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2022-11-21孙立华孙志海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03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000
孙立华 孙志海(.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03;.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锦州 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传承,无论是在实地考察中,还是在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2021年第10 期《求是》杂志专门刊发了习近平同志《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高举红色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决把革命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经验,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对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红色文化延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强大,需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强盛,也离不开文化的兴盛和繁荣。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其中红色文化以其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伟大而崇高的价值取向、博大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自身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的精神凝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我们党认识到,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成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沃土,孕育了红色文化,发展了红色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给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勤劳勇敢、奉献牺牲、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熔铸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2]。这些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并已浓缩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给养。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红色文化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政治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精神性与物质性的高度统一,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和创新性特征。
时代性。不同的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产生的文化都是对特定时代的反映。红色文化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富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有了新的内涵和表现,其精髓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民族性。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勤劳勇敢、奉献牺牲、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为红色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在五千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经磨难而不倒,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越发坚强,靠的就是强大无比的伟大民族精神。
群众性。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红色文化,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并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人民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创新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孕育了红色文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红色文化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内核。
总体看,红色文化具有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切感受伟大的建党精神,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无论对高校构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文化育人格局,还是对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励志成长成才,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党的领导下,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最大的政治,也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3]。也就是说,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特别是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着力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努力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有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程度加深,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能否通过强化高校学生党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虽然身处新的时代,但也存在“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4]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成长成才,也对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引导。
(二)党员发展中存在动机不纯现象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有的把关不够严格,一些大学生虽然从形式上加入了党的组织,但还存在着思想上没有入党、入党动机不纯等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本能地认为,入党后会方便将来的就业;有的自己没有想法,但不愿违背家长的意愿,才提出了入党要求;还有的是为了面子好看,看到身边的同学入党,自己也不愿落下;等等。入党的确是个人追求进步的途径,但是这种进步绝不能是为了面子和狭隘的个人目的,而应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个人能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入党动机不纯,就难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负重前行,更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甚至会给党的事业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党性教育亟待加强
一个人组织上入了党,并不等于思想上完全入了党。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能否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个人远大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尤其在祖国需要的关键时刻,能否挺身而出、担当作为,是检验其党性坚定与否的重要标志。这样的党性要求,有赖于个人的思想觉醒、不断磨炼,更有赖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反观高校的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更多注重的是入党前的培养。比如,大学生入党启蒙、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拟发展对象培训等,不仅形式多样、为大学生喜闻乐见,而且从培训的效果看也卓有成效。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入党后的跟进式党性教育相对弱化,有的只停留在例行学习、开展一下党日活动等活动方式,还缺少系统规范的教育和管理。
(四)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还处于以文字宣传、课堂讲授、报告辅导等灌输式为主的教育层面,即使着眼于网络的开发利用,对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兴媒体的构建利用也不够鲜活多元,尤其是在校外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大多还处于“短板”状态,没有形成校内外教育的良性互动。实践表明,校外有着丰富的党建教育资源,无论是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还是先进模范人物,都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难得资源。但有的学校出于资金支出、学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放弃了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实践等教育机会,不仅造成校外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建活动的效果,直接造成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教育方面的缺失。
以上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强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解决,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融入。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5]。但客观地讲,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无论从当地红色资源整合、教育内容挖掘看,还是从实践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方式的创新运用看,都存在缺陷。特别是教育部等国家十一部委大力推广的红色文化研学模式,目前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还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从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到红色文化精神的供给,再到红色文化的代代相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社会各方的联合互动、统筹施策。
红色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参与者的体验和感悟,可以寓教育于游,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现场教学中重忆革命历史,铭记老一辈的丰功伟绩,感受党的伟大光荣,激发爱国情报国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开发利用的实践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党性教育、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会有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大大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背景下,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立足新的阶段、奋斗新的时代,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三、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既有革命旧址遗址、红色文物等物质层面的,也有红色作品、革命传统等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水平提供了极大便利和无限可能。综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和红色文化教育的应用实际,要让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理想和精神意志历久弥新,尤其是能够让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下六个方面策略的统筹应用至关重要。
(一)要建立学习制度体系
红色文化传承至今已经形成深厚的理论基础,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首要的是深入学习研究,务求融会贯通。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只有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紧随潮流、不落窠臼;同时,除了敦促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外,更需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体系来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为此,不仅要将学习过程制度化,也要将制度体系化。要通过了解、学习、讨论、实践这四个环节的制度制定,让学习红色知识、继承红色传统、发扬红色文化成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将“随时学习”和“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学生的自主分散学习与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中学习有机结合,以期在学习形式上相互补充、学习内容上相得益彰,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要遵循活动设计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展,要遵循一个核心、两个步骤、三个层次、四个方面的原则。一个核心,是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设计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两个步骤,是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要做到知行合一,即以理论为先导,以实践促提高;三个层次,是指教育活动既要面向学生支部成员,还要面向教师支部成员,更要进行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间的联合和互动;四个方面,是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应包含的内容,即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学先为人,红色精神一直都代表着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这也是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当然,以上提到的教育活动设计原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活动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贴近学生,便于操作、富有实效。只有如此,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才能收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形式多样化、生活化
只有红色文化教育喜闻乐见、更接地气,才能深入人心、卓有成效。这要求教育活动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僵化,要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比如,可以将传统的演讲和辩论等活动进行转化和包装,设计出“微演讲”“情景剧”等特色活动;也可以结合假期社会实践,让学生开展自我红色之旅,寓教于游。受现代传媒手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逐渐趋向大容量、高频率、短时间,因此,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时,也要注意结合这些特征,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套路来进行。例如,可以建立红色文化网上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对红色理论和时事热点进行整理,再以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编排;也可以将要传递的信息整理成短文、视频、漫画、图片等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使得教育形式更接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这些对高校党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育队伍必须注重教学相长,在进行教授和引领的同时,要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成长。
(四)要注重专业特色衔接
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热情不尽相同,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感知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上,活动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尽量与其所学专业有所呼应,充分激发、唤起其参与热情。比如,组织历史专业的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应该更多注重历史事件和具体史实的考察与研究,让学生在历史的回溯中接受教育洗礼;组织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复原历史场景,以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组织文学专业的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他们撰写心得体会接受熏陶,也可以让他们通过深度文学创作来接受深层次的思想教育,等等。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参与教育活动的学生的专业等因素,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考虑周到,把他们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教育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教育效果。
(五)要设计交流推广方案
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不应局限于党支部内部,而应该打破边界,进行支部间的横向交流和学习,也可以考虑联合校内其他院系,甚至联合其他学校一起来设计开展。在联合活动中,可以联系包括社区支部在内的党员一起开展教育活动,以利于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市情国情,更好地走出校门感知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同时,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不同于单纯的学习研究,更强调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体验与感悟。教育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教育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而这些能力素养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体系中难以培养形成的。所以,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善于纵横联合,注重交流推广,善于将一个积极性变成多个积极性,让红色教育活动产生的教育功效最大化。
(六)要做好宣传总结工作
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党组织、教师和学生、红色教育基地及社会各界的多方联动、相互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针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分析,总结利害得失,进而扬长避短,以利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继续开展。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广泛宣传,做到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新形势下,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宣传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上宣传可以结合网上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发挥线上优势,以高质量且有吸引力的形式,随时随地宣传教育的最新成果和动态;线下宣传可以采用构建布置党支部文化长廊、设计橱窗板报等形式,通过氛围营造和印象叠加提升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宣传总结工作做得好,不仅可以使红色理念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可以进一步放大教育活动效果,潜移默化、影响至深。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把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应用好,把教育活动开展好,更要懂得利用舆论的力量,讲好红色故事、释放红色能量。
综上,历史虽然渐行渐远,但红色文化精神永存,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让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绽放时代光芒,更好地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的高等院校,应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和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实际,加大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力度,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