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
2022-11-20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陈仙萍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 陈仙萍
生动的数学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使复杂的公式和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数学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创建教学环境、领导讨论小组和开展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始终保持一种教学模式,甚至从执教开始到目前都没有改变过教学策略。这种形式下的教学缺乏创新,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使得新课程改革内容难以得到落实。从教学的过程而言,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难以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极大衰减,甚至对学习抱有消极情绪,这种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应该极力避免。就教学目标而言,传统教学方式讲求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起来的学生难以面对数学知识的拓展训练,思维模式也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并且难以成为当下时代所需要的数学人才。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局限,难以调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长期的单一模式教学还会加大学生培养数学学科素养的难度。
(二)教学侧重点存在偏颇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教师的数学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形式。传统的数学教育理念讲求以考试为中心,一切学习的目的都是围绕考试建立的。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国家人才需求。
一般情况下,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升学到更好的高等学府,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使教育教学的方向偏向于教学成绩的提升,从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时代,新课程改革要求当代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为目的。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已经不能够以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数学教学,并且教学的侧重点也不能仅仅是数学的考试分数,而应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大多数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还是以成绩为标准,并未意识到这种评价的综合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当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机械学习的模式,思维限于困境中,更加难以从数学教学中获取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师生互动
“兴趣”主要是指以小学生的需要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种种特点,只有在师生间深入地交流和互动之后,在教师深刻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学习兴趣。这要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一,不管是在数学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教师都要抓住一切机会,仔细观察学生,做好总结记录。如学生的习惯、思维方式、情绪态度等,都要密切关注、深入了解,寻找师生的共同话题。第二,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从一些趣味性故事、生活话题等方面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等心理。如利用一些趣味的动画、故事等,介绍数学知识和现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数学问题解决、课后实践探究等方面也应积极参与,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此外,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咨询学生意见,在相互信任和协调下,迅速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2.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数学教学中有了较为深入的试点,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选取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课程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对不同数学概念的认识。数学概念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入手,那么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关圆的物体,并分析圆存在的意义。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圆与圆心之间距离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提出教学问题:“如果用绳子将小明家的小狗拴在一根绳上,小明保持不动,让小狗围绕小明转圈,那么小狗所走过的路可以近似看为一个什么?”小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圆的意义,并与其他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从而找到圆形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多媒体中用电脑工具画出圆的过程,进而让学生逐渐理解圆形面积的求法。学生在跟随教师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会逐渐提高,问题意识也会有所增强。教师通过简单的多媒体课堂导入和问题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精心计划动手实践教学,适当整改实践材料
动手实践学习策略需要以教师的精心备课作为支持,学生运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具学具展开实践探索,从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取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学具是引发学生观察、探索与领悟的载体,既要呈现教学内容,又要具有挖掘学生潜在认知功能的作用。为确保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能切实反映出本课数学知识,教师需要精心计划动手实践教学的流程,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整改实践材料,使得整个动手实践过程具有探究性、可操作性与启发性。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运用道具“倒沙子”让学生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圆柱的区别,认识“等底等高”这一重要知识点。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不同的圆柱体,因学生已学习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在进行道具制作时可以复习巩固知识点,而后在课堂中从圆柱体的大小、高低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制作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并进行对比观察与操作验证。
2.把握教学目标,掌握动手操作的方法
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将动手操作作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所有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和素养。所谓“动手操作”,是小学生针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把握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精神的重要性,将小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传递给他们,例如如何使用操作工具、利用数学技能等,以此教会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以“2 的倍数的数”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利用操作工具。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个火柴棒或者小木棍,在课堂上进行“抢木棍”的游戏,让4—5 个小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说一个数字,小学生则拿走这个数字两倍多的木棍,最终没有拿到木棍的学生被淘汰,以此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理解2 的倍数应该怎样计算。
3.重视语言表述实践操作,加强数学知识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实践学习应与数学语言表述相结合,使学生既能通过实践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通过语言表述回归数学抽象,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分析的过渡,呼应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抽象概括能力。为此,教师应重视动手实践学习中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首先结合实践素材整合数学知识,然后在语言表述中回顾操作过程,通过手脑结合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展现出学生思维活动的循序渐进。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制作实物道具的方式模拟几种不同的栽种方式,然后在学习小组中相互探讨,总结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拓展思考:已知间隔和植树棵数,求这段路的长度。在动手操作结束后,每组派出一人讲解各自小组的探讨结果,阐述植树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规律,并说说这一规律能用于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三)组织合作学习
1.合理划分小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科学地划分小组是前提,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每组的人数,进行合理搭配,使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均衡的水平。为了促进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分组过程中对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也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使小组内及小组间都搭配得科学合理。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去读写亿以内及以上的数,在分组之前教师应考虑清楚学生间的差异性。首先将性格差不多、学习能力差异不大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最后明确教学内容后进行合理划分,按照教学难易程度不同将其分配到每个小组中进行学习。合理的分组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与学习,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在交流学习开始前,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各个小组的负责人明确本小组成员的职责,以充分调动各个组内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2. 制定明确的学习任务与目标,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划分小组之后在每个小组内制定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大小比较”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平时学过的数学小故事,或者是介绍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例,并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中。其次,向学生讲解例题,让学生更加熟悉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与此同时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练习,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划分小组。这样在小组内有了明确的学习内容,学生就能切实掌握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其学习效率及质量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提升。
3.利用比赛提高合作效率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学科显得相对枯燥和乏味,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小组内的成员往往会提不起兴趣和精神。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设置各个学习合作小组之间的比赛项目,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学习得好,通过比赛竞争的方式激发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动力。面对这样的比赛,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之间便会相互竞争,比试哪个小组合作默契,在进行比赛的时候,每个小组都会积极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取得成功后,可以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比赛结束后,教师对取得胜利的小组进行表扬,并鼓励和激励失利的小组,这样不论是胜利小组还是失败小组,都会对下一次比赛充满期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入这种竞争的模式,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到知识。但是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秉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态度。因为小学生好胜心较强,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处理好比赛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敦促学生友好比赛,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角度提出了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思路,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组织学生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