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言堂”走向“小讲堂”*
——基于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11-20李姣姣

读与写 2022年32期
关键词:讲堂练习题题目

李姣姣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天佑校区 江苏 苏州 215009)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练习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发挥其学科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就感。

1.问题审视:当下练习课中的“一言堂”现象

练习课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以练习的形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形成数学能力与方法的一种课型。正是由于在新知识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巩固性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在传统的“学生练,老师讲”的教学模式下,参与的热情不高。即使有部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也是优等生的专场。

正是由于练习课上参与的学生不多,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练习课成了老师“一言堂”的主阵地。殊不知,学生自认为的“我会了”,只是表面上的知识点掌握了,但是面对复杂的题型,稍微变换一下形式,学生又是一脸的茫然。为何?每次的练习课不单单是对新知识的及时巩固,还有解题方法的讲授,技能的训练等。那如何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然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2.概念解读:“数学小讲堂”,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视角

“学生练,老师讲”的传统模式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那如何转变教学形式,化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自己来教授知识和方法呢?

受“小先生制”的启发,笔者在班级里开展了“数学小讲堂”的教学形式。“数学小讲堂”意思是说:让学生做小老师,讲数学。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与讲”的实际应用中更好地掌握知识,锻炼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的小讲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微观透视:“数学小讲堂”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的实施策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想“数学小讲堂”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有效地开展,笔者认为需要在“小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数学学习内容的选择,“小讲堂”多种形式的设置,老师引导、组织和评价机制四方面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

3.1 训练“小老师”的综合素质。

3.1.1 学会表达。

(1)言之有法。平日里,老师站在讲台上完整地讲解一道题目,看似很轻松,实则有很多的技巧在里面。比如审题方面,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学会手指读题,圈画关键字词,努力提高审题能力;思考方面,老师需要教授学生做标记、画图分析等方法,理清潜在的数量关系,努力提高理解能力;答题方面,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要求正确答题,努力提高解答能力。

(2)言之有理。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说话不讲究修辞,没有文采,就流传不远。换言之,要想你说的话更具有说服力,就必须加以理论的证明。因而每道题目的讲解都应该或多或少地运用书本上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解题方法。具体来说,小老师在表述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先阐述一下自己是运用了哪一个知识点或者解题方法,然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努力使自己的讲解言之有理,使听讲的人更加认可你的讲解。

(3)言之有序。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而思考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有根据,还要靠思维的工具——语言来检验。通常在讲授一道题目的时候,我会鼓励小老师运用一些常见的关联词,比如因为……,所以……;如果……,就……,借此把一些零散的思考过程有效地组合在一起,使听讲的学生更加明了解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五》的思考题:△+△=4,○-△=3。小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先手指读题:三角形加三角形等于4,圆形减三角形等于3。然后分析图形在算式中表示的含义:这里的三角形和圆形分别表示不同的数。接着联系之前学过的分与合:我们在《分与合》单元学习了4的分与合,知道了1和3合成4,2和2合成4,3和1合成4。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做出判断:因为三角形加三角形等于4,所以三角形表示的数是2。把得出了一个结论带到原来给的两个式子里及时检验以及做出下一个判断:这里2+2=4,结论正确,第二道算式变为○-2=3。再次联系之前学过的分与合:我们在《分与合》单元知道了5可以分成2和3,所以这里的圆形表示的数是5。把得出的第二个结论再带到原来的式子里及时检验:这里5-2=3,结论正确。其中,在两次检验的过程中,小老师需要在相应的符号的边上做数的标记,辅助自己的思考和讲解。

3.2 学会提问。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不断产生犹如心脏的律动般有力量。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而灵动,让人荡气回肠。那问题究竟如何产生,如何运用于课堂呢?

3.2.1 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古代教育家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意思是说做学问先要学会提问。这句话说明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应是学习的重要部分。而目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虽然普遍存在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是在揣测标准答案的心理下提问,不是自发地好奇心驱使进行提问。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尽管有时候学生的提问与课堂核心问题毫无联系,也应该及时肯定学生,并鼓励他课后继续研究。唯有如此,发现和提问的种子才会在学生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3.2.2 巧用问题情境。一节练习课,如果要想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就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以问题串的形式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比如每道练习题,小老师讲解结束后都会询问大家:你们同意吗?此时就是给学生大胆提问的机会。如果有学生没有听懂小老师的讲解或者有疑问,就可以说:“某某同学,我想提问……。”特别是当一位小老师讲解不够充分的时候,底下的学生就可以提出质疑,让小老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补充,争取使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懂。如果一开始,没有学生敢提出问题。这时候,老师需要做好示范带头的作用,借助每一个示范的机会,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直到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模式,老师可以慢慢放手,完全由学生来提问和评价。

3.3 学会补充。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抽象的学科。每道练习题尽管答案是确定的,但是解题的方法有时候却是多种多样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肯定学生在课堂上不一样的发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练习二》第5题:给出了一幅插图和问题。第一位小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先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和问题: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知道,每层有4行,每行有5箱,有3层。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箱苹果。我是这样的想的,先算每层有多少箱苹果,列示为:4×5=20(箱);再算3层一共有多少箱苹果,列示为:20×3=60(箱)。然后提问大家:你们同意吗?此时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就可以积极举手发言,由小老师决定喊哪一位学生进行补充。第二位小老师可以站在座位上进行口头表达,也可以走上讲台进行实物投影,或者在黑板上书写解题的过程。第二位小老师可以这样表述: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但是我还有一个不一样的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先算每一横排有多少箱苹果,列示为:5×3=15(箱);再算4个横排一共有多少箱苹果,列示为:15×4=60(箱)。此时第一位小老师需要对第二位小老师进行及时地评价,并且提问:“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补充,我们掌声谢谢他。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这一提问,又给第三位小老师发言的机会。这时第二位小老师可以回到座位上,第三位小老师进行主讲:“我非常赞同前面两位同学的讲解,但是我还有另一种方法。我是这么想的:先算每一竖排有多少箱苹果,列示为:4×3=12(箱);再算5个竖排一共有多少箱苹果,列示为:12×5=60(箱)。此时第一位小老师需要对第三位小老师进行及时地评价,并且提问: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补充,我们掌声谢谢他。还有要补充的吗?”此时如果没有学生再举手提问或者补充,全班就会用热烈的掌声感谢第一位小老师的精彩讲解。最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学生对这道题目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肯定三位小老师的同时,明确这样的实际问题,解题方法是多样的,除了分步计算,还可以列连乘算式来解答。

3.4 选择合适的数学学习内容。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的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板块。其中“综合与实践”板块没有练习课的设置。因而,小学数学练习课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板块为主要内容。

3.4.1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板块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比例与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规律六个方面的内容。不管是哪一部分的内容,每节练习课最后都会设置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简单问题。通常解决问题都可以请小老师进行主讲。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要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3.4.2 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板块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方面的内容。不管是哪一部分的内容,这一板块的学习都可以借助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因而这一板块的练习课,建议学生能讲的,老师不讲。学生讲不清楚的,请其他学生适时补充。

3.4.3 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板块从简单的分一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到后来的认识平均数、可能性的大小、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数据分析观念。因而,这一板块的练习题建议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部分交由学生自主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设置多种“小讲堂”的形式。

3.5.1 个体形式。针对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的练习题,通常老师鼓励学生先进行独立地思考,然后请一位或者几位小老师依次讲解。偶尔会有提问、补充、或者总结提炼的情况,但是个体的形式基本上可以顺利地解答一道题目。

因为有着共同的话语体系,当小老师走上讲台以后,学生们听得更加认真了,学习也更加主动和高效了。个体形式是“小讲堂”应用最多的交流形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学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小讲堂”的形式。

3.5.2 小组形式。对于思维含量高一点或者问题多一点的练习题,学生以个体力量不能完全胜任“小老师”一职时,可以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然后以小组的形式上讲台进行逐一汇报,组内成员及时补充,也可以适时和底下的学生进行互动,直到题目最终解答为止。

3.5.3 组内轮流。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些练习课,可以在小组内组织学生分工讲解,比如简单的题目可以鼓励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进行讲解,稍微难一点的题目鼓励中等水平左右的学生进行分享,难一点的题目交给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释疑。这种“小讲堂”的形式,对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提了很高的要求。因而老师在分组的时候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一小组整体水平相当,每一小组内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要鼓励带动其他学生善于分享、勇于提问、耐心倾听、虚心请教。

3.6 老师引导、组织和评价的机制。

3.6.1 引导的机制。一节练习课,导入部分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需要及时进行一对一地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再次回顾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6.2 组织的机制。在全班学生基本上已经做完全部练习以后,老师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讲解。通常第一位小老师由老师邀请讲解。接下来每道练习题的小老师就由上一位的小老师进行委任。如果每道练习题没有讲解充分,或者没有学生提问质疑时,老师可以适时地参与其中,以“学生”的身份进行补充、提问和总结。

3.6.3 评价的机制。一开始在班级里实行“数学小讲堂”教学形式的时候,如果一位小老师讲解结束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做什么。老师可以进行示范,鼓励小老师进行适当地互动,比如:你们同意吗?或者,你们有补充的吗?而底下的学生如果有提问或者补充,就积极举手发言;如果没有任何异议,就全班一起鼓掌表示认可。于此同时,老师需要给与每一位小老师非常中肯的评价,既表扬其优点,又勉励其不足。比如:这位小老师审题仔细,善于手指读题,做标记辅助理解;思路清晰,知道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帮助思考解答;语言流畅,懂得了运用因为……,所以……等关联词来组织表达;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如此,接下来分享的小老师就会更加关注自身语言的表达,尽可能得清晰响亮。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每位学生都可以从模仿开始,学做一位优秀的小老师。

猜你喜欢

讲堂练习题题目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红领巾,好榜样!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一道练习题中的一题多解
追根求源
条形磁体附近磁通量的最大值分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DV校园 数彩讲堂
DV校园 数彩讲堂
暑假趣味练习题(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