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现对策

2022-11-20

读与写 2022年32期
关键词:有效性教材情境

张 会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 江苏 徐州 221145)

引言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落实,以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已无法满足现下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期间,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积极变革教学方法与内容。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生动、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模式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进而让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还能带动教学氛围,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全面增强。不过在采用教学方法模式期间,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开展有效教学才能将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加强。

1.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状态问题。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很多先进技术已融入到各行业领域中,但因教育教学较为落后,致使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纵观近些年我国教育教学采用的模式方法,不仅单一,还很无趣,这种过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集中在教学活动中。而且素质教育的落实促使以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下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要想将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就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这样课堂教学模式也能多样化发展。不仅如此,尽管素质教育盛行,但一些教师还惯于采用以往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但这种填鸭式课堂教学不仅会使学生一直被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也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而因学习行为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这也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他们不仅无法独立思考知识问题,也不能自主解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其日后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1.2 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2.1 课堂合作交流不畅。如今,很多教师对课堂合作交流存在很大的误解,在他们看来,合作交流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和探讨,而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有效性[1]。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落实,合作交流学习方法随之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合作学习与交流的时间、机会。小学阶段的学生想法奇特,思考形式十分丰富,教师应让学生大胆、自由发表自身想法,同时也要听取他人的建议。从宏观角度看,合作交流是为了带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并提高教学有效性而提出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学生能形成更强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能形成学习的成就感。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只是不断拼凑合作环节,或带领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这不仅削弱了合作交流的作用,还使教学过于形式,而教学的有效性则被大程度降低。在教学期间,教师应针对性选择合作交流内容,并不是所有教学知识都适用于合作探讨,有些问题甚至没有必要交流学习,对于此点教师应合理把控,不然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降低。

1.2.2 过于强调课前预设而忽视课堂生成。一节有效、生动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课前预设,而是课堂生成。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因预设知识无法启发学生,且和课堂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很容易出现教学冲突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在教学期间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要配合学生的学习,但如若教师并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结合课前预设开展教学,课堂教学就会缺乏有效性、启发性,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便无法提高。举例说明,在讲解“圆的面积”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哪些元素与圆的面积相关,这时学生会回答直径、半径、圆的周长,但在学生回答圆的周长时教师并未想到学生能想到这一答案,虽然学生的这一想法极为独特,但教师并未提及圆的周长,只是按照设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教学的扩展,而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影响。

1.2.3 课堂情境的创设针对性不足,缺少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导致教学有效性降低。在实际教学期间,很多教师会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也能形成教学问题,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还能将教学效果不断提高[2]。在数学教学期间情境创设包括四大环节,而一些教师为了拼凑这四个环节只是随意设计情境,并未考虑这些情境应发挥的教育作用。如在“平行和垂直”教学期间,教师可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小红同学在学习期间不小心碰掉两支铅笔,大家试想一下两支铅笔掉到地上后会形成哪些图形呢?”在提出此问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大胆联想、思考并在桌子上将铅笔落地可能出现的图形摆放出来。在此背景下教室满是学生的笔声,氛围也十分热闹,但在教师检查学生的成果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出教师期望的图形。而因教师的考虑不够充分,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学生要探究的情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对策

2.1 精心备课为数学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1.1 教师要合理准备教学教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需以教材课本作为依据,并且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渠道。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落实,教师需使用课本教材教学生学习,而非是教课本教材的内容,所以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全面探究知识内容并创新应用教材知识[3]。在此期间,教师要精准把握教材,通读教材内容,如课本与教辅材料等。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并且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需掌握教材的框架和知识体系,这样他们便可结合教材内容不断优化与创新,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2 教师要结合学生开展备课工作。素质教育的落实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针对性进行。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备课需把握好学生的知识基础,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探寻新、旧知识存在的联系点也可借助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于家庭背景、所接触的知识面不同,所以学生的性格与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教学活动来增加知识与学生的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再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1.3 合理准备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老旧、单一,且未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都是由教师把控教学。而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这也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新课改政策完善自身、不断学习,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也可为学生营造一种欢快、民主的教学氛围,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能不断提高。

2.2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并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落实,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问题的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数学教学期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这不仅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还能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合理设置情境内容,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为学生创设相对自由、欢快的教学课堂。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还要让其知道何为1厘米长度,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利用刻度尺来测量各种物体[4]。在教学期间,教师需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大家看下老师和你们谁高谁矮呢?又高出多少?矮多少?大家能画出来吗?”此时教师需让几名学生来回答此问题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长度单位。随后教师会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在过去人们还没有发明长度单位时,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呢?”面对此问题,学生能自由发表观点,随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汇总:过去人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会以手作为长度单位,即将一拃视为标准来测量物体。过后教师可让学生用一拃来测量教室桌子的长度,测出书桌大约有4拃,随后教师可用直尺测量,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便会认识刻度尺,同时也会理解1厘米长度。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用刻度尺来测量其他物品,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断激发,探索欲也能增强。

2.3 合理采用教学形式。相较于其他学科教材,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形式极为新颖、独特,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其求知欲望。直观、形象的数学插图以及优美的文字都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而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问题的理解与记忆。因为大部分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所以对抽象性强的理论知识无法有效理解与吸收,但采用人物对话的插图形式来呈现知识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特点,还能让其有效学习知识内容。其次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也有机联系到一起,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压力也会减轻,而合理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能对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不断培养。如在讲解“认识加法”一课时,教学采用的是动画人物对话的方式,学生通过观看故事过程便可初步认识加法概念,而借助小猴子分桃子的教学情境也能让学生掌握加法知识。

2.4 合理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多方面并合理把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5]。针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首先要合理分组,如结合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成绩科学分组,或让男生、女生搭配合作、促进学习,这样也能实现探讨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并非所有知识都适合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所以教师需系统掌握教材知识点,这样才能灵活把握知识重点与难点。如在讲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可借助乘法分配律、结合律等让不同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再进行综合汇总。

2.5 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目标。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而教学目标还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大标准。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极为独特的,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目标的整体性,以便学生能全面的发展。同时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相应的发展。即在教学时间、进度一致的情况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以“分数化小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三层目标,第一层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目标适合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让这部分学生掌握这一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激发。第二层目标是让学生在探究如何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过程中归纳转化的过程,这一目标适合学习基础中等的学生。第三层目标便是借助分析、观察等手段掌握数学的分类思想。

2.6 科学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但能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还能改善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控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合理应用课堂导入不仅能将学生的目光长时间聚焦在教学中,还能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借助旧知识实现课堂导入,学生以往学习的旧知识是他们掌握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可合理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内容。以“有余数除法”为例,教师可使用课件呈现三个盘子、六个苹果,再由学生将这些苹果平均分入三个盘子中,结果刚好一个盘子放两个苹果,随后教师可借助课件呈现七个苹果,再让学生将这些苹果平均分入三个盘子中,在分配期间有一个苹果无法平均分配,此时教师便可将有余数的除法导入到教学中。其次教师还可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导入。如在讲解“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呈现多个圆的模型,再让学生探寻身边存在的圆形,这样也能导入课堂教学。再者,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导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先进、高效,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问题的理解,不管多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借助多媒体都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6]。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落实,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如今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教师要想开展有效教学,就要合理运用教材内容,他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知识,还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探究。在不影响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教材情境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