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2-11-21王艳萍王清平
王艳萍,王清平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混合式教学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简称。近年来,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双一流”建设,而“双一流”建设最为核心的基础是课程建设,为此,教育部发起了消灭“水课”[1](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建设“金课”(即“一流课程”)的改革措施。教育部所推荐的五大“金课”之一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由此,混合教学模式被大力推广。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混合式教学特点与意义
(一)混合式教学的一般特点
混合式教学的雏形是美国哈佛大学艾瑞克·马兹尔1991年提出的“同伴教学法”。之后随着“翻转课堂教学”(即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的诞生,加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有学者将重在师生互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和突出学生自学的MOOC融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2]。这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第一,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而有别。有人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指课程部分章节内容由线上教学完成,其他内容通过线下教学实施。该观点实际上是将混合式教学的本质归为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分工。其实,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既相互分工,又相互配合,表现为同而有别。所谓“同”,即两者教学内容主题相同、追求的价值目标相同;所谓“别”,是指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在线上线下教学的任务不同、侧重点不同、方法不同。其中,线上任务重在帮助学生知晓“是什么”,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线下任务重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师生互动性。
第二,互联网是线上线下教学的媒介。目前,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多采用MOOC形式。MOOC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的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它没有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环节。而混合式教学不仅采用MOOC形式还被融入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移动端APP发布讨论话题、随堂练习、选人、抢答等功能,使线下课堂教学过程和成果呈现一定的数据化、网络化等互联网技术特征。
第三,学生线上学习时间有限自由化。MOOC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之间交流空间的无限化和学生学习时间的自由化,但混合式教学是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式的教学模式,线下教学需要以线上教学为基础,而线下教学又是有计划的安排,各章节教学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因此,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并不同于单纯的MOOC教学,要受到线下教学时间安排的限制。
第四,突出了学习行为平时化过程化。在混合式教学中,一方面,学生线上自学行为是确保混合式教学正常实施的前置教学环节,缺乏线上学生学习行为,线下教学无以为继;另一方面,线下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师生或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缺乏学生相应的线下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混合式教学。
第五,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功效。MOOC短小视频加上同步计分考核措施有利于基本知识或基本理论的传授,线下教学师生面对面交流有利于答疑解惑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入,两种方式相互融合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最终效果比任何单一教学方式都好。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混合式教学的特点
混合教学模式尽管有一般特点,但不同类型课程甚至具体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同类型课程或具体课程的混合式教学都会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面向一年级大学生开设的思政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五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价值目标。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线上教学内容重在介绍“五观”是什么。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线上教学平台的设计既要遵从混合式教学规律又要符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传统的MOOC平台设计微视频内容多而全,学生通过单纯的MOOC学习就能完成课程的所有学习任务。但本课程混合式教学的MOOC平台微视频内容只讲授“五观”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即重点交代清楚“是什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拓展等其他内容,比如“五观”为什么是科学的、正确的,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五观”等需要线下教学完成。
第二,线下教学重在对学生“五观”情感的培育。思政课一切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都服务于课程设置目标的有效实现,但有效性的实现有赖于课程的吸引力。吸引力是表象,关键在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情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而言,这种情感就是对“五观”的情感,这是“五观”是否能够让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关键环节。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第一,适应了“金课”建设的需要。“金课”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不是简单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培养学生去探究,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1]在教育部提倡的五类“金课”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创新性同时又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这类“金课”非常适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而单纯的MOOC教学由于缺少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环节,缺少师生之间的辩论(以理服人)和情感交流(以情感人),并不适合包含“思想道德与法治”在内的思政课教学。
第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明确规定:“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内容,是教师精心挑选并录制的“五观”“是什么”的微视频,由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线下课堂有关“为什么”需要“五观”的探讨,采用翻转课堂或案例分析等方法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创新要求。
第三,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该得到高度重视。然而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实际教学效果尚有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追求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这些素质或素养,需要学生掌握“五观”知识、培育“五观”情感、树立“五观”意识,最终促进学生将“五观”落实到行动之中。实践证明,“思想道德与法治”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目前是“五观”知识入耳入脑最科学的方式,而线下课堂教学则是“五观”入心的最佳方式,比单纯的MOOC教学和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效果都好。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灌输启发统一论
“‘灌输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原理,是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懈努力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构成了‘灌输论’的思想源头……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论’观点体系。”[4]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认为:先进思想意识不会自发产生决定了灌输的必要性,科学社会理论和先进政治意识是灌输的基本内容,外部灌输与内在消化统一是灌输的基本方法,教育者借助一定手段向受教育者传达特定内容是灌输的实质过程[5]。“在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话语体系中,灌输在原则上具有一定的刚性要求、强制要求,它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质。”[6]这里的“灌输”并非填鸭式教条式的强灌硬输,更不是非理性、反人道的以盲目服从意图和心灵封闭结果为特征的施教方式。这里的灌输实际上是一种有策略的、有技巧的教育方式,灌输过程中离不开启发,启发过程中实现灌输。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著名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并特别强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7]。他认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8]
(二)接受论与态度改变理论
讨论灌输启发统一论,不能回避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论”和“态度改变理论”。“接受论”原本属于解释学、传播学、心理学理论,现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9]态度改变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有:第一,态度的改变需要说服,说服其实就是信息传播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灌输与启发。第二,说服包含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四个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刺激将会让说服对象产生态度改变或态度不变两种后果;另外,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第三,态度的改变与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服从是指受到外部的压力而表面上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认同是指为了实现自身的社会归属感而自愿接受他人的影响,但这时态度还处于不确定之中;内化,较之前两个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态度的根本转变,形成了新的态度[10]。经过以上三个阶段,旧有态度由此会转化为新的态度,达到教育者追求的教育效果。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体现了灌输启发统一论与接受论、态度改变理论的统一。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MOOC中的短小视频、视频中穿插的提问、课后的小测验等是灌输的新形式新手段。由于这些视频内容的选择是教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结果,内容安排也呈现一定的逻辑性,因此体现了教师的说理过程,包含了启发元素。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下教学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虽然也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但思政课的政治性特别要求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主导下的讨论与讲授其实就是启发,在启发的过程中又实现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相对来说,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灌输元素多于启发,而线下课堂教学则启发元素多于灌输。灌输启发统一论实际上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描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灌输还是启发,目的都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接受”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改变错误的态度和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思想认识。受教育者是否真正“接受”才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条件。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而言,灌输与启发的目的都在于使受教育者接受课程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法治理论,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素质素养要素论
素质素养要素论缘起于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肇始于政府决策层”[11]71,自此引发了学者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素质素养要素论是“素质教育” 众多理论之一。素质素养要素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素质”“素养”的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人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对人的活动状况及其质量产生根本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被称为素质、素养、品质,等等。”[12]一般认为,“素质”与“素养”可以理解为同义词,相对来说,后者更加强调后天训练获得的能力。第二,素质素养要素是什么。学者对此众说纷纭,早期有观点认为它包含知识、能力、人格,“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貌”[11]78。现多数人认为,某一专门领域的素质或素养由该领域的知识、能力、态度三个要素组成,其中,知识指个体接受教育和训练而获得的相关专门领域的知识,能力则是该专门领域知识内化与运用的结果,态度是能够综合前述知识和能力进行判断,让他人能感知或在行动中所体现的具体状态[13]。以法治素养为例,其“知识”即“法治知识”,特指人对法治的认知,“能力”特指人在法治实践活动中解决法治问题的行为能力,“态度”特指人对法治的情感或法治意识[14]。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将态度或意识细分为情感、意识、信仰三个层面,情感是指人的喜好,这里特指被教育者对相应领域知识的认可程度,有情感就意味着知识易内化于心,易转换成相应意识,进而进入最高阶段信仰。换句话说,素质或素养由知、情、意、信、行五要素构成。“‘知、情、意、信、行’整体逻辑就是由不知到有知、无感到有感,由此逐步延展出意志、信念,并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过程链条。”[15]《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素质或素养表述为“知、情、意、行的统一”[16]。值得注意的是,“行”即“能力”,是素质素养的根本要素,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多方助力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形成。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形成相应的“能力”,正如有学者所言:“事实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教育,其目标是不一定能够实现的,其结果都是非确定性的。”[17]
以素质素养培育为价值追求的课程教学,关键环节是培育学生对“知”的情感,能够让他们愿意入耳、能够入心,为他们形成相应意识和提高行为能力打下基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知”主要是“五观”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本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如何让“五观”知识传导给学生,其次就是如何让学生对“五观”有正确的态度、形成相应的意识,即接受“五观”,最终促使学生提升运用“五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本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而言,线上教学主要是借助已经深度融入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网络并运用MOOC网络技术手段,灌输“五观”的内容,线下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五观”为什么是科学的、有用的、必需的,增强对“五观”的情感,促使大学生或接受“五观”,或改变错误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从而服从、认同、内化“五观”。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
(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应使受教育者认同“五观”并内化与其相应的意识,进而形成相应的素质或素养。这就要激发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即教学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具有政治性的内容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18]。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绪论”为例,标题是“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具体讨论三个问题(二级标题):“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从价值层面看,“绪论”直截了当,明确了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课程的价值追求;从基本知识角度看,要让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何特征?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意义是什么?在非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依此三个问题一一讲授也不会有问题,容易给学生留下教师高高在上、讲大道理、说教的印象,不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将该三个问题摄制成三个短视频作为MOOC素材,供学生自学,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对该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设计的教学思路是:第一,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差别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生活性,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引起学生回答热情,促进学生思考。第二,怎样实现上大学的目的?潜在的逻辑是讨论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我们所处新时代的特征及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总之,我们需要将教材内容体系进行科学转化,线上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涵盖教材主要内容,但需要从大学生生活层面作为切入点和线索构建线下教学内容体系。
(二)借助MOOC平台向学生灌输“五观”知识
课程MOOC平台涉及三个方面元素。第一方面元素是教师上传的各种教学素材。它又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教师根据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分工规则专门摄制的、构成体系的有关“是什么”的微视频。二是与微视频、教材内容匹配的测验试题,这些试题构成了课程的题库。三是与微视频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第二方面元素是MOOC平台设计的、由任课教师选择使用的功能性程序。比如,供教师进行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发布通知、随堂练习、主题讨论、学生抢答、教师随机选人、学生签到等功能程序。第三方面元素是教师设置的学生MOOC学习行为和线下课堂活动的计分考核规则。
与非混合式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借助MOOC平台完成“是什么”的教学任务有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学生不得不学。在MOOC平台中,教师专门摄制的微视频是最核心的元素,是课程“为什么”的载体。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摄制的每个教学微视频均设置2~3个暂停点并分别嵌入1个测验题,只有正确回答问题,视频才能继续播放,否则将自动向前返回一段时间重新播放。由于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和比例被计入课程成绩,微视频暂停点的设置“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学习。第二,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微视频嵌入测试题是“人—平台”交互的具体实践,目的是防范学生只播不学的现象,这种措施尽管是学生与已设定好的自动反馈系统进行交互,但有利于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学习内容,符合知识建构中情境化设计的一般原理。第三,能增加学生对MOOC线上教学的参与感与成就感。MOOC平台不仅为每个微视频配备了测验题,还设置了单元、期中等形式的测验,而平台对所有环节的测验都能自动评阅,成绩实时呈现,对取得高分成绩的同学有激励作用,对成绩较低的同学有鞭策作用。第四,有利于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由于MOOC平台能够记载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学习了什么、学了多少、学习效果如何,教师都能通过网络后台记录一目了然,教师能够对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及时提醒。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除“绪论”外共有六章,分为思想、道德、法治三大教学单元,思想教学单元包含人生价值、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等内容,核心价值观既属于思想领域,又是本课程内容主线,统领道德与法治领域。但无论是哪一教学单元,为MOOC平台摄制的微视频内容都属于“是什么”范畴,涉及每个教学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比如,思想单元中的“人生价值”分单元,可以摄制“如何理解人生观”“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是什么”“应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三个微视频,出于突出主题的需要,微视频的标题虽然采取了“提问”表达,但视频内容分别直接阐明了人生观的概念与构成、人生价值的概念和类型、正确人生道路的特征。这些与“是什么”相关的问题非常抽象、枯燥,通过线下课堂讲授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将它们移到MOOC平台,就能发挥前述五个方面的教学优势。总之,线上教学的核心是借助网络学习的计分考核制度和技术手段督促学生自学,向学生灌输“五观”内容,为后续的线下教学打好基础。
(三)开展互动式拓展式线下教学活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中,线下教学主要围绕线上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主要教学方法有二:讨论法与讲授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讨论法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翻转课堂是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推崇的线下教学模式。比如,《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对相关课程建设类项目进行年度检查验收的通知》(皖教秘高〔2022〕53号)就明确规定,混合式课程“阶段检查建议标准如下:已开展线上学习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项目评为‘优秀’”。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在于:其一,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其二,将传统教学中“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教学程序转换为“课前自学+课堂练习”的形式;其三,线下课堂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讨论是主要教学方法,此为“翻转课堂”的关键点。
基于思政课的特殊性,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下教学也离不开讲授法。讲授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基本教学法,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混合模式下线下教学的讲授法有别于传统讲授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再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二是以现实案例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讲授主题的事先思考与讨论,三是讲授的目的在于对线上教学主题内容的拓展,培育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促使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为外化于行打下坚实基础。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内容为例,说明线下课堂教学的拓展过程。有关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内涵、区别、联系三个关联性知识点由MOOC微视频介绍,教师在线下课堂中拓展讲授两个问题: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意义、对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应采取的态度,前者是难点后者是重点。对前者,教师从“社会生活内容的法律形式、立法焦点与博弈、司法实务的关键、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四个方面进行讲授;对后者,则从树立权利意识、正确行使权利、强化义务意识、强化注意义务四个方面讲授。通过讲授使学生深刻领会如下精神:第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第二,大学生法治教育中权利教育固然重要,但在和平时期法律义务教育更为重要,甚至要强调法律义务为先的理念。第三,正确认识、对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利的关系,是利益与利益的关系。第四,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合理、有限,禁止权利滥用。
除讨论法和讲授法两种主要教学法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线下教学还可使用话题探究、任务驱动、读书指导等辅助教学方法,一方面将其嵌入主要教学法之中,另一方面用于本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但无论何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线下教学的关键特征均表现为对线上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线下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体现。
四、结语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也显示了一些共性问题,需要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第一,少数同学不能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线上任务点的学习。尽管教师在课程的第一节线下课堂详细讲解了混合教学模式的规则,特别是成绩考核评分规则以及对学生线下课堂教学前完成MOOC任务点学习的要求,甚至以后反复提醒,但仍然有同学不能完成指定任务的学习。对此,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关心一对一地沟通,促使他们及时完成任务点的学习;另外,要成立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的竞争机制和压力,促使每位同学积极完成包括线上在内的各项学习任务。第二,尚有部分教师还不了解混合教学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学院本课程虽然经历了几轮混合式教学探索,2021年学校教务处也将本课程原课表课时(线下)由48学时降为32学时,以全面推动混合式教学,但从网络后台数据看,有部分教师所带班级没有混合式教学应有的数据,表明教师现在的教学与之前教学模式没有变化。因此,一方面教师本人要重视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实践,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第三,线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混合式教学一大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提前完成线上任务点的学习,了解、掌握特定教学主题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因此,线下课堂教学两次间隔要保持合理长度,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对此,教务部门需要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