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性逻辑

2022-11-21

贵州社会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主中国共产党

李 辉 王 丹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开篇讲到,“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1]1人民幸福是党百年奋斗的价值追寻,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信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至上融入治国理政全方位全过程。探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性逻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党百年奋斗经验的理解,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深化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把握。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人民至上现实性的政治前提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办好中国事情的根本政治保证。进而,从根本上明确了坚持人民至上的领导主体和实践主体。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从党的自身建设开始,解决坚持人民至上的领导问题,使人民至上理念具有了公信力。

(一)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夯实了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责任主体

一方面,明确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统一,揭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必然性。“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2]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统一,进一步阐明党坚守初心使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标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明确了共产党人的人民指向。《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4]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生,也为实现人民利益而夺取政权、巩固执政地位。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宗旨观到发展观,凝练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规定,人民性就是最大的党性,人民至上内在于党的性质之中。

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人民至上。“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10这一论断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如前所述,明确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逻辑。从百年党史的经验来看,凡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位的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发展顺利,取得显著成效。无论是从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的古田会议,还是开启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现实中,一旦党内出现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等问题,出现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就容易造成实践中的分散主义、各行其是,甚至发生颠覆性错误。因此,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29人民至上有了党的坚强领导,由此具备了现实性的保障。

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统一,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批驳了那些将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对立的错误观点,回击了诸如所谓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的论调。同时,这构成了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认识论基础。

(二)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通过作风建设带动党的建设,彰显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本真形象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办好党的事情也就成为办好中国事情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的作风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把手术刀”。“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6]35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严峻复杂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一些党的干部将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抛之脑后,使手中的权力成为权势集团、特权阶层谋取特殊利益的手段,出现违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违规发放礼品等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2012年12月4日,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动员令,坚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高级领导干部抓起,对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作风问题进行纠治。几年狠刹作风问题,有效遏制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党内的蔓延。不仅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得以提升,赢得民心,党员干部也感慨“感谢八项规定,经过两三年的洗礼熏陶,突然发现自己是八项规定的受益者,下班能回家吃饭了、不再胡吃海塞了,有时间看书思考问题了、精神世界丰富了,工作状态也提升了”[7]。

作风建设拉开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帷幕,以作风建设为着力点的反腐倡廉继而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志性实践。“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8]36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反腐败斗争置于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开展系列“打虎”、“拍蝇”、“猎狐”行动。10年来,党中央坚持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态度,将反腐败斗争与扫黑除恶结合、整治经济乱象与反对政治腐败结合、反腐败斗争国内高压和国际合作结合,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剜去了党的腐坏肌体,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党政风气,使人民赋予的权力造福人民,赢得了党心民心。

(三)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形成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自觉

反腐败斗争通过惩治形成不敢腐的威慑,遵循的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党员、干部时刻面临被‘围猎’、被腐蚀的风险。”[8]380对此,“既拿出当下‘改’的办法,又推进长久‘立’的机制”[9]成为新时代党全方位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反腐和防腐相结合,既着眼腐败问题出现后的打击斗争,又从根源入手预防腐败的产生,推动构建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第一,强化思想建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定使命担当,确保不忘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宗旨。人的正确思想不会自发产生,必须通过理论武装才能实现。思想建党通过理论武装,旨在改造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观世界,使之符合客观发展和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从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开始,思想建设就成为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的重要经验。“理愈明,信愈真,感愈切,革命的精神遂能愈久而愈坚。”[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结合,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党课、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为理论之真激活价值之善创造了条件。其中,党内集中教育的高频次开展对拂去党员干部“思想灰尘”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生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根基。

第二,推进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管党治党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是全面从严治党更为根本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完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颁布,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并以“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的要求在全党范围内形成专项巡视的监督制度。10年间,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中管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共组织开展了21轮巡视,为反腐斗争提供了大量线索,查处了苏荣、黄兴国等“老虎”、山西塌方式腐败、辽宁拉票贿选案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直接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要求。

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增强内在素质,提升自我能力;同时,不断完善规范体系,从制度和法律等方面形成长效约束机制,进一步使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认识和坚定追求。

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至上现实性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将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将现实状况一端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调整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两极改变的聚焦点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由此,将人民至上置于社会发展的动态系统中,落到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世界中。

(一)通过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物质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经济发展提出“高质量发展”,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速增长是数量的评价,有无、多少是标准,是单向度的评价。高质量发展是质量的评价,是综合性、多维度的评价。在这个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已经突破了数量大小这一自然属性,具备了优劣、好坏等价值属性。

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规模扩张转变为结构优化的内涵式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下,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11]203,为克服这一问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解决经济发展后继乏力、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又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国内稳定发展与国际互利共赢。同时,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不断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指向上的人民共享,保证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12]但在发展中出现了GDP崇拜、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随着社会财富日益丰富,如何使经济发展回归到服务人本身、保证社会公平成为重点。对此共享发展体现在主体上就是全体人民的共享。在人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实现总体小康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新的目标要求。全面小康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小康,体现我国在实现小康社会中以先富带后富的重点发展向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极具标识的战略实践。在脱贫攻坚战中,解决物质贫困同时缓解精神贫乏、消除绝对贫困同时关注相对贫困、攻克当下贫困同时预防再度返贫,实现了扶贫与扶志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协调、当下与未来的贯通。10年努力,脱贫攻坚战获得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不是一部分人民的至上,而是全体人民的至上,每个民族、每个群体都是党全心全意服务的对象。

(二)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新时代方案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我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转向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不再是依附于封建君主的臣民,而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自此,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现实。70多年实践探索,人民当家作主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实现全景式的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满足了人民政治参与的需要。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考察时首次明确“全过程的民主”这一重要理念[1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指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5]12。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是社会主义民主,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特点和优势在于全过程。全过程是对人民民主的限定,是人民民主的样态,体现人民民主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在西方,民主通常以“选举”作为限定,是一种选举民主。这种选举民主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更多是资本的狂欢,实质上是资本家的民主。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关注人民的投票权,更关注人民在政治实践的实际广泛参与;不仅注重制定民主制度,更注重民主制度的执行;不仅考察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的民主,更考察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通过网络平台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制定、完善,列席代表座谈会制度的创设等,进一步推进了人大代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人大代表扎根人民群众,反映人民呼声,更好代表人民提供了支持。另外,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构建起全景式的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得到充分保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作为国家一分子的荣誉与使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总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14]。将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置于政治建设之中,增强人民的政治参与感,实现人民的政治生活需要。

(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人的需要是全面的,不仅有基本的生存需要,政治参与的需要,还有精神、文化的需要。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不仅关注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还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进万家、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使人民群众近距离感受文化熏陶。另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升文艺作品质量,做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在对文艺工作者良好形象塑造和文艺作品的高品质追求中,“娱乐圈”逐步向“文艺界”复归,真正记录时代、符合人民期待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获得人民群众的热议和好评。总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1]314-315逐渐从党中央的要求内化为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共识和内在追求。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不仅直接表现在文艺中,还表现在其他文化领域之中。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是触网的群体,“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1]336。所以,网信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15]。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也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16],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联系群众,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民至上现实性的社会支撑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客观条件。山河破碎只能生灵涂炭,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有人民幸福的可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民至上现实性的社会支撑,实现的是人民至上的可持续。

(一)把人民幸福置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进程,为人民至上现实性奠定社会基础

中华民族有着家国同构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历国破家亡危机,传统的家国情怀焕发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真挚向往和坚定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至上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互构互证的,人民幸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过程中的价值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激昂宣告,开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又饱含对民族富裕、发展的渴求。由此在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邓小平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回答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构想,江泽民在建设什么样的党的反思中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追问中明确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带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是时代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的初心,将人民的幸福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底气和骨气。党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也是不断实现人民幸福的过程,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为人民的幸福提供了基础。

(二)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为人民至上现实性凝聚全社会合力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冲破了唯心史观崇尚英雄神话的思想束缚,进而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6]399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不是愚昧之众,而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既是历史发展的剧中人,也是剧作者。由此,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同时,强调一切依靠人民,如在脱贫攻坚中,强调“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加大脱贫内生动力的培育力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17]。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幸福这一价值目标,通过引导全体人民群众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将个体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事业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合力。

(三)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人民至上现实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预防“灰犀牛”“黑天鹅”等事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成危害,在变局中稳定局势,打开新局,为人民幸福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判断我国国家安全新形势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始终内在其中。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1]56,具有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相统一、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统一、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等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的精神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底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大流行,中国共产党统筹领导、上下联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世界逆全球化浪潮中,坚决反对冷战思维,积极倡导构建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诸如此类,都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为人民幸福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也极大增强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民主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尼日利亚 民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