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分析

2022-11-20

读与写 2022年32期
关键词:家乡生活化生活

李 芒

(江苏省泗洪县姜堰实验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生活和教育的密切关系。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之日起,人类便在狩猎、农耕、劳作等活动中观察自然,总结自然规律,领悟道理,习得知识,获得智慧。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教育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也深化了教育思想。因此陶行知认为:教育原本就存在于生活中,是生活的重要内容。教育源自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二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更要树立生活化理念,把地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1.初中地理教学的问题分析

1.1 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很多地理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然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当学生们讨论结束后,课堂上时间也几乎结束了,留给老师的时间并不多,而学生又不能很好的把控课堂节奏,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或者在讨论中偏离主题。比如,在《世界的人口》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世界人口总数、各国家的人口数量、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特点都有一些了解。当老师分析人口增长给人类社会、人类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普遍很高,而且非常有兴趣,课堂氛围活跃。老师常常认为这是生活与教学相互结合的效果,但如果老师没有合理的控制课堂节奏,没有科学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而是任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探讨,这种不加控制的课堂教学,反而会拖延教学节奏,降低教学效率。

1.2 生活化情境缺乏真实性。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识,并且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生活化情境的营造,应该真实、生动,符合逻辑。比如,在《东南亚》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讲到“西亚——东亚”的石油运输时,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西亚——东亚”的石油运输会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原本是没有问题的,但老师最终给出的答案却是:“西亚——东亚”的石油运输会经过“海上生命线”。这就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误导学生。

1.3 凭借经验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很多资历深、教学时间长、对教材十分熟悉的“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对自己的经验过度自信,并且把这种经验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年代的差异。比如,在《中国的民族》教学中,有的老师会根据自己对少数民族的印象来授课,主观性强,却忽略了时代发展给少数民族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没有意识到自己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早已“过时”。还有的老师会给学生讲自己儿时的务农经历,但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出生在城市的学生,对插秧、收水稻等生活非常陌生,而且在机械化、工业化的新时期下,很多传统的务农方式已经被淘汰,这样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2.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

2.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元素。

2.1.1 从生活经验着手,导入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中,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生活经验有限,但是却对祖国的山川大河、风土人情充满兴趣的青少年。所以,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引入生动有趣的见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中国地理。以《居民与聚落》的教学为例,教材中涉及许多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老师可以从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入新知识。教学中涉及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环境等内容,尽管看似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无太多联系,但从微观层面来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环境、所使用的语言、所属人种,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在与少数民族接触时,才能更好的交流和融入。

我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1/5,中国社会的制度、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一些共性特点,都与人口因素有关。所以,中国的宗教、居民分布、语言、环境等话题,都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比如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但除此之外,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的语言,这些都是文化、历史与环境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都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又如,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又形成了各地区人们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正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体验、观察、读书、讨论、思考”探讨问题的五步骤。

2.1.2 从社会新闻中挖掘地理素材。地理教材中涉及一些自然灾害的知识,但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灾害。为此,老师可以从新闻报道中收集教学素材。比如,在《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中,第四节就是“自然灾害”的内容,包含了很多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情况下,学生要想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就需要开拓思路。比如洪涝、泥石流、台风、干旱、滑坡等灾害,尽管学生很难直接接触和体验,但新闻媒体不乏有很多此类报道,上述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老师可以从网络下载自然灾害的图片、影像资料,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人为、地区、环境、气候、地形等层面去思考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自然灾害发生前又有哪些征兆,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如果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存在难度,老师还可以结合最近发生的自然灾害进一步引导,比如广东、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台风;多山的贵州则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华北和西北地区,旱灾时有发生。结合时下的新闻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因素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在真实的视频、纪录片的辅助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

2.2 拓展教材资源,丰富教学途径。“地理”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教材内容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拓展地理思维,老师应该尽量通过多种途径整合教学资源,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学生眼界,给学生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还能给学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多变的天气》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天气的多变性,老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收集与天气相关的教学资源,利用剪辑软件制作微视频,呈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天气变化的规律性,让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直观的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天气变化,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区分析气候特点,以做到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实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相互结合。利用课外地理资源补充教材内容,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地理知识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来了解各个国家、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地理现象。比如,在《海陆的变迁》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动画、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海陆冰川的迁移,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现象的神奇与魅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主动思考,研究火山分布、板块运动等因素对地震的影响。

2.3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

2.3.1 鼓励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创新,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材不仅十分科学,而且充分特色,为学生展示了广袤、辽阔的地理世界,每一章节的首页都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导入本章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绝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学习的是“交通运输”知识,老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运输方式。教材中提到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老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与这些运输方式相对应的交通工具。此外,老师还可以设计与交通运输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交通工具。比如,要从山东回广东老家过春节,可以选择哪些交通工具?不同交通工具所经过的路线又有哪些区别?最合理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并且说出最终选择的理由。有的小组用画图的方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山东、广东两省的地图边界为根据,画出了周围地区的简笔图,并模拟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比如飞机(航空运输)、高铁(铁路运输)、轮船(水路运输)、长途大巴(公路运输)等。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哪种回家方式最高效、最经济?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理解了各种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的优劣。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自然的就会想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利用学习成果来规划路线,选择交通工具。

2.3.2 组织地理知识竞赛。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实践,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每个人的成长、学习、生活都与无法脱离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过于常态化和生活化,反而让学生感知不到。而且受到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并没有主动在生活中探索地理知识的意识,这就需要老师的合理引导,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乐于参与的方式调动其学习热情。

比如,在《可爱的家乡》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以此为主题组织实践活动或者地理知识竞赛。初中生大多来自同一家乡和地区,但由于学生们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对家乡的印象也有所差异,在活动中,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眼中的家乡,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越是熟悉的、习以为常的环境,越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此次教学中,很多学生发现,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家乡的地理、人文、风景都知之甚少。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优化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各小组共同讨论,确定活动标题。有的小组以“山海”为题介绍家乡的海洋资源,小组成员自行拍摄照片和影像,用PPT、短视频的方式展示家乡特色,向大家介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家乡带来的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海产品,并配合纪录片介绍了家乡近年来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海洋资源给家乡经济、旅游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最后呼吁大家热爱家乡,保护海洋环境。小组竞赛活动,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和集体智慧的成果,学生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从人口、风俗、交通、特产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于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交流、实现寓教于乐和教学相长均有重要意义,让地理知识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的周围。地理教学的出发点是探索自然和世界的地理奥秘,地理学科本身便充满了生活气息,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站在地理的视角观察生活,真正成为探索地理知识的践行者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家乡生活化生活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