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

2022-11-20成都大学潘艺鑫

亚太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课程内容幼儿园

成都大学 潘艺鑫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基础。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含有教育的意味。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所以,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幼儿园课程应当关注幼儿生活,从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有助于促进幼儿生命的成长,有利于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的。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原因

“生活即教育”理念主张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联系起来,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人文精神,使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色彩和意义。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幼儿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活即教育”理念需要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幼儿期是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在此期间,幼儿身体迅速发育,心智逐渐萌生,这一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是通过自己与世界的感知而获得的,是直观的、具体的、个性化的,幼儿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才能体会到安全性和可探索性。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不能以系统的、固定的知识传授为主,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更应该在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这样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幼儿才能得到适宜的和有效的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

其次,幼儿园的教育目的决定了“生活即教育”理念需要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幼儿园是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的教育目的应关注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点亮幼儿的心灵。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教育者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一日生活的内容就是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内容,幼儿会把自己当作生活的主角,并在生活中直接体验进行学习,并非在别人的生活或者成人所给出的生活中学习。由此可见,只有真正关注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为了完整的、真实的人的教育,幼儿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探索才能适应和学会生活,而这一切的依托就是幼儿园的课程。所以,幼儿园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呈现,幼儿的生活是课程本身,课程展开的过程也是幼儿生活的过程,课程贴近幼儿生活,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来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是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体验周围世界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教学应该具有生活的特征,要有整体的立场和眼光。因此,幼儿园课程强调的是丰富幼儿的经验,增进幼儿的活动能力。与幼儿生命成长方向一致的内容才是最适宜的内容,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自己的生活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来源于幼儿亲身参与的生活,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越是贴近幼儿生活,幼儿越会迸发出强烈的兴趣,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去感知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他们热衷于一件事情,并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发掘生活中的小事件产生的教育价值。比如,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孩子的眼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若幼儿对“春蚕”产生兴趣,可以以幼儿为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组织实施一系列的课程,帮助他们构建认知体系,形成经验。另外,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矛盾与冲突,这些也给我们提供了开展教育的契机,可以生成一些课程,教会幼儿正视情绪,学会解决问题。远离幼儿生活的书本知识很难让幼儿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因此,必须将这些知识变成具体的、生动的、与生活相关的相应课程。

(二)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环境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就会造成浪费。生活是综合性的活动,它没有边界、是整体的,幼儿不仅有在幼儿园的生活,还有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幼儿园提供的生活材料不足以支撑幼儿的生活,还要善于利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比如,一些幼儿家长的职业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入园或者线上进行相关的讲解,扩展幼儿生活的范围,创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在家长讲解之后,可以让幼儿在表演区进行相关游戏,从而进一步加强幼儿对该职业的认同。教师在区角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形成相应的课程,使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另外,社区的环境、绿化设施,各种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这些都是可利用资源,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挖掘社区资源,服务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也可以依据当地的特色进行课程构建。比如,当地历史文化遗址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蕴,教师要深入了解这些文化资源,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挖掘出资源背后可利用和探索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适宜才是有效的,课程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幼儿的生存环境深度了解的基础上。

(三)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游戏

游戏作为幼儿的天性,一直是幼儿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幼儿游戏的内容不是主观的空想,而是对周围客观世界的反映,来源于幼儿现阶段习得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生活的真正写照。通过游戏和玩耍,幼儿身体、认知、心理、情绪、社会性和语言都能得到发展,他们正是通过游戏来认识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可见,幼儿园课程和幼儿的实际生活与游戏存在密切而有机的联系。例如,教师若发现幼儿对板球很感兴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发现游戏中需要哪些材料,让幼儿自己寻找游戏的伙伴,自主寻求教师的帮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设计游戏,更改游戏规则,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记录。由于这些记录可以保留、可以再现,教师可以把记录作为课程教研的主题,探讨如何把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提炼成可操作性的课程,使课程更适应幼儿身心特点的发展,使之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更高水平的提升。游戏是幼儿内部需要的反映,幼儿可以在游戏中逐渐了解自我和他人,能激发幼儿身心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利于谦让、遵守规则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今后生活和学习做充足的准备。因此,游戏也是幼儿园课程选择的来源。

(四)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丰富,“社会热点”“流行事件”充斥在街头巷尾,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生活,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的观察模仿能力很强,会对生活中的社会热点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围绕这些话题与家长进行一些讨论,去探究原因,去参观和评论。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把幼儿当下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带入校园,例如,重大的体育赛事、传统节日等。不仅如此,许多流行的音乐和舞蹈动作也被幼儿园吸收和接纳。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将其设计为幼儿的早操活动和户外游戏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活动,更重要的是熟悉的音乐和舞蹈动作让幼儿体验到愉悦和兴趣,充满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该选择性地吸收可利用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相关的课程,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加深他们对社会热点的理解,使之融入生活。

三、“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策略

(一)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满足幼儿的需要

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正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幼儿园应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幼儿可以通过摆弄各种实物满足自己不同类型的重复动作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摆弄、操作直接感知事物,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欣赏自己控制事物并作用于环境的乐趣。室外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室外拥有自主发起活动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探索、想象、操作,去勇敢地尝试新事物,学会独处或者与伙伴相处。对于幼儿而言,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操作感知才会印象深刻。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脱离了幼儿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的物质材料是不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的。幼儿园很多课程的形成,大多是对幼儿园园内的物质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很少出现与物质资源无关的活动,物质资源的不适宜和贫瘠最终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应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其经验选择、投放材料,投放时应选择适宜、恰当的材料和投放方式,要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需要。可以投放的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物质、游戏设备、建构式资源、戏剧器材、艺术材料、认知材料等,每一种材料都有它们独一无二的价值和作用。幼儿在运用这些材料时会打破各个分类的限制,从而使物质材料产生新的玩法。例如,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会把木头当作画板,用石头和植物种子当作装饰的用品,最后把完成的作品放在家里当装饰品利用。幼儿园提供的物质资源越多,幼儿利用、操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日生活中生成课程的可能性就越强。

(二)转变教师观念,正确理解幼儿园的课程与生活

大多数教师意识到了生活是课程的来源,却不赞同生活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选择以集体教育活动来教授关于生活的知识。事实上,这种方式是片面的,会影响幼儿对于知识的吸收。教师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关键因素,作为课程主要的设计和实施者,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课程观。在整理和设计课程时需要一个理性和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关注幼儿真正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所思所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是与生活性、适宜性和趣味性相关联的,要注意以问题为主导,鼓励幼儿自由探索。生活的逻辑里暗藏着知识的逻辑,有些课程内容必须在幼儿的参与过程中学习,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体验和表达中学习课程内容。要有务实的精神,课程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思考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充分发挥教研的作用,参加相关的培训,整合课程内容,取长补短,使之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知识技能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只有正确理解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才能把课程融入生活。

(三)重视一日生活,抓住教育契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这意味着,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幼儿可以每时每刻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每个学习契机都可以生成课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涵盖了幼儿到园后一整天内所接受的所有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接受幼儿园教育中教育效果最为显著的园内教学活动形式。一日生活既是幼儿学习内容的来源,也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对世界的认知是从生活开始的,幼儿的发展也是在其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发生的。教师应时时做一个有心人,善于从一日生活的细微处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平常而又特别,平常在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乍看都大同小异,特别在于教师用教育智慧赋予了看似司空见惯、毫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以更多的可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运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手段,缓解幼儿现有水平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一个真正立足于幼儿的幼儿园生活。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课程内容幼儿园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爱“上”幼儿园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