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培育核心素养
——以劳动课程教学为例
2022-11-20江苏省无锡市东绛第二实验学校庄玉立
江苏省无锡市东绛第二实验学校 庄玉立
劳动学科教师如何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并因势利导培育其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
一、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有求知欲的学生经常在不断的“提问—解决”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变得越来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劳动教学的内容应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生产劳动中最基本的、有一定的科学社会性和普遍性的内容。问题从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到生活实际中去。
劳动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工具。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技术初步”的“挂钩”教学中,教师出示“S”形挂钩让学生认识,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挂钩?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能起到什么作用?
生:有厨房姜饼小人挂钩,可以挂厨房的刀铲;有阳台双头大挂钩,可以晾晒鞋子;有超市货架上一个个活动的“丁”字挂钩,可以挂商品;等等。
师:你想设计属于自己的挂钩吗?把你的设想尝试做出来或者画出来。
学生顿时非常感兴趣,马上利用剩余的铁丝制作挂钩,有的学生设计制作了爱心形挂钩,有的学生制作了双头挂钩,也有的学生制作了方“S”形挂钩。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把在劳动课堂上获得的各种技能在家庭、社会活动中实践,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并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这是劳动课程的目的。
又如在“包装礼品盒”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两个礼物,一个包装好,一个没有包装。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里面装的物品是一样的,要是送给你,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包装漂亮的,因为好看,送出去,别人肯定喜欢。
师:对呀,外包装不仅可以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还可以保护好里面的物品,让人有一种神秘感,要是自己亲手做的,还饱含了自己的一份情谊。你们想把礼品包装得和它一样漂亮吗?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发好奇心,在观察中思考。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八课的内容,是上一节课制作礼品盒的延伸,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礼品盒包装的作用,掌握礼品包装的基本制作方法,初步熟悉手工制作中的剪切、折叠等技能。通过这次比较,学生充分认识到使用包装能使自己送出的礼物更美观、更受欢迎,进而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明确制作内容。
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劳技课程的兴趣,依赖任课教师对劳动教材的灵活处理、对劳动课堂环节的精心设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呵护。教师要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劳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干,创意潜力无限,让学生真正达到“乐中学”的最佳境界。
二、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来
好的教学活动一定是持续的,它必须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生已有的劳动知识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在劳动课程中,只有在已有的劳动知识基础上不断学习、提问、研究、实践,学生才有机会知道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工具,不至于看着这些工具束手无策。
金工制作可以说是学生长大后比较实用的一项技能,而金工工具大部分学生都见过,但具体怎么操作还是不清楚的。在上“挂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老虎钳和尖嘴钳,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比较这两种常见金工工具的结构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试试用工具将细铁丝弯成小圈。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尖嘴钳更适合弯小圈,铁丝的大圈怎么弯呢?教师及时提问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拿尖嘴钳弯,有的学生说用手掰,也有的学生说借助圆柱体弯,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常用铁丝直接用手或者借助圆柱体弯更方便,而且弧度圆润。一个个问题的出示,一个个解决办法的出现,一个个知识点的揭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了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掌握了金工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能合理选择工具。
由此可见,劳动教学活动必须始终建立在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思维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更接近学生的“已知发展区”,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具备思维价值,可以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明白知识、技能是如何被提出、发现、实施的。学生把前后知识连接起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生成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三、问题从学生认知冲突中来
劳动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上手比较快,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会,但是真要落到实处去实施的时候,认知冲突就显现了。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认知冲突展开课堂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各种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及乐于参与实践的学习愿望。
例如,在做装饰花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看着漂亮的装饰花,都想做好它,可是如果按照教材上的缠绕法来完成,很多学生都会以失败告终,不是圈的大小不一就是订书机订不住。于是教学时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生:老师的装饰花为什么做得那么服帖,形状各异呢?
师:因为老师有秘诀啊!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啊!
师:老师就教大家一个又快又好的装饰波浪花的方法。
教师随机讲解制作波浪花的方法,这个方法简单易懂,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学生一看,再次进行操作,果然做出来的装饰花和教师的一样服帖、美观。如此,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制作的思路。动作快的学生发现可以在彩圈上做改变。比如,同侧剪一刀变花;彩圈叠成圆形;变换丝带位置;等等,可以制作出波浪形、蝴蝶形、圆形等装饰花。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冲突中,进行创新,举一反三。
四、问题从学生高标准要求中来
爱劳动的教育观念比认识劳动本身重要得多,劳动课堂的教学目标包含一节课的劳动教学任务、劳动操作技巧的传授、劳动学习兴趣的培养及道德教育的渗透等。硬性的劳动统一教学任务很好组织制定,但要做到任务适合每个学生则比较难,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接受更高要求的劳动锻炼?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
“挂钩”一课中有个难点,就是在铁丝的两头弯小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高标准来进行教学。两头不弯小圈也能使用弯钩,为什么一定要弯呢?在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时,教师就可以相机拿出刚剪短的铁丝头,并让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学生很容易发现两头很尖锐,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的话就会让使用者受伤或者使挂的东西受损。这样,弯小圈是起保护作用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在关于“为什么小圈要往外弯圈”这个问题上,教师可结合实际,拿出往里弯圈的弯钩挂线,学生很轻易发现,小圈往里容易钩到所挂的细绳或者物品,小圈往外还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通过对比,学生还知道用尖嘴钳弯出小钩咬合紧密的要求。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作品精细化,并知道这样高标准可以降低制作的失败率,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同时,让学生知道任何产品都是为了利于使用而制作的,要关注物品使用的舒适度。
劳动技术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标准也逐渐提高。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各不相同,相同课程需要设置不同的技术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实践操作的劳动能力,并同时提供一些高标准的技术要求,让学生拥有目标,提高劳动技术水平。由于教学标准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问题也可能会更多,有的学生操作会失败,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去尝试,成为主动的探索者、高标准的实践者。
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的问题、一系列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思考、探究、质疑、尝试制作等学习过程中。在问题的带领下,学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性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