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屋拆迁至城市更新:拆迁研究的热点、趋势与演化路径*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2-06-24秦祥瑞
秦祥瑞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启以来,拆迁成为突破城乡二元对立局面,实现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国内拆迁研究虽数量众多,却因学科差异略显琐碎,虽起到了拓展知识边界的作用,却也较难客观呈现拆迁研究热点、图景和嬗变轨迹,也难实现学科间的科际整合。近年该困境有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大数据技术与图情技术的运用,Citespace技术应运而生,为拆迁研究的样本搜集、文献处理、大视域分析提供了解决方案。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研发的Citespace软件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融合了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1]。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2005年以来发表于CSSCI期刊上的拆迁研究的文献年度发表量、主要学科、高被引文献、作者合作网络、主要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线图、关键词时区图等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了解研究热点的变迁趋势、把握中国拆迁研究的前沿、探讨可以进一步拓展的领域。
笔者于2021年6月11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拆迁or篇名=拆迁,年份定义= 2005—2021,来源=CSSCI”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有效文献874篇。文献来源选定为CSSCI期刊的目的是因为CSSCI数据库中的文献代表了中文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较高水平研究者的问题视角、思维方式、研究路径的群体性特征。运用CiteSpace软件,把关键词、作者、机构作为节点,发现2004年之前的拆迁文献年均不足40篇,2005年之后的拆迁研究文献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2019—2021年的拆迁文献虽然降低至年均不足40篇,为了呈现研究进展,将文献的时间跨度设置为2005—2021年,在Pruning设置中确定为Pathfinder,标识为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将Citespace中的切片长度设置为1,将筛选标准的阈值设置为25,即以每个时间段中排列前25位的关键词数据形成关键词共现时区、关键词突变时区等图谱。
一、房屋拆迁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年度论文发表量与期刊分布
图1的拆迁年度发文量显示,2005—2010年拆迁年度发文量呈现增加趋势,虽然2013年拆迁年度发文量出现了峰值,但2011—2021年拆迁年度发文量整体还是呈现了下降趋势。
图1 拆迁的年度发文量
从学科门类看(见图2),研究成果主要汇集在行政法及地方法制(23.68%)、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0.72%)、农业经济(14.06%)、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8.33%)、社会学及统计学(7.68%)等研究方向,《中国土地科学》(23.64%)、《法学》(14.55%)、《中国法学》(11.8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00%)、《农业经济问题》(9.09%)等期刊发文较多(见图3)。
图2 学科门类
图3 期刊分布
图4勾勒了影响国内拆迁研究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社会事件的时间图谱,1991年1月国务院公布《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后,拆迁的定位经历了服务城建需要、补偿标准低禁止拆迁、拆迁估价、房屋属于公民私有财产的转变,此后,城市拆迁引发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引发了对《拆迁管理条例》合法性的质疑。白红义认为,媒体是南京老城南保护运动所能依赖的重要政治资源,在缺少有效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中国,媒体对社会运动的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2];吕德文认为,宜黄事件颠覆了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刻板印象,媒体的介入创造了一个新的抗争类型并影响了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体制重建[3],房屋与住房建设部2011年1月发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条例》规定,政府不得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6月发布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评估办法》也进一步规范了房屋征收评估程序。
图4 影响拆迁研究的重要时间节点
(二)作者合作关系与主要研究机构
图5展示了作者合作的共现分析,其中节点代表作者,节点字体大小代表其中心性;节点形似年轮,轮环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代表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合作次数越多;分析共包含428个网络节点,12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3,表明分布较为分散。通过轮环的大小可以看出,彭小兵、施国庆、蔡银莺、杨华、宋伟轩、刘春卉等发文较多。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有刘春卉、宋伟轩团队,彭小兵、户邑团队,蔡银莺、殷宇超团队。节点和连线结果表明,国内的拆迁研究论文以作者独作为主,合著的发表量与作者共线网络关系成正比,合著一般发生在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学者之间,相应文献的学术影响力也比较大。图6展示了其中研究拆迁的机构主要为国内一流大学的科研院所,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法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文较多。
图5 2005—2021年拆迁的作者合作网络
图6 2005—2021年拆迁的主要研究机构
(三)关键词和中心性统计
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代表研究领域是否成为热点。关键词是从文献的题目、正文或者摘要中提取出来的,能够代表文献研究方向及内容的词语。除了关键词出现频率这一指标外,关键词中心度也反映了关键词在整个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能够反映该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主题。分析所选样本文献的关键词频次及中心度统计表后发现,“公共利益”的出现频次最高,达到了51次,其次为“拆迁”,达到了50次;再次为“征地拆迁”,出现的频率为46次。此外,“房屋拆迁”“补偿”“房屋征收”“征收”“城市拆迁”“城市拆迁”“城市房屋拆迁”“失地农民”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高,从中心度来看,高频词与高中心度的关键词基本吻合,但是中心性略高于出现的频次(见表2)。各关键词出现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列趋势显示,补偿是拆迁中各利益相关主体都关切的问题,拆迁中公共利益的分配议题较为突出,这可能是由中国特有的城市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区分引发的。
表2 关键词和中心性统计
(四)论文引用量
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列的趋势显示,引用最高的前10篇文献集中在社区建设、征收程序、公共利益、土地制度、权利博弈、物权法、城中村改造、城市开发的合理性、征收制度比较等主题。一方面,作者都是社区建设或国内法律法规领域的权威;另一方面,从社区建设运动至中美征收制度的比较,表明中国的拆迁研究本质上体现了共同体建设、案例研究、制度比较之间反复论证的过程(见表3)。
表3 拆迁文献引用量排序
二、房屋拆迁研究热点
图7展示了关于中国拆迁研究的关键词,图例显示,共有 118 个节点,120 条连线。依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及强度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后得出了9个聚类标签(见图7)。聚类标签显示,中国的拆迁研究呈现了分别以征收、房屋征收、城市拆迁、房屋拆迁、城镇化、征地拆迁、城中村、拆迁、拆迁安置、城市更新等为节点向其他更为细致的研究议题拓展的趋势,如围绕征地拆迁这个节点形成了公民权利、城镇化、阶层分化、阶层关系、补偿政策、利益博弈、策略选择等相关分支研究议题(见图8)。
图7 中国拆迁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共现网络图谱
图8 中国拆迁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国内学者对拆迁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房屋征收制度与公共利益
范利平认为,拆迁是取得行政执法权之后的征收行为[4];朱广新认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结合《物权法》明晰了其他不动产物权客体的赔偿[5];洪运、陈岚君以农户因政策疏漏假离婚骗取补偿款为例,提醒政府将安置补偿标准由以“人”为主转向以“物(房屋)”为主[6];王锡锌认为,政府保留必要的强拆程序可有效遏制“钉子户”的极端利己心理[7];吴蔚波认为,制定正当的公共决策程序是区分减小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矛盾的关键[8];杨配鸿、曾国安的定量研究显示,拆迁导致居民与其他群体差距扩大的同时缩小了原群体的内部差距[9]。
(二)征地拆迁的利益共享机制
邱有新、戴微星对某市高校新区征地拆迁个案研究表明,拆迁的顺利推进有赖于政府之“权”与农民之“利”益观的有效结合[10];孔令强、施国庆借鉴工程社会学造福于民的价值观,从被征地Michael M. Cernea拆迁农民承受的贫困风险分析入手提出了项目开发效益共享模式[11];常宇发现,在拆迁中调整村民参与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上物所有权、村民个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分配的程度有利于提升城市化进程[12];陈发桂认为,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将促进基层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13]。
(三)征地拆迁的矛盾调解机制
杨华将农村征地拆迁按照权力、经济和社会关系划分为四大阶层,认为利益博弈容易激发中上阶层、普通阶层对管理者阶层的冲突[14];邹海霞、李瑞认为,征地拆迁引发阶层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血缘、地缘等凝聚力因素对村民逐利行为的约束下降了[15];虞晓芬、金细簪认为,产权模糊、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导致农村拆迁产生了牟利型“抵制”行为[16];刘建平、田苗认为,灰色势力介入征地拆迁虽然能够解决一些正式权力难以化解的纠纷,但从根本上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17];耿羽认为,混混或许已成为一种协调开发商和征迁户博弈矛盾的可流通资源[18];沈毅、刘俊雅认为,在相同地区,“集体主义”程度较高的拆迁项目更易成功[19]。
(四)拆迁安置的社会功能
冯婧、龙德才认为,统一安置和生活配套的完善可提升居民归属感[20];董礼洁认为,拆迁安置使被拆迁居民社会保障从生存层次提升到生活层次[21];宋喆认为,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变提升了居民的包容和接纳能力[22];杜培培认为,过渡型社区安置激发了非正规空间的崛起,体现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均衡[23]。
(五)城市更新的作用与影响
李利文认为,民生、资本和权力是中国城市更新的基本动力[24];叶林、彭显耿以深圳为例,研究发现政府在城市“三旧改造”中经历了职能和角色的转变[25];田莉、陶然、梁印龙认为,如果城市更新过于依赖开发商,易产生“钉子户”频发、公共利益受损等问题[26];刘彩霞认为,城市更新可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27];党晓云、湛东升、谌丽等认为,城市更新增加了流动人口的居住地与就业选择[28];李振锋、张弛认为,城市更新的多样化有利于虚拟社群参与城市治理[29];董晓、刘加平认为,城市更新应避免道路拥堵、盲道失效等对宜居生活的影响[30]。综上,从拆迁与征收的概念区分,至拆迁安置中的利益分配与矛盾调解,以至城市更新中的人口流动、就业、城市顽疾等,拆迁作为研究意义上的主题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从概念辨析至具体问题的探讨,本质上完成了内部循环。对研究趋势及前沿的分析有利于挖掘新的研究主题。
三、房屋拆迁研究前沿辨析
(一)关键词突变图谱分析
根据图9所示关键词突变图谱,房屋拆迁研究热点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2009年,研究的关键词主要是“城市房屋拆迁”“城市建设”“城市拆迁”“物权法”“房屋拆迁”“征收”,表明该领域学者主要关注城市拆迁问题。第二个阶段是2010—2013年,研究的关键词主要是“拆迁条例”“征收补偿”“国有土地”“土地财政”“城市更新”等,学者们主要关注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财政问题。第三个阶段是2014—2021年,研究的关键词主要是“征地拆迁”“新型城镇化”“集体土地”“影响因素”“城镇化”“基层治理”等,学者们主要关注城市更新中拆迁的影响因素、城镇化和基层治理等。
图9 拆迁研究的关键词突变图谱注:Keywords象征突变词,Year象征初次出现时间, Strength象征突变强度,Begin与End分别代表成为热点时间与不再成为热点的时间,时间段下方粗线段指的是热度,也就是该词成为热点所延续的时间。
(二)关键词时线图谱分析
结合研究热点的分析,图10展示出关键词以时间顺序发生的变化,并以聚类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发现,2005年拆迁研究的文献开始迅速发展,2007—2016年文献较为集中,成果丰硕,并且关键词越来越分散,拆迁补偿与公共利益的研究核心是征收,拆迁补偿与失地农民的研究核心是城镇化,征地、农民维权与土地管理城市化的研究核心是城市更新。
图10 拆迁研究的关键词时线图谱
(三)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如图11所示,由于拆迁研究的起点被设置为2005年,拆迁研究主题在2005年凸显后逐步分散,在2007年之后快速发展并进一步细化。以两年为一计,2007的研究前沿是物权法、城中村改造、利益冲突,2009年的研究前沿是城中村、土地征收、集体土地、城市化、公民权利,2011年的研究前沿是房屋征收、城镇化、征收补偿、《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补偿标准、群体性事件,2013年的研究前沿是城市更新、多中心治理、强制拆迁,宅基地、社会管理、拆迁安置,2015年的研究前沿是流动人口、补偿政策、阶层分化、阶层关系,2017年、2019年的研究前沿显示得不够明显,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拆迁研究关注到外来户以及房屋产权,拆迁安置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继而2021年的研究前沿是住房租赁、拆迁改造。
图11 拆迁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四、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自2005年始,学者们首先集中于城市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制度分析,集中探讨了拆迁研究中的拆迁补偿与公共利益,以及《物权法》下的城中村改造和利益冲突、对策建议等议题;此外,在城市化和旧城改造的具体案例中,就利益博弈、公民权利、土地征收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面临少数被拆迁户集体利益受损导致群体性事件时,国家政策及时调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执行加大了征收标准和补偿力度,实现了城市拆迁安置的逐步规范化和体系化;在最近的城市更新中,虽然也存在阶层分化、流动人口、小产权房、外来户等随着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现象和新困境,但城市改造中逐步形成的多中心治理结构对推动城市拆迁向良好、有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历了从“城市建设”向“城市更新”发展理念的更新,现有城区范围内的相关研究多遵循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揭示了“自上而下”征地拆迁的相对强势以及被动卷入城市化进程后普通民众有限的行动空间。
虽然城市更新过程中仍旧存在大量土地有待开发,但拆迁研究对建基于集体土地所有制之上的农村征地和房屋拆迁仍欠缺关注,一方面欠缺不同地区拆迁模式的案例比较,另一方面欠缺具体拆迁案例政策变迁过程村民社会关系运作及个体策略等一系列提升家庭生计能力行为的“深描”。因此,有必要以房屋为切入点,加强地方社会文化网络视角下乡村地区村民拆迁中社会关系和策略行为运作的阶段性、应变性、预测性等特征的研究,并探究村民行为、拆迁政策变迁、基层政权组织互动共生的张力和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农村拆迁导致的社会关系和人们意愿的历时性变迁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