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书院式育人场域 探索高中课程新模式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书院式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思考

2022-11-21顾洪亮

江苏教育 2022年27期
关键词:场域东坡书院

顾洪亮

钱穆先生曾经说:“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书院在古代社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体制与育人模式。书院式教育秉持修身明理、传道济世的教育宗旨,采用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治学方式,以导师、学生的同游同学实现修身与修学的统一,值得当代教育研究借鉴。

近年来,很多中小学推进实施书院式教育,通过构建学科协同、学段贯通的特色鲜明的书院式课程体系,建设书院式的学习、生活物型空间,落实导师制拓展学生课程及社团活动,鼓励不同学业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开放、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坚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真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建设东坡书院育人场域,尝试书院式育人新模式,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构建“东坡书院”课程体系,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把学校建设成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现代化高品质高中。

一、传承千年书院文脉基因

北宋苏轼曾在宜兴蜀山脚下筑室买田,开坛讲学,后人为之建“东坡书院”。1938年,地方乡贤延续东坡文脉,邻“东坡书院”设庠序以化于邑,曾名“私立东坡中学”,学校屡经发展变化,1989年定名为“丁蜀高级中学”。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发轫于“东坡书院”,偎依在“东坡书院”这一读书圣地,汲取着志趣高远、乐观豁达的东坡精神,形成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的“慎独”校训,弘扬“和谐奋进”的校风、“行胜于言”的教风、“学贵心悟”的学风,积累凝聚成“勤劳质朴、追求真理、善于创造”的学校精神。

二、开发学科融合课程体系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聚焦学校课程建设的精神内核,按照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类型,构建学科相融、学段贯通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使个性化、特长式的自主菜单式学习成为学生的选择。(1)必修课程依据省普通高中课程与学分设置的规定,设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美术与音乐)、体育与健康、专题教育等课程。(2)选择性必修课程主要依据各学科的选修模块,要求每名学生在高一到高二年级至少每学期选修1门,重在培养学生基础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学科思想与方法。(3)选修课程由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心理、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编订、审核、调整课程材料,分年级开设“苏轼与阳羡的情缘”“苏轼的人生之路”“苏轼在宜兴的传说”“苏轼诗词鉴赏”“苏轼书画艺术”“苏轼的生活智慧”“苏轼的农耕生活”“苏轼的心理探究”“苏轼的人生哲学”等东坡书院专题课程,让学生了解苏轼、走近苏轼,深入体会苏轼的文学魅力和乐观精神。此外,学生还可以自主选修演讲、辩论、法律、舞蹈、篮球、足球等课程。

学校以东坡书院课程建设为抓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又构成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德育润泽课程的递进层级,按照不同类型和功能服务学生的学习需要,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对高中阶段课程总课时数的要求,力求四个层级之间融合、协调,实行总量控制下的分块指导、精心实施,并严格考核所有课程。

东坡书院课程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实施过程中教学策略得当、教学手段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从思想、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

三、创设东坡书院育人场域

学校将建设东坡书院育人场域融入学校的活动建设,使精神文化有提升、物质文化出精品、行为文化出成果,全面优化育人环境,使“东坡书院”成为师生向往和留恋的精神家园和幸福乐园。同时为书院式课程实施提供物型保障,让学生在东坡主题的物型空间里耳濡目染、良性成长。

1.东坡文化校园景观。学校努力挖掘东坡文化内涵,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等元素融入校园景观,通过教学区、庭院园艺区、运动场地等规划改造及整体板块标识、楼宇道路标识、班级文化标识设置,建设承载东坡文化的校园景观,使“东坡书院育人场域”的楼、路、树、草、亭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2.东坡课程功能区域。学校合理安排教学区、活动区、运动区,根据各功能区的作用和特点,设置鲜明的东坡文化主题,把“三香”(书香、陶香、心香)特色、东坡文化以及乡贤文化融进东坡书院式校园,汲取东坡文化和阳羡文脉精髓,建设校史室、弘陶馆、东坡文化研修中心、东坡农耕园、陶文化研修中心等功能教室与区域,努力打造贴近学生认知需求的真实情境和实践场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式的探究性学习。

3.书院场域延展传承。学校遵循“承继传统、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提升”原则,坚持思想教育与艺术欣赏的统一、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梳理“慎独”校训与东坡文化的传承关系,将东坡诗词、书画、人文、精神等相关元素融入学校的长远规划与建设蓝图,实现东坡书院育人场域建设的连续性、延展性和继承性。

四、实现师生“同学”的学习新样态

东坡书院育人模式倡导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了师生“同学”的学习新样态。学校提倡以师生互动为前提的导师制,为学生配置导师团队,吸纳对苏轼文化和社团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社团,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东坡经典诵读”“东坡主题书画展”“东坡音诗画”等东坡主题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现学生的昂扬风貌。以书院式育人改革为抓手,学校在培养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方面有较大突破,学生在艺术、体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领域都有亮眼表现。在进一步完善已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丰富、彰显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内容,拓宽活动渠道。

此外,我们着力建设校外活动基地。丁蜀地区有丰富的苏轼文化资源,东坡书院、湖㳇单家巷、汤渡画溪桥等都是苏轼当年驻足之地,我们将其拓展为校外活动基地,让师生走出校门,近距离了解苏轼,同时邀请校外基地的相关专家来校为学生讲解东坡文化。

五、打造多元互动评价系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多元动态评价体系,以师生、家长为评价主体,采用线上、线下交互测试的方式,实现过程化、动态化、精准化的评价。

1.线下评价。

建设三级评价体系。学生完成三类四级课程研修,参加相关社团组织,参与主题展示活动,由相关课程教师给予基础性评价;学生在东坡课程研修、精品社团、主题活动中表现优异,由相关导师给予提升性评价;学生在以上活动中有突出贡献或创新性进步,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由相关导师给予贡献性评价。重视活动过程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笔记(自主学习材料的整理)、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

在评价形式上,根据学生参与课程情况自编量化测评表,在高一入学时对学生进行量表测试,高二结束时再次进行测试,到高三毕业的时候进行第三次测试,以此追踪学生的课程成长情况,追踪培养效果。此外,编制开放性问卷,让学生自行填写、自我评价,同时以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等方式,对学生参与课程的情况进行即时评价。把以上评价结果以及每名学生三年内在活动或者关键事件中的表现与变化用任务单记录下来,形成过程性的成长档案。

2.线上评价。

采取“公众号+评价”和“互联网+评价”的形式。“公众号+评价”就是推广学校的“我们在成长”公众号,以“信息流”的方式展现,把学生活动发布到公众号,接受大众评议,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互联网+评价”则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每年自动生成学生的素养成长“账单”。学生通过“账单”了解自己的课程达成指数,并激发继续参与课程、提升素养的热情。

猜你喜欢

场域东坡书院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查无此人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坡仙”散论——以东坡词为中心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东坡画扇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