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

2022-11-20林美容

读与写 2022年32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古诗词

林美容

(福建省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六中学 福建 漳州 363118)

在中国古诗词中,它向世界展现了独一无二的魅力,它象征着古人的智慧。为了充分理解、学习和有效传承我国古典诗歌艺术和文化,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编入新课改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它不仅向学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有效传播。

1.初中语文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1.1 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中国古诗具有独特的韵律和体裁,人们可以欣赏到古诗词的文字之美。在诗歌中,诗词不仅具有表面意义,其含义能让人了解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山水诗、叙事诗、送别诗等可以让人们摆脱时间的束缚,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既可以了解诗歌的意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古诗词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体裁,是一种可以追溯到今天的广为人知的文学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初中学习的相关古诗词都是著名诗人的作品。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诗歌知识的积累。目前,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课业压力。学生们不仅需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家庭作业和课外补习等等,找到额外的阅读时间变得越来越困难。结果一些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这会导致写作时语言空洞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问题。对古代诗歌的研究使学生能积累一些有助于他们写作的短语、单词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1.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古诗中通常表达的情感,往往都是对家国的仇恨、忧郁和寄予厚望、记录自然、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虽然形式迥异,但都表现出一定的精忠报国、忧国忧民、广交良师益友等的情感,这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2.1 学习习惯差。由于初中教育与小学不同,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无法适应初中教材或老师的教学方式。结果,许多学生没有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课堂,从而未能有效地养成学习习惯。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古诗词困难重重。这导致学生们在学习时,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动力和积极性[1]。

2.2 对古诗词重视度较低。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深,误认为学古诗词就是简单的读、译、背诵。所以在学习时重视程度低从而没有认真对待古诗词的学习。此外,由于对古诗词的态度不端正,导致在潜意识认为初中的古诗词学习不那么重要,从而导致教授古诗词的意义大大折扣。

2.3 古诗词基础不扎实。今天,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普遍积累的古诗很少,导致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古诗的含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少,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少,背景知识比较薄弱,学习困难,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4 教师素养不够。古诗词的教学需要老师深厚的文化素养,尤其是诗词鉴赏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古诗词创造的意境世界当中,让他们体验中国古代文化诗词的独特魅力。但实际上,有些老师本身素质不高,无法教学生读懂古诗词。

2.5 教学方法不足。古诗的教学方法独树一帜。教师要从散文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品位、自主鉴赏、自主交流。现在,有些老师经常脱离古诗的文本对古诗进行讲解,对课外知识的延伸不足,过分强调对古诗的背诵,这也就导致了对古诗的理解不够。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新路径

3.1 转变古诗词教学理念。古诗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古诗的基本原理。今天的初中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社会,业余生活丰富。古诗词是一种比较遥远的文学体裁,初中生对此知之甚少。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每个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水平出发,调动他们的古诗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熟悉古诗词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上播放动画短篇,让学生对李白和王昌龄的情谊有所了解。经过思考后,学生们大声朗诵,从“愁”这个字开始,通过多媒体可以很好的感受到李白和王昌龄的友谊。语文水平较好的同学可以同时背诵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词,感受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如果还有精力,比较这些诗词,观察这些诗词中的差异和精妙之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是通过修辞的手发描写的。因此,经过对诗歌的学习,学生们对李白深厚的诗词功底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因材施教有助于每个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和实现学习的目标[2]。

3.2 注重诗词的创作背景。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流传千年、流传甚广、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的名诗。初中课本所收录的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通俗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古代诗歌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盲目行事,急于理解诗歌,就像丢了一个西瓜,得到了一颗芝麻。教师应着重阐释诗歌创作的背景,通过将作者的经历和历史背景带入诗词的奖赏中,他们可以启发学生更好地探索诗歌的情感本质。从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入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切入点并准确鉴赏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诗歌“《江雪》”时,老师可能会从诗歌的作者开始,解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作者的心情以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悲伤”二字的含义。如果学习《如梦令》,老师可以对比作者前后两段的写作风格,可以将李清照的不同的人生经历所带来的情感变化融入诗歌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情绪的变化取决于作品的情绪基调。如此一来,古诗词的学习就不再是晦涩和枯燥乏味的,更能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3 以诗词意境为本质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以“血脉贯穿于全身”为精髓的诗意意境不仅体现了诗歌的韵律和意蕴,还可以为学生中营造意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带领学生朗读整首诗,以分析诗歌的层次。教师用文字来评价诗词的艺术理念,深入作家的情感世界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进步与成长。例如,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老师带领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通过对意境的理解下,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诗人写诗时,因家国仇恨陷入逆境中,但他没有改变他的热血和忠诚。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诗词的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感受到作者的内心。这让学生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健康的性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以诗歌的意境为基础,为学生创造真实情境,丰富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鉴赏的能力[3]。

3.4 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需要根据每首古诗的意义和意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课堂让每一首古诗都栩栩如生。例如,当一位老师教《天净沙秋思》时,老师可以在纸上画了一幅秋天郊夕日落画和一幅骑着瘦马在沙漠中流浪的旅行者的画。有些学生喜欢书法,老师可能将书法与古诗相结合,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感受,这可以使课程的气氛接近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比如在讲授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老师请学生仿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初中生模仿诗歌并不难,要求对仗工整,对偶即可。在诗歌仿写中,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格调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鉴赏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神,这将会增加学生对古代诗歌思想和艺术的欣赏,这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3.5 立足于诗词情感,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洞悉和体悟能力。古诗的“情”有它独特的审美品格、语言特质和理性的积淀和对生活的关怀,这反映了诗歌的内在的态度和情感变化。徐复观还说:“真正好的诗,他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感情的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作者对诗歌和其他形式作品的语言描述和历史脉络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来表达作家想要传达的情感意义和本质,这从根本上包含作者、老师和学生在读诗歌所产生的情感上的高度契合与发展。它需要老师学生的视野和情感不断扩大,鼓励学生更深入地研究课文,在多个层面上与诗人进行多层面、深层次的激烈的对话,也鼓励学生理解并从作者所创造的情绪世界和意境中恢复。而是引导学生吸收诗人情感思想所必需的养分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必须结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个人心理的果实,不是对一首古诗词的统一思想和感情的填充的被迫接受,而是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不同的情绪选择合适的方法,最终将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多元、丰满、多彩的生命世界[4]。

3.6 创新古诗词教学形式。新思维、新意识是学习古诗词所形成的必要品质,没有改变就没有教学,新时代的中国初中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教师要摆脱传统死板的教学思维,敢于尝试新方法,敢于探索新模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浓厚的人文情怀。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的积累,也要帮组学生养成学习古诗词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模仿《中国诗歌大会》的比赛机制和规则,让学生通过激烈的技能比拼,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了解文化基因,领略生活之美。教师可以是评委,也可以是嘉宾,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提问,为最终获胜者颁发奖品,例如《唐诗300首》或《宋诗300首》等。可以每周进行一次,让学生感受古诗词,获得正能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微信群,将古诗发给学生。这种使用移动互联网教授古诗词的方法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展开。

3.7 立足于诗词语言,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品味程度。“每个汉字都像是一张充满情感的脸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同理,诗的语言是我们理解和记忆古诗的主要手段,最直接的说法是感受古诗词中意境是最自然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养成的直接媒介就是这种语言的文字材料。要达到帮助初中生理解诗歌的深意和魅力的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就写作的复杂性而言,学习古诗语言的基础是了解一首诗中每个词的读音、形式、意义以及词句之间的关系,打造对古诗记忆最直接的印象。其次,这是语言的修辞方面。通过运用适当的技巧,例如揣摩关键词或理解关键词和短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语语言运用的巧妙,体验诗歌的准确性和对各种文本和理解文学、多元的文化文意和文化的丰富。第三是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从语言文字向语言文化转移。因此,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建立在对语言的浅显解读的基础上,它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它强调对语言生活的理解、语言生活的回归、语言意义的整合、语言经验的活化、语言想象的丰富、语言个性的发展,通过在古诗词教学指导下“学语言”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用“语言学习”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从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学、听、说、读古诗词,采取相关的学科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培养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语文能力和素养能力。这样学生学习会有很高的期望和信念以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5]。

3.8 提升古诗词教学素养。如果教师对古诗的理解不足,即使在讲解古诗的时候,也会存在一些误解,那么就会成为学生的不好的榜样,从而难以教授古诗。初中生学习的依赖心很严重,作为古诗教学的主体和参与者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学素养,才能做好古诗教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不仅限于教科书中古诗词的有限的数量,必须要利用空闲时间多学习,多读书,多品味。甚至必须多创作古诗,这样他们对古代诗歌创作的特点才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正如他们所说,每个人对每首诗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只有通过扩展对古诗词的理解,才不会将对教科书的解读局限于古诗词的教义才能以更合适的角度引导学生到,使古诗的教学从浅入深。

3.9 借助情景教学法。高中生的感悟能力或想象力有限,所以在现今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使用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古代文化场景中,深入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情景学习,老师不仅可以清楚地向学生展示诗歌中出现的场景,还可以将声音和图像可视化,以便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理解诗歌。以学习《夜雨寄北》这首诗为例,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利用图像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向学生展示诗中每个句子的场景。实现声音与朗读的表达,声音与图像的结合,露水与寒冷的秋夜,巴山的迷雾,诗人逝去的记忆,都被如此清晰地表现了出来,身临其境的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当学生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时,他们自然会被诗歌所吸引,从而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6]。

4.结语

总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教育要切实改善古诗词的教育地位。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评价、分析和鉴赏。在阅读经典古诗词时,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体味古诗意境的美。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真正体会古诗的魅力和精神等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时对语言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阅读、鉴赏能力,改变当前在初中古诗的教学时的不好的现状。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