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2-11-21陆光新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友资金发展

陆光新

(重庆医科大学 校办公室,重庆 400016)

充足的资金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有力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蓬勃发展,办学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对于一些有着办学雄心和长远目标的高校来说,它们不再满足于依靠某一项或几项收入来平衡办学成本,开始谋求更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国家也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注入高等教育事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大学基金会在内的多元筹资办学举措。高校基金会可以作为各高校拓宽资金渠道、优化资金结构、充实资金体量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促进各高校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于是,不少高校纷纷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进而解决高校教育财政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基金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存在着资金筹集渠道较少、资金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和解决。

一、高校基金会的起源及发展

高校基金会起源于英国,但发展壮大于美国。早在1639 年,一位名叫约翰·哈佛的人捐赠了779英镑和400 本书籍,作为哈佛大学的建校经费,学校以他的名字进行命名,这就是高校基金会的雏形。1890年,美国耶鲁大学创建了第一个校友基金会,接受和管理校友的捐赠,高校基金会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1]。随着美国高校基金会的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哈佛大学等一些美国高校接受捐赠资金的数量占自身总运营收入的30%以上,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第一财经媒体报道,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总额近年来一直位于美国大学榜首,截至2021 年6 月,其捐赠基金金额已达532 亿美元。根据2019 年《光明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的数据显示,美国部分公办州立大学财政拨款占比已由原来的约50%逐步下降至10%左右,其中捐赠贡献率占比已达30%左右,极大减少了大学对财政资金的依赖,资金多元化办学特征日益明显。

我国高校基金会整体起步较晚,最早在民政部登记注册并正式成立的高校基金会是1994年成立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2009年,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2]。随后,有条件、有前瞻意识的高校纷纷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根据《人民政协报》(2021年4月13 日第 10 版)报道,截至 2020 年6 月15 日,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超过620 家。尽管机构数量增长较快,但相比我国高校的数量来说,高校基金会的建设还远远没有实现全覆盖。不仅如此,发展也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基金会的有效覆盖率差距较大。早在2016年,就有学者指出,可以经常性接受大额捐赠的高校基本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的获捐额就明显较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校友的支持。据清华大学官网公开的数据,2019年清华大学接受的捐赠收入达 17.45 亿元。2022 年 2 月 17 日发布的《2021 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0年,国内共计78家高校基金会接受过大额捐赠(项目捐赠总额大于或等于1000 万元),到账总额303.6 亿元。知名高校的基金会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能够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加之拥有强大的校友资源支持,进而能够募集到更多的社会捐赠,而大部分高校的基金会发展并不理想,甚至处于停滞状态[3]。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基金会目前的现状是,发展十分迅速,但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分化较为严重,部分高校成立基金会的意愿并不强烈,即便成立了基金会发展也不理想,开发的捐赠渠道不多,动员的捐赠群体不广,获得的捐赠数额不大,有的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有名而无实。

二、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基金会建设重视不够

我国高校的品牌建设,主要依靠核心办学实力、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该积极主动集聚一切的资源和力量,服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基金会作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补充渠道,理应得到重视。但是,一些高校的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基金会的重要作用,往往对基金会的建设重视不够,对其发展的思考和谋划不足。一些人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基金会仅仅是增加学校收入的一个渠道,没有从校级层面加强对基金会建设的顶层设计,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前瞻性思考,基金会在一些学校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建立和完善基金会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名校基金会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作为普通高校,基金会发挥的作用不大,募集到的资金不多、对学校的贡献不大。

(二)运行体制机制不顺

我国高校基金会多隶属于高校,基金会办公室多数没有独立设置,而是挂靠在学校的某个职能部门,实行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因此,一般来说,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也多是由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兼任。从基金会运行的实际效果来看,平时行政工作繁忙的职能部门很难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建设和完善基金会。这种运行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动基金会的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够。由于身兼多职,加上对基金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工作人员认为,基金会的工作不属于部门最主要的工作,基金会的工作又很难做出较大的成绩,因此积极投身基金会工作的动力不足。二是工作人员管理基金会的能力欠缺。基金会虽然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但基金会的管理和运营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基金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在凝聚高素质、专业化、懂基金管理的人才方面做得还不够。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擅长组织筹资、资本规划、资金运作等专业化极强的工作,也基本未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培训,只能将基金会募集的资金进行简单的存储和支出管理,这样的人员配置明显不利于发展基金的筹集和运营。三是工作人员担当作为意识不够。高校教育发展基金属于国有资产,而工作人员受限于自身的能力素质,担心因为运营不善造成基金的亏损而被追责,因此,宁愿选择少些作为甚至“躺平”,也不愿意主动作为,这样的思想也不利于基金会的发展。

(三)募集资金渠道来源不广

高等院校往往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并掌握着较为丰富、优质的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其基金会理应交出一份较为优质的成绩单。但现实情况是,不少高校基金会的募捐渠道并不广。第一,一些高校还没有认真思考和谋划如何拓展募捐的渠道,在引导宣传上做得也不到位。不少基金会以接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等常规捐赠为主,主要包括现金、设备或者图书等有价值的有形资产,这也是一般捐赠者在潜意识里能想到的捐赠方式。第二,高校基金会与市场接轨程度还不够,导致拓展捐赠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不够。例如,对于兴起不久的数字货币等基金方式,高校基金会还没有合适的渠道接受证券或是信托投资等方式的捐赠,导致一部分从事金融行业的捐赠者虽然有捐赠的想法,但没有合适的渠道。第三,重视知名校友的捐赠,忽视普通校友资源的维护。校友捐赠是高校基金会的重要资金来源。由于财力雄厚、有资金实力的知名校友捐赠的金额往往比较可观,所以基金会常常会把目光主要放在这一部分人群上,会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组织其返校、参加校庆活动等方式引导其捐赠,并用其姓名为学校实验室、图书室等命名,增强其荣誉感。但是,不少基金会对于广大的普通校友关注不够、联系不多,认为这部分群体往往只是“点滴”捐赠,且数额不大,难以有效充实发展基金。所以,不少基金会普遍缺乏与普通校友之间的深度合作,引导和发动其捐赠的积极性不够,导致“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的作用发挥不到位。第四,视野较为局限,统筹国内国外工作不够。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基金会组织接受捐赠还没有打破地域的限制,主要以国内人群和本地捐赠为主,还没有完全打开更为广阔的国外校友群体。其实,对于一些在海外有所成就的毕业生,他们的收入往往较为可观,这其中一些人有着深厚的母校情结,也有一定的捐赠意愿。但是,一些基金会长期以来对这类人群的联系和发掘力度还不够,一些海外校友即便有捐赠的意愿,可能也不清楚捐赠的方式和渠道。

(四)资金池基金运作能力不强

一方面,募捐到的基金属于高校公款,一分一厘都不能乱用,而管理人员需要承担监管责任。在考虑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后,管理人员通常会采取最保险的运作模式,即直接将资金存放在银行或者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获得数额不多的存款利息,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基金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不专业,缺乏基金运作的经验,自然就对基金会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实现基金会的资金增值,导致基金会成了花一分钱就少一分钱的“钱袋子”。相比之下,不少国外知名大学都有着一支高度专业化的资金运作团队,专门从事基金会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有的管理团队甚至能做到年化收益率高达10%。

(五)募捐活动的策划方式不多

高校的一个重要主业是学术研究,高校也由此不断增强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我国高校虽然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大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基金与学校教育基金会的建设是分割开来的。高校基金会没有在扩大学术影响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值上下功夫,有组织地引导社会捐赠的办法并不多,没有做到与学校科研项目基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外的一些高校则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它们注重在策划上发力,善于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实现共赢。例如,斯坦福大学把学术研究创新与组织捐赠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曾经策划过一个为期5年筹资43亿美元的“斯坦福挑战计划”。该计划聚焦以科学研究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加强筹集资金,最终获得了62 亿美元的融资,远超预期,这充分说明高校的学术研究完全可以和基金会联动发力,实现共赢。

三、对策建议

(一)规范基金会机构设置

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基金会的建设,将其作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基金会的建设纳入学校党委会议事日程和工作要点,定期研究、定期谋划,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制度文件,引领基金会建设的稳步推进。要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基金会的成功经验,构建独立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可以尝试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配备相应力量,独立、专门从事基金会的管理与运作。该部门可由分管校友事务或发展规划的副校长分管,与其他职能部门并行,在部门内部可以细化设置筹资、投资等科室,负责基金会的策划、组织协调与实施,形成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高质量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基金会涉及筹资、投资等两项常态化工作,每一项工作又是环节众多、细节复杂、结构多变,因此,基金会的建设和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就筹资工作而言,需要基金会与社会各行各业、金融单位、企业和广大校友经常打交道,需要一个熟悉高校发展、善于与人交往的“领头羊”。这个“领头羊”既要与校内各院系密切交流,又要同校外各个组织和各类人群经常性沟通,并且具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因时因势组织活动、召集募捐。这个“领头羊”可以从校内副处级及以上干部中遴选,专职从事募资工作,包括结合校庆、学术研究等有针对性地策划和组织捐赠活动。就投资工作而言,由于涉及投资融资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从校内选拔合适的人才可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是,从校外招聘一些经验丰富、操作过成功案例的资本运作领域的专家,专职从事投资工作,进行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其待遇应与业绩挂钩,并接受学校分管领导的管理。另外一种方式是,将募捐的资金委托专门的基金公司运作和管理。同时,还可以招募一批拥有法律、财务、教育、经济等专业背景的人才,作为志愿者队伍,以适应基金会的发展需要。以上措施的目的,是通过一整套市场化的投资运作模式,保证基金会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吸引社会各界广泛捐赠

传统的“等靠要”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基金会的发展。要加大学校品牌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及现代商业营销手段,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参与高校基金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增加募集资金的渠道和体量。一是要加强与校友会的合作。通过校友会积极吸引广大校友参与捐赠,可以根据捐赠数额的多少,将参与捐赠的校友的姓名用来命名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和苗木等,增强校友的荣誉感,努力营造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募捐氛围。二是要积极探索海外募捐。通过吸引有母校情结的海外校友和思念祖国的同胞,引导他们关注关心祖国的发展和母校的发展,通过定期举办各类联谊活动等组织有效募捐,进一步增加海外募捐的频次和数量。三是要积极对接市场。例如,开辟接受证券或信托投资的多种募捐渠道,也可以筹集数字基金。四是要丰富募捐形式。可以将筹资工作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校园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设立知名学术人士、知名学术项目、科研团体的捐赠项目,既有利于拓宽募捐渠道,也有利于提升募捐实效。可以在网上探索开展“点滴捐”,在线发出募捐通知,号召广大校友积极开展捐赠活动,积少成多、积沙成塔。例如,武汉大学在2015 年发起的“微爱珞珈”线上捐赠活动,可以1 元起捐,最终学校以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动员校友捐赠2 万人次,捐赠总额突破400万元。

(四)加强基金会的科学投融资管理

要增强高校教育发展基金的保值增值,必须加强投融资管理。应从校级层面建立和完善高校基金的投融资管理办法,规范决策、管理和监督行为,使教育发展基金的投融资合规合法、科学有效,避免出现基金“只减不增”的问题。要明确基金会的投资范围,可包括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低风险的货币市场类或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委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和其他权益投资,自主进行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和其他权益投资,以及其他经决策同意的投资项目,等等。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最大限度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判,采取多项措施严格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要建立容错机制,对于投资失败导致的基金损失,但又不是人为主观因素引起的,要根据规定进行免责处理,注重保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五)建立基金会信息公开和监管机制

随着高校教育基金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高校基金会的资金从募集到使用,从收入项目到支出明细,要实现全面、客观、真实的公开,要公开接收捐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受助对象、公益项目资助评审程序、年度工作报告、年度审计报告等信息,以公开公正的形象赢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从而赢得持续不断的捐赠。同时,要加强内部和外部的联合监督,内部从募捐到使用,外部从专项监督到全面审计,建立多层面、多角度的监督机制,提高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这也是关系到基金会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基金会应该大有可为。高校基金会必须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基金、拓展经费来源、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不断改进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模式,优化高校基金会的运作方式,从而体现基金会的价值所在,体现其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未来的教育基金会发展更需要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运作[4],从而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猜你喜欢

校友资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