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
2022-11-21贾建锋焦玉鑫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9
贾建锋 周 啸 焦玉鑫(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双创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校成为孕育创新思想、培育创新人才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阵地。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价值观引领不足的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出现误区,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所以,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行改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指示精神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支点就在于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既要展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功能,更要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
基于此,本文聚焦“如何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这一根本问题,梳理了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分析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进而基于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探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可行性。最后,从教学理念、教师培养、教学方式、评价与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它强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和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课程思政的内涵需要从其本质、理念、结构、方法和思维五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将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各学科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以德为本和专业突出的综合性人才[3]。第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要在承认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具有相互独立性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二者的相互依存性,找准找对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协同共生的发力点[4]。第三,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课程思政意味着要转变教育结构意识,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实际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第四,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要倡导讲授、对话、教导、服务“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从改革传统教学的角度解释和实施“课程思政”,在保证显性教育有效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隐性教育的育人作用[5]。第五,课程思政的思维是科学创新。课程思政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一是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强调把握时代脉搏,为课程教学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元素,为学生铸牢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教学过程创新,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所有教学课程的整体框架中,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协同作用,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具备开创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实用教育。在树立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方面,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启蒙,帮助其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相关概念、要素特征及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有效沟通和统筹领导等各项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模拟创业流程,开展市场评估、创业融资、企业管理与风险管理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获取创业信息、寻找创业机会、规避创业风险、开发创业模式,以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上仍存在引导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导向为主,更重视竞赛参与和成果转化,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趋于功利化,较少考量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来看,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价值观缺失”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三点:第一,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持有“无用”的学习心态,导致课程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学分,这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第二,教学过程缺乏价值引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时少且任务繁重,使得教师没有达到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提高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学成果显现功利性。由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与“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相关,导致学生过多地关注分数和排名,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快推进二者同向同行势在必行。第一,课程思政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能有效地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价值观缺失”的问题,弥补创新创业教育“重实践、轻思想”的不足。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能为课程思政提供实践机会。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通过将其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借助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践价值,实现思政育人措施的有效落地。第三,课程思政能够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而“课程思政”则以思想引导教育为主要教学方式,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第四,有利于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助于学生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凝练自身内在的精神价值,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发挥二者合力,实现育人目标[6]。
三、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可行性
讨论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可行性,可以从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发展趋势和教育背景五个视角来思考。
(一)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同根同源
一方面,课程思政是一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将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学科教育之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它以专业课程和项目为载体,旨在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归根结底,二者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均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上高度一致
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精神,更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旨在培养以德为本、专业能力突出的综合性人才[3](54),而创新创业教育在培育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度契合,在思想层面高度一致。发挥二者协同效应,有助于培养兼具良好政治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7]。
(三)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方法上相互补充
课程思政重视理论教育和思想引领,而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课程思政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导向,而创新创业教育能为课程思政提供实践机会。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有利于促进二者在教学方法上相互补充,更好地发挥其协同育人作用。
(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上趋势相同
一方面,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趋势上均呈现学科化的特征。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要找准与其他学科课程协同共生的发力点,从而将其融入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趋势上均呈现特色化的特征。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径,通过建设自身的特色课程逐步摆脱教育的同化现象。因此,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的特色化发展,将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五)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背景上机遇相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呈现知识获取碎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来源多样化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新兴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思路,这些变化为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青年人才应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教学理念、教师培养、教学方式、评价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探索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向同行。
(一)建立多元化教学理念
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有能力、有担当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一是建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体,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成绩评定学生和侧重专业教学的教学理念,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切实将教学课程的思政内容与社会现实发展状况有机融合,让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首先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建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要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课程教学中,打破传统政治课程的边界,扩大课程的育人功能[8]。但打破政治课程边界不是彻底取代政治课,课程思政不是把创新创业课程讲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发挥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合力[9]。
三是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应将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例如,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网络引导以及追踪反馈学习情况等方式,扩大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宽度与深度,实现从“以教育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与融合,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长效机制。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其政治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要注重教师专业素质与政治素养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首先,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如今的高校中仍有许多创新创业任课教师属于非专职教师,缺乏完备的知识体系、授课技巧及创新创业的经验。这就需要各高校重视岗前培训、人员轮训和专业研修,加强对专业教师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并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任课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交流的机会。
其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各类专业教师都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意识,坚守育人为本的初心,承担起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10]。因此,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要主动挖掘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在专业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格实行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在教师专业考核内容中加入思政考核指标,将其纳入学期考核重要内容,并作为职称评定和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强化师德师风专项教育,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和座谈,营造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教学氛围。
(三)在融入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
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灵活教学。
一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要打破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界限,发挥课程教学显隐结合的双线作用,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探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教学模式。
二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以竞赛项目为依托、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个性化教学路径,改革模板化枯燥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开设数字化创新创业课程,采用PBL 教学模式,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四)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
为增强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效果,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
一是建立综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高校可以将课程思政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之中,既考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又注重思想政治意识的引导。通过建立这种综合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科学地评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效性,增强二者的有效融合。
二是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机制。一方面,建立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馈制度,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创新创业任课教师可以依托学生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同时设置关于课程思政问题的反馈路径,引导、鼓励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机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填写教学记录表、采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等方式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同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及教研组还要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分享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新思路,总结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并参考近期评价和反馈意见对教师提出教学建议,从而促进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和不断改进。
结 语
通过对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分析发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具有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二者在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发展趋势和教育背景方面具备实现同向同行的可行性。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思想政治素养,促进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继而通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