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组合作,教师如何有效引导?
2022-11-21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提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思考,但有部分学生却在小组讨论时间谈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专家称,小学生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需要依靠教师组织和引导。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信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引导,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
——山西运城夏县张老师
走出小组合作的两大误区
四川省成都市建设路小学 张雪
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往往存在两大误区,从而影响了高效课堂的达成。
第一个误区——为什么用。“为什么这个环节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不用可以吗?”笔者发现,不少年轻教师是为了在课堂上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开展小组合作,如果改为直接的师生问答,课堂可能会更高效。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呢?从概念上看,小组合作是两个及以上的学生通过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学习,教师为开展小组合作而设置的问题就应该是开放性的或有一定难度的,这样,小组合作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参与的机会,从而得以互补、提升。
第二个误区——怎么用。说到小组合作,不少教师马上想到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分工时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交流时每个人都要发言,小组在全班进行分享时有固定的话语模式“我代表我们小组进行发言,我们组认为……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要用好小组合作当然需要这些形式,但高效的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我们不妨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看待小组合作。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是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的,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清晰明了,如果问题不易操作,教师还应该为这些问题搭建支架。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知道从谁开始分享,或者有的学生一口气讲了很多,有的学生无话可说,又或者每个小组成员自己讲自己的,全然没有组内的交流……总之,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做好“日常的训练”与“智慧的倾听”。日常进行小组合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协调统一,保障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与倾听有序进行及其他合作形式的有效开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多听、多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如果问题是普遍性的,还可以暂停小组合作进行指导;发现合作交流特别好的,可以在全班交流时将其作为典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已有的认知上还需要哪些提升,这些都离不开评价。评价的形式很多——自评、同学评、教师评等,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总之,真正以生为本,才能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旁观者效应”及规避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 霍国强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转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成为中小学追求的一种理想课堂样态。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有效地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受到不少学校和教师的青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部分学生并没有讨论与课堂相关的内容,从而影响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旁观者效应”也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那么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教师为每个小组安排或者设计学习任务,本来小组的所有成员均应参与其中,但是因为“旁观者效应”的存在,有些小组成员会将任务完成寄托于他人身上,而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甚至还会出现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行为。
面对这种常见的“旁观者效应”问题,教师应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要重视对小组中领导者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小组属于非正式团体,往往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如何,全靠成员自觉,这无疑增加了小组学习的随意性。因此,教师要做好小组组长的选拔和培养,通过小组长来调动所有成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关注小组中的“边缘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往往因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能力薄弱、与同学关系欠佳等各种原因,表现出“身在课堂内、心在课堂外”的状态,不能很好地参与小组合作,是小组中主要的“旁观者”。所以,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和小组长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采取有效的方式支持和鼓励他们融入组内的讨论和活动。
总之,“旁观者效应”是小组合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举。
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策略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吴俊伟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主学习,而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有效形式。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教育学者余文森指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比个体独自的方式能取得更高的成绩和更好的效果。“先学后教”模式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充分利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通过先学,每个学生对教材的知识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彼此交流和互动就有了基础和前提;通过先学,不同基础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分化进一步扩大,互相帮助就有必要和可能。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呢?
了解学情,使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莫国夫老师说:“学情,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情态。”学情包括两种:课前学情和课中学情,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与发展。教师要对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课表现烂熟于心。根据学情、班级人数划分小组并选聘小组长,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配在不同的小组中,引导他们互帮互助、互学互教、助人助己,在小组合作中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制定清单,使学生有方向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与小组长一起研究、优化学习清单。学习清单是学生的“知识购物清单”,是详尽的学习计划表,是教师精细化管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措施。教师要把学习清单的研制当成深度备课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增效学习的基本保障,要通过学习清单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序、精准地学习。
加强管理,使学生有质量地学习。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制定“小组公约”,规范学生行为。教师可以先草拟一份“小组公约”,然后召集小组长坐下来讨论,集思广益,把小组长的建议吸纳其中。而后,教师向全班公布与小组长共同拟定的公约,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全班表决通过后形成有实效性的“小组公约”,如“学生谈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可列入惩罚项。施行过程中,小组长要率先垂范,带动其他成员共同执行和遵守,以此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做好评价,使学生有反馈地学习。课堂评价就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能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教师可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精心研制当堂测试小卷,并把测试成绩纳入学习小组评价,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信学习、自觉学习。
课堂小组合作要有趣、有料、有意义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 徐接芬
小组合作是一种广受推崇的教学方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些学生在这个时间谈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原因在于:一是讨论无约束,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二是被动讨论,小组合作并不是学生自己的需求,而是教师强加的,学生难免产生懈怠和对抗情绪;三是讨论无评价,不管什么活动,学生都希望得到表扬或建议,要不然便会丧失热情。因此,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热情、责任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小组合作要有机制。教师可给每个小组配备一本登记本,以表格形式登记并评价每个成员的参与情况,教师每周检查一次,适时褒扬,指导不足。具体来说,小组内可设置组长、主持人、纪律员等职位。组长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评选出优秀代表或小组成员轮流向全班汇报;主持人维持发言秩序,确保发言过程顺畅;纪律员管理发言纪律,一旦有人偏离话题及时拉回来,并控制发言音量。小组内部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学生的活动才会聚焦目标,紧凑高效。
第二,小组合作要有意义。小组合作要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展开,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乏味,学生会由“乏”而“泛”,毫无边际地去谈;如果小组合作的次数过多,学生会由“繁”而“烦”,心生厌倦。小组合作的关键是有趣、有料、有意义,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天窗》的最后一句话:“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读到这里,别说孩子,就连大人都要静下心来思考个中含义,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们在小组合作时讨论得十分热切,思维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第三,小组合作要有仪式感。小组合作要有一定的仪式感,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对此,教师应身先示范、精心备课。如备课时提前录好一个带音乐的音频,小组合作前的提示语为:“小组合作现在开始,限时三分钟。”三分钟过后,再播结束提示语:“小组合作时间到,请大家安静坐好。”学生得到明确指令,收放自如,同时通过这种仪式感激发出更强的参与感、使命感,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效率。
有趣、有料、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如同一坛美酒,越品越有滋味,学生自然不会顾左右而言他了。
小组合作的“加法”和“减法”
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小学 金红接
在课堂上,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关键在于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把握其特点,规避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多计划少随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来达成学习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小组合作融入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每节课都需要还是某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哪些环节适合小组合作?如听写,小组内组织可能更好,而书写、改错别字等,通过学生之间“兵教兵”可能效果更佳。因此,对于小组合作这种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教师要有计划地渗透和指导。以笔者多年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的实践为例,最初,笔者要提前分组,给每个学生进行任务分工。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从剧本的改编到排练再到每周五固定时间的展示,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创编剧本、排练、道具后勤服务等,都由各小组在课下协作完成。如今,小组合作从课本剧表演慢慢发展到听读、习作修改、阅读推荐等。课堂上,一说小组合作学生就知道怎样参与其中。
二是多跟进少等待。“双减”背景下,开展小组合作,教师要给学生建构更多属于他们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的机会。在推进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及时参与其中,对小组学习过程做出必要的指导和调控。如课本剧表演,前期撰写或改写剧本,可能由组内一位成员执笔,但剧本写好后要演出来,小组就得一起讨论语言、动作及道具准备等是否符合表演需求。这个过程,教师要予以跟进,注意每个环节是否落实到位。如果让学生自行完成,他们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同吵个不休,课本剧表演就会不了了之。跟进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平时交往、小组成员个人能力表现进行分工。在排练时,教师至少有一次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边演边修改,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或进步的喜悦。
创造合作契机,相信学生力量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马武广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决定着“学”的质量。教师能否在关键时刻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能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自身的教学艺术,要做到如下几点——
改变授课单一形式,创造小组合作契机。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法、提问法等,过分注重自身的权威地位,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自主创造能力低下。于是乎,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探究等新型课堂模式便显得格外重要。然而,许多教师虽有此意识却少有实践,无法通过多样的合作方式引导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尤其是有一定自主意识的学生,单纯听教师灌输是十分疲乏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合作契机,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一次口语交际课,我将三个不同的辩题,以小组为单位分成三组正反方,给予相应准备时间,每组自行选出两位较善言辞的辩手,其他组员以查找资料等方式助阵,我则根据辩论过程为每个小组评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明显提高,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及至后来,吐槽大会、小组朗诵竞赛、文本再生表演、搜寻作文素材、比拼诗句成语等活动也相继应用到课堂之中。
发挥主导力量,加强目标引领。教学目标错位,是课堂低效之根源,合作学习要加强目标引领。如果把学生比作运动员,教师就是场边的裁判,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对学生予以适时的评判和引导。如在引导学生搜寻写作事例的过程中,我会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写作的主题和方向,并要求他们对找到的素材去粗取精,以避免交上来的答案参差不齐。
合作须讲策略,教材要合实际。一方面,教师不能一有问题便展开讨论,须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做到“动静结合”。除充分考虑组员情况分配任务、强调协作精神外,还应结合积分制、对垒制等开展组际竞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另一方面,课堂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灵活使用教材,结合时事和生活小事,扣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在小组合作中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而言之,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与学生默契度的实践打磨,并指向最终的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高度信任,抓住合适的契机,才可能带来一场思想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