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将他们引入精神世界

2022-11-21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教育家 2022年32期
关键词:钱穆学问弟子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学期末,一位教育专业博士来聊天。作为一所知名国际学校的IB课程主管,她谈到以能力为中心的IB课程设计,也谈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与教,以及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困惑:如何引导自我中心的学生走出舒适区,在成长的小欢喜与小烦恼之外,在碎片的经验、淡薄且易变的关系之外,体察不一样的人生,走入更宏阔的精神世界?

她到风景名胜,或者人文荟萃之乡,常能感受到先贤的“气场”:走在他们走过的路上,青草味袭来,一抹流云渐暗,近处的鸟鸣,远处的飞鸿,触景思人,他们从未走远。所谓神交故游,好像有古人相随,与他们结伴,一路絮叨,神清气爽。人生旅途,顺逆交替,需要牙根咬紧,吃紧用劲处,常有他们注视;洒脱放达处,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背影。

她不是一个单薄的人,她的精神世界里驻守着很多灵魂,多年的求学、阅读、受教,给她留下一个完整、自主的内在精神世界。她是一个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受教育者”: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多样的兴趣,奠定了一个人内在的思想范围;在这思想的奠基之上,进行意志的磨砺,形成昂扬的精神力量——这是教育的本原。品格是一种不断镌刻、自我磨砺而形成的内在稳定的人格状态,表现为“有所不为的内在坚定性”,不仅是一套坚定、清晰的价值观,更是一种审美的状态,一种心安理得、安足愉悦的内心状态。

她是一位受学生尊重的先生,更是一个弟子,是一个每日都在精进、常常都在问学的弟子。她始终秉持钱穆先生的教诲:“学问必有师、弟子两方,必有先进与后进,前辈与后辈。从事学问,须先懂得‘从师’与‘受业’……从事学问,贵能常保持一种子弟心情。”

“学问”重要的是主动找寻,即询问。如何才能询问?人生有困惑、有疑难,方去求解询问。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在每一书之背后,应知其有一个个的‘人’存在着。每一部书是一番‘业’,每一个人是一位‘师’,读书即是从师受业。”

然而,今天的学生,最难的就是学问中的“问”。他们提不出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了智力的疑惑、人生的困顿、必要的谦卑吗?我们来看柏拉图的“枚农之问”——

枚农:苏格拉底,一件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你又怎么去寻求它呢?你凭什么特点把你所不知道的东西提出来加以探究呢?在你正好碰到它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这是你所不知道的那个东西呢?

苏格拉底:我明白你的意思,枚农。你看,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多么大的争辩性论题!这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他不能寻求他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用不着再去寻求了;他也不能寻求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应该寻求什么。

这一难题正是“学习悖论”: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的东西?因此,需要教师,也需要教育。然而,在“学习者中心”的理念下,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以学习替代教育的逻辑已经将教师从“台上的智者”转变为“旁侧的引导者”,甚至是“后排的同伴”。没有教师指出学生所不知道、所看不到的事物时,所谓的学习只是在有限的、已知的事物中重复,既自得又无聊。

精神如何成长呢?

教师不仅要陪伴且托举自主的学习者,更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经验之外、在意料之外的挑战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在艰难的挑战、艰苦的蜕变中,学生能信任且勇敢地将手伸向教师,这才是教育应有之义,也才有“先生”与“老师”。

猜你喜欢

钱穆学问弟子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弟子规
弟子规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