思政要素融入的结合点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主要以《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为表音工具,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结构以及语流音变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完整了解的基础上,具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因此,语音部分的思政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和朗诵爱国主义诗歌、红色革命诗歌、感恩散文、励志作品等,使学生领略到汉语声调抑扬顿挫的变化美、音节整齐匀称的和谐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二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教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爱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文字部分思政要素融入的结合点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现代汉语文字部分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汉字的概况、汉字的形体和结构、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等,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汉字。梳理教材发现,这部分的思政元素主要蕴含在以下几个专业知识点中。一是在讲解“汉字的起源和特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汉字博物馆,观看电视节目《开讲啦——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将汉字与西方文字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汉字的演变体现了文化史的演变,进而认识到“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4],以坚定汉字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在讲解“汉字的作用”时,向学生强调汉字在维护国家统一、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文献查阅等方式了解并接触“汉字文化圈”,调查历史上有哪些国家和地区曾使用过或现在仍在使用汉字等,借此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与国情教育,树立文化自信。三是在讲解“汉字的形体及结构”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汉字书法馆或观看纪录片,让学生深刻体会汉字之美,认识到汉字天然就携带有美的基因,而书法又是传递审美的方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素养。四是在讲解“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时,使学生了解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语言文字情况,以及国家对这些地区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借此展开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五是在讲解“汉字的信息化”时,在梳理汉字输入法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词汇部分思政要素融入的结合点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现代汉语词汇部分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汉语词汇的概况,如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类型、词义及其性质和构成、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发展变化及其规范化等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学知识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辨析词义和解释词语,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用词能力。这部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等,可分别与以下专业知识点相对应。
一是在讲解“缩略语”“词的结构类型”“义项和义素”时,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文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时政词条为材料,让学生研读并找出其中的缩略语如“两个维护”“五位一体”“四个自信”等,讨论这些词语的全称及简缩方式。同时,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词语的结构类型,让学生分析“老虎”“苍蝇”等时政词条的新增义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于无形之中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在讲解“词义的民族性”时,可以通过英汉亲属称谓词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英语亲属称谓笼统、简单、粗疏而汉语亲属称谓精细、复杂、严格的深层文化内涵,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独特的亲属称谓体系,正是其不同文化特征的体现,借此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此外,文化词也是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三是在讲解“外来词”时,通过介绍历史上和当代的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吸收进来的外来词,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涵育大学生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共同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四是在讲解“熟语”时,引导学生对“不耻下问”“刻舟求剑”“水滴石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一系列熟语进行溯源分析,让学生体悟这些熟语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教育意义,以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个人品性教育、成长成才教育等。五是在讲解“词汇的发展变化”中的“新词的产生”时,以近年来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告诫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上网,坚决抵制网络暴力,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五)语法部分思政要素融入的结合点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现代汉语语法部分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汉语词类划分的依据、各类词的用法及特点、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与类型、标点符号的用法等,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法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辨别词性、分析短语和句子的能力。考察发现,这部分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爱国与逻辑教育”“科研精神”等,可分别与以下专业知识点相契合。
一是在讲解“语法的民族性”时,可以通过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语法特征对比,让学生理解语法的民族性,认识到不同语言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学会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共性与个性这一对辩证范畴,以增强辩证思维。二是在讲解“词类”时,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的词类划分标准,反思过去比附英语等印欧语来划分汉语词类的做法,论证以语法功能为依据来划分汉语词类的合理性,教育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三是在讲解“短语、句法成分、单句、复句、句群”的含义、特点和分类体系时,可以援引时政资源、党史党章、法律条文、红色文化、传统经典等中的语料,让学生在对其进行句法分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加有关方面的知识。以“复句”的讲解为例,在教学时可以选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语料,如:“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5]让学生分析这些复句的意义类型及其所使用的关联词语,让他们在掌握复句基础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勤学苦练、增强本领,成为栋梁之材。四是在讲解“句类”中的“疑问句”与“祈使句”时,在讲清二者意义与用法的基础上,指出同一个意思用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来表达,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同样是叫人把窗户打开,疑问句“能把窗户打开吗?”明显比祈使句“把窗户打开!”更易让人接受,这是因为疑问句一般语气和缓,留有商量余地,而祈使句通常语气强硬,多带有命令语气。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貌用语,多用疑问句,少用祈使句,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建和谐社会。五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老一辈语言学家为学为人、求学治学的故事,尤其是他们手工搜集语料的不易和艰辛,引导学生向老一辈语言学家学习,自觉养成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习、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六)修辞部分思政要素融入的结合点
依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教材,“修辞”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二是指修辞知识或修辞学;三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手段,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6]教材认为,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进行综合性的艺术加工,常见的修辞手段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等。和语法部分一样,修辞部分的思政元素也主要以举例的方式隐性融入。
具体来说,在讲解“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时,可以精心选择古典诗文语句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等,让学生体会词语锤炼之妙、句式变换之美,并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讲解“辞格”时,可以借助《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修辞艺术与辞格的讲解结合起来。该书辑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理念关键词,并将其分为开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和诗文引用篇四个部分。其中,形象比喻篇和诗文引用篇分别与“比喻”和“用典”相对应。例如,将制度比喻成“笼子”,意在强调制度之“笼”对权力,尤其是一切滥用权力行为的约束与监督。这些生动形象的思政语料将语言知识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极具现实和教育意义。
二、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具体路径
(一)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7]。为使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取得有效成果,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专业课也是育人课”,课程思政绝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而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8]作为传道者,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现代汉语课教师在搞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还应花时间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学、师德师风等的重要论述以及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以增强思政意识,提高思政能力。总之,理论学习是基础,有了深入的理论学习,现代汉语课教师就有了开展课程思政的根基,就有了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要素的能力和敏锐性,就能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我国教育历来注重言传身教,且身教大于言传。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治学水平、工作态度、处世哲学、人格修养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现代汉语课教师在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在精神外化为自觉行动,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治学,潜心育人,严于律己,不慕虚荣,爱护学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充实教材思政内容
教材是思政育人的载体,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因此,为充分发挥教材在思政育人中的载体作用,一方面,现代汉语课教师应该立足教材,深入挖掘现有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另一方面,也不要囿于教材,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并将它们巧妙地融进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去,以更好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9]其实不仅是思政课,专业课的教学及思政建设也应该主动与现实相结合,以增强课堂教学生命力。
以现代汉语课为例,在全面把握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适当提及该现象的发展现状或是国家目前有关方面的方针、政策。如在讲解“汉语的地位”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发展现状以及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平台等。同时,也可以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法治建设、科技创新、数字中国等热点主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真切感知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强大和进步。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开发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化数字教材,建设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与传统教材配套使用,共同为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服务。
(三)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现代汉语课与其他文学文化类课程相比,内容较为枯燥,知识点繁难,因此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使用教学方法。在反思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翻转课堂、对分课堂、BOPPP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空间及实现路径,多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参与、多讨论,勤思考、善总结,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如前所述,在讲解“现代汉语方言”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对“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在讲解“新词的产生”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网络用语对汉语规范化问题的影响等。
二是用好新型教学平台,巧用多模态资源。新型教学平台的出现,极大地突破了线下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教学活动成为可能,现代汉语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网络化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此外,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手势、肢体动作等多模态资源,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兴趣。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通课堂内外。现代汉语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其实践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自觉将理论知识转换为生动实践。如在绪论部分,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开展方言调查,了解自己家乡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在语音部分教学时,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阅读、传诵和书写经典,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言文化素质;在汉字部分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汉字博物馆或书法馆,参加“三笔字”书写大赛等,让学生感受汉字与书法的魅力,养成书写规范汉字的意识与能力。
三、结语
本文立足教材,对现代汉语课六大知识单元模块所蕴含的思政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课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具体路径。值得说明的是,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极为丰富的,同一个专业知识点可能对应不同的思政要素,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如在讲解“新词的产生”时,既可以借助近年来我国产生的新词新语让学生体会祖国的进步和强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可以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网络用语对词语规范化的影响,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提升网络素养。反过来,同一个思政元素也可能对应不同的专业知识点,如文化自信在“汉语的地位”“汉字的特点和作用”“熟语”等部分均有所体现。因此,如何立足现有教材继续深入到各知识单元内部,进而全面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建构起一个点面结合、系统完备、层次递进的立体化思政教学体系,并将其贯穿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