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下的高校图书馆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2022-11-21张晓芳渤海大学图书馆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文博文科育人

张晓芳(渤海大学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1013)

“新文科”的教育理念自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后,就迅速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得以推广。2018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培养堪当大任的卓越拔尖人才”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由此,“新文科”概念在中国首次被提出[1]。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召开,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给高校新文科建设赋予了强劲的势能,标志着全国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磅启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主题报告《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中,重点强调新文科建设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而其中的模式创新就是“遵循规律、协同育人、模式多元”。新文科建设的重磅启动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下完美转型,发挥其资源、数据获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真正履行其育人职能,助力学校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是高校图书馆需要面对与认真思考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将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通过挖掘资源、服务、空间等育人要素,构建并实施基于新文科建设目标达成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协同育人路径。

一、新文科文博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新文科旨在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新文科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董纪昌对新文科建设下人才培养目标有较为详尽的解读,他说:“新文科的意义在于更强调文科专业基础的融通性,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扩展能力,培养专业素养高、综合实力强、有创新视野的新型人才。”[3]对照这种目标要求及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专业特点,本文认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要素应表现在坚定的政治素养、完备的知识结构、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等几个方面。

(一)坚定的政治素养

文博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思想认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文博工作的基本原则,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能在尽责集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体现自身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完整的知识结构

首先,文博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将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编程技术等现代技术知识将纳入专业的学习与训练中;其次,文物与博物学人才的培养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如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知识,以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只有具备以上知识,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高、综合实力强、知识结构完整的新型人才。

(三)足够的创新能力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呼唤着知识复合、创新力与实践力强的新型人才。文科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要成为思想创新的主要平台[4]。就新文科建设要求而言,文博专业学生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具备博物馆领域所需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能够对未来和未知做出知识分析与判断,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四)较强的实践能力

文博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对人类文化遗产进行评价、分析、鉴赏、传承、保护、管理、利用的基本能力,要具备能够解决文博实际问题的技能人才,因此这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较好地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文博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五)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能有效促进问题解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5]。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数据获取与挖掘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归纳总结与创新能力对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协同育人的路径

新文科文博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高校加强校内、校外“双协同”,统筹各类育人资源与力量,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高校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6]。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应系统梳理育人元素,构建科学、系统的协同育人服务路径,助力学校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强身健体、持续赋能,达成资源育人

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育人是图书馆育人功能的核心功能。图书馆文献资源配置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合理配置资源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政治素质、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文科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驱动下,图书馆应适时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献资源与教学科研的契合度,建立适合新文科发展的具有综合性、跨学科、交融性的文献保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育人作用,以满足新文科建设下文博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1.高校图书馆应确保学术性文献资源质量与体量,满足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需求。首先,高校图书馆应紧紧围绕学校新文科建设需求,全面考察文博专业的资源需求状况,根据专业建设特点、课程设置状况、教学和科研团队需求特点、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进行文献资源的购置,确保文献资源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融合为特色、以目标达成为目标的文献保障体系。其次,不断开发免费学术资源,拓展文献资源的体量,促进资源向纵深发展。除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外,开发开放获取资源是拓展文献资源深度与广度的一个重要举措。高校图书馆应制定相应的采访策略,根据学科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开放获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以有效补充馆藏学科资源的不足,满足人才培养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最后,强化文博专业特色学科资源库的建设与挖掘。文博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地域性特色,高校图书馆应以特色为抓手,将各类相关资源整合成较为直观实用的资源库,为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特色突出的专业资源,不断提升核心资源保障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

2.注重文献资源覆盖面,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除学术性资源外,图书馆一方面应加强包括文、史、哲及艺术类的优秀文化资源建设,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美好的人格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强网络科技资源的建设,通过网络知识、科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博专业人才的科学素养,具备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做具有一定创新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积极参与、主动产能,达成服务育人

为培养新文科背景下“博物馆+”复合型人才,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学科融合下的服务育人的新路径,积极了解学校有关“博物馆+”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机制,积极参与、构建基于新文科建设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模式,为培养新时期的人才发挥作用。

1.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素养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7]。在新文科背景下,学生不仅局限于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诸如互联网知识、数据信息知识等也应列入其需掌握的学科知识内。图书馆可以利用电子资源开展讲座、信息素养知识教育、信息素养大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媒体应用能力,以及网络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此外,图书馆应积极尝试嵌入课程教学、作业辅导以及科研前期准备等“第一课堂”环节,构建与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相结合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有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大力开展阅读推广服务,以文化人。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徐飞教授在谈到如何建设新文科时指出,“要建构新文科教学体系,其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常态化制度化地开展经典‘悦读’活动,使学生能从经典中邂逅高贵灵魂,感受非凡智慧,洞见深邃思想,进而品味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以充分发挥文科经典独特的浸润、熏陶、感染、共情、唤醒、激发教育作用。”[8]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21 天读书打卡”“经典作品诵读”“主题征文”等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交叉学科的经典文献,实施“深阅读”引领,以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深入挖掘与弘扬凝聚在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三)以人为本、充实体能,达成空间育人

空间是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9]。高校图书馆应审时度势,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服务理念,构建与之教学活动、研究工作、创新创业一体化的育人空间,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育人作用。

1.构建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功能,打造由智慧图书馆门户、学科服务平台、图书馆微信平台、移动图书馆、电子文献借阅机等组成的智能化、立体化服务平台,嵌入新媒体技术,整合各类相关资源,提供优质智慧服务平台[10],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环境和服务,以便于学生间的探索、交流、合作与创新,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与教学活动的主阵地[11]。

2.构建创新创业空间育人平台。知识共享空间、多媒体体验空间、数据服务空间、创客工作室、智慧空间、休闲娱乐区等都是高校图书馆空间育人的创新支点,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尝试的。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设计、筹建用于学习体验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客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如为文博专业学生提供博物馆数字化制作诸如三维影像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超高精度扫描系统等相关所需的相关设备,并聘请相关教师及技术人员进行实操训练,提高文博专业学生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及数字文化产品策划上的能力。

3.构建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特色教学资源平台。高校拥有丰富的文化场所资源,以渤海大学为例,有图书馆、校史馆、剪纸馆、弘文馆等,各个文化场馆资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较为适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实践实习。高校应整合、重组这些资源,通过学生的创新学习与实践活动,将这些文化场所资源改造成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校内一体化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校内交叉专业的实验室。在图书馆,文博专业学生通过对史料、方志、古籍、考古等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对出土的石器、玉器等种类的文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提升专业素质。此外,学生通过对版本学、目录学知识的了解,参与到图书馆古籍版本的鉴定、辨别工作中,对解决今后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很大的帮助。高校图书馆的陈列区以及创客空间等,可以为文博专业学生提供陈列与布展的实践空间,以提高学生的博物馆策展与接待服务能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功能的又一拓展。特色教学空间资源平台的建设,将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达成高校图书馆从专业学习到专业实践的一体化学科特色资源库,实现图书馆全方位地协同育人。

结 语

当前,高等教育处于改革时期,新文科建设适时启动,协同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担当与价值所在。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服务体系与模式,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学院、企业等多方在政策、资金、制度层面上给予支持与协助,才能助力高校图书馆深度挖掘其资源、空间优势,不断深化信息素养教育和阅读推广服务,更好地融入学校的“三全育人”体系中。

猜你喜欢

文博文科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