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员心育背景下强化和惩戒的应用研究

2022-11-20沈晓钦沈微双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广东省普宁市洪阳初级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心育代币惩戒

沈晓钦 沈微双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广东省普宁市洪阳初级中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选择最适合学生内心需求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以心育心”“以人格育人格”。[1]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中的强化和惩戒是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本文在全员心育背景下将两者进行再思考、再分析,并提出符合一线教学实际的应用建议,希冀二者携手助力育人目标的达成。

一、强化的概念

行为主义流派中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为了准确地研究行为结果带来的影响,设计了斯金纳箱。斯金纳箱中有一个能够按压的金属杠杆,当白鼠按压金属杠杆时就会获得食物,斯金纳发现白鼠为了获取食物学会了如何操作金属杠杆。通过观察各种实验条件下的动物表现,斯金纳归纳了一个基本原理:一个反应如果伴随着强化物,这个反应将会被增强,甚至可能再次出现。这一基本原理表述中的强化物是指:能使得所紧跟的反应发生频率增加的刺激或事件。

通过对大量的反应进行观察和总结,行为主义学家们将强化物大致可以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2]初级强化物指的是满足人体基本生理需求的强化物,如水、睡眠、空气、活动空间和食物等。次级强化物指的是中性刺激在和其他强化物反复相联系后产生的具有强化作用的强化物,比如,微笑、表扬、鼓励、肯定、奖品、礼物和社会地位等。在课堂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次级强化物的强化效果普遍强于初级强化物。

强化是指在一个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的做法。[3]强化的出现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强化物在反应之后出现,而在反应之前出现的强化物基本不能产生强化效应。例如,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情况下给予表扬、肯定,但是若学生未表现出符合规范的行为,教师急于期待他表现出符合规范的行为而提前给予肯定,这时候基本是不能产生强化效果的,反而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的鼓励产生脱敏效果,即学生对来自教师肯定这一次级强化物不感兴趣,甚至产生轻视、反感的心理反应。(2)强化物最好紧随着反应之后呈现,强调及时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延时强化往往是教学中的常态,例如,学校统一表彰会在期中考、期末考等阶段性测验结果出来后才进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奖励需要累积较长一段时间再进行,延时强化亦有一定的益处,可以培养学生持久努力的习惯。然而对于内驱力暂时较低的学生,及时强化的教育效应会更加显著,如常常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教育强化的契机给予表扬肯定,要该生意识到老师是关心他的这一按时完成作业反应的,从而促使强化的发生。若未及时给予强化物,有可能按时交作业的反应会消退,该生恢复到原来的较差状态。(3)强化物要和反应有联结关系,例如,教师在奖励遵守纪律学生外出交流学习机会时,若有些学生实际上没有做到事先约定的行为,教师考虑到集体外出机会的珍贵,心软妥协后仍给予这部分学生外出学习机会。那么这样的强化是无效的,外出交流学习机会并不能称为强化物了,且对遵照教师要求表现出遵守纪律行为的同学是一种负面的刺激。故教师在约定强化物之前,要先想清楚强化物与反应的联结关系,以及在公布强化物后学生可能产生的行为种类,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行为预判需要匹配的引导方式,若不能较好地协调矛盾点,宁可不使用强化这一教育方式。

强化按照形式还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的是在反应后呈现积极的刺激,而负强化是通过移除某一厌恶刺激增加反应的,这与惩戒存在区别。

二、惩戒的概念

惩戒可以减少它所相倚反应的发生频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呈现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点名批评;另一种是移除令人愉悦的刺激,例如,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校外集体活动以及其他外出集体活动等。惩戒的形式有多种,但是在实行惩戒手段时候要考虑它的有效性。

(一)批评

在学生表现出错误行为的时候,教师及时给予口头上的批评,指出其错误行为,并要求学生改正。批评是适用性最广、最常见的惩戒方式,最早发生的批评是来自父母的批评,而教师的批评是后来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才发生的。教师批评学生的场合也是有讲究的,对于有些内心敏感的学生,适合单独谈话沟通以保护其在同辈学生群体前的自尊心,在集体面前批评这些孩子可能会致其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并不符合“心育”的初心。

(二)补偿

要求犯错的学生为其行为负责任,例如,在教室乱扔垃圾的学生,教师要求其将教室打扫干净。若该生多次出现该行为,亦可以考虑使用过度补偿方式,要求多做班级公益服务任务,这样使过度补偿做的事情比犯错时候的行为要多一些,让学生意识到犯错成本过高从而矫正原有错误行为。然而过度补偿的“度”需要教师实事求是判定,要在学生心理能接受的有效范围内,能够起到正面管教作用,若已经严重超出学生的心理负荷,同样会产生不良副作用。

(三)暂停

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个别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让其暂停学习进行反思,暂停本身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若个体在表现出恰当行为之后,应当立刻解除暂停,将厌恶刺激移去,即及时给予负强化。同时要注意在实行暂停活动时,要有教师在现场辅佐心育引导工作,而非让学生单独一个人面壁思过,若无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个体易胡思乱想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这与我们心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四)反应代价

对个人先前得到的强化刺激的撤销,如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反应代价需要事先公布明确,做到家长和学生都事先清楚,不可临时制定。

事实上,自2021 年3 月1 日起,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开始实施,该规则的制度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4]在教育过程中需观察学生的行为,推断其心理活动状态,促使学生采取积极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惩戒必须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内心认可程度出发,教师在实施惩罚时,要向被惩戒者传递老师是关心你、在乎你的信息,要让被惩戒者知晓惩戒的目的,要让被惩戒者知道其犯错的地方和要改正的方向,惩戒并不是出于教师的主观情绪而针对性实施的。一定的惩戒实施后是有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减少的,但前提条件是不要影响到师生的和谐关系。教育惩戒要做到“点到为止”,过重的惩戒不利于营造愉快、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若是处理不当,可能还会引起学生的仇恨,表面上是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后续又产生了其他链式问题。教育部制定规则的意义更多是在于树立教育需要惩戒的科学规律,纠正过度的宠溺式育人观念。

教师需明确教育惩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心育,而不是惩戒本身,教育部制定的规则也对特定的不被允许的惩戒方式做了界定,需特意强调:(1)体罚,体罚会伤害学生的身体,让学生感受到生理上的疼痛、感受到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给学生示范了攻击行为是被允许的错误榜样,导致学生误以为这次惩戒方式是合理的,更有体罚升级为虐待的案例报道。(2)心理惩戒,对学生的无视、嘲讽、讥笑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个体的不尊重,学生易形成难以矫正的自卑心理,降低学生的自我期待,对其学习动机的良好形成产生致命打击,同时学生心里会对教师产生怨恨想法,甚至会出现抑郁倾向。(3)罚写超过限度的重复性作业,作业本身存在的目的是巩固学习成果,作业是伴随着学生整个学校学习成长过程的,将作业当作惩戒手段将会把作业定位成更令人厌恶的事务,而让学生潜意识中抗拒作业。(4)取消睡眠,睡眠充足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条件,因为学生上课没充分利用好时间,罚他们休息时间学习补回学习时间,这样的逻辑显然是不尊重学生成长生理规律的,且违背教育部“五项管理”要求中关于睡眠管理的内容。

三、强化和惩戒的应用

(一)运用强化增加所期望的行为

在运用强化时,要事先指定期望的行为,教师在确定好终点目标行为后更能方便学生更好地确定前进的方向。[5]只有在所期待的学生行为无法自行出现的情况下才使用外在强化物,每个阶段的学生经常可以自行出现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特征的自主行为,如果反复使用外在强化物干预,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主动良好行为。分析辨别确定对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同一强化物有兴趣,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行为在公众面前得到表扬,反而抑制了其良好的行为表现,而有的学生喜欢物质上的强化物,如奖励一颗糖果。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交谈确定何种强化是有效的,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行为、反应观察得到需要的结论信息。在公开地给予强化时候,要保证所有学生有公平的机会获得强化,比如,教师奖励在跑步中获得满分的同学一个漂亮的本子,而有的同学却因膝盖损伤并不可能满分,该同学心中或许会对该教师的公开强化措施表示出排斥厌恶的感受,若教师提前考虑到这种情形,照顾到该生的可能感受,将强化进行分类,这将是有温度的强化。

(二)减少不良行为的策略

消除不良反应是最直接的方式,例如,课堂上捣乱的学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当他们发现捣乱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关注的时候就会消退不良反应行为。在消除不良反应的同时,也要强化反向行为,针对捣乱学生要强化课堂保持专注学习的行为反应,但其表现出专注学习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也会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就像强化一样,选择一个有惩戒作用而又不过于严厉的惩戒可以使不良行为减少得更快,惩戒应当具有足够的力量去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最终目的是告诉被惩戒者可接受的行为界限。同时要事先告诉学生何种行为会受到惩戒,而不是突如其来的惩戒,这会使得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所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会安排学生学习校规校纪,同时集体公开制定班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老师们也要注意到如果一直威胁着要惩戒而又不执行到底,这将向学生传递一个不好的信息:事先的警告是无效的,你们不用担心真正被惩戒。当然,教育需要温度,让学生在“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惩戒艺术中关照自身不足,增强教育认同,扩大教育效果。[6]

(三)代币经济法

在教学中表现得当的个体将获得代币强化,并且可以用代币换取强化物,教师可以用贴纸、印花、纸牌等当作代币,在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候就给一个代币的方式强化学生,学生筹集代币可以换取心爱的强化物。一个完整的代币玩法应该包含几个重要的因素,一是简单易懂的规则体系,比如,按时到班获得一个代币,按时完成作业可以获得两个代币,上课主动举手回答正确问题可以获得一个代币,迟到会没收两个代币等规则体系,规则提前应当提前公示明确;二是在期待行为出现的时候立即给予代币强化,而非延时的强化,及时强化的好处可以加强反应和强化物的联结关系,让学生更能持续保持良好的行为表现;三是可以用代币自主兑换不同的强化物,比如,积攒五十个代币可以兑换一个漂亮的铅笔盒、积攒一百个代币可以兑换一个宽大实用的文具收纳盒,通过积攒的代币学生可以换购喜欢的文具或者兑换成一次换位置、一次外出集体活动的机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设定不同周期的兑换时间,初中生可以一周兑换一次,高中生可以一个月兑换一到两次就足够了;四是代币本身已经成为强化物,每次兑换活动,有些学生不参与,目的在于在接下来的课堂参与中获得更多的代币,从而期待未来可以兑换更高价值的强化物,这种情况下代币可以看成是一种次级强化物,为学生的正确反应提供了反馈,从而产生了强化作用。[7]当然,兑换的强化物可以是学校统一经费采购的,也可以来自慈善爱心捐赠渠道,学生凭借自己的付出获取,相比平均主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四)人工智能辅助教学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是在程序教学中发展而来的,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自动呈现后续框架,还可以展示视频、图案等多媒体信息。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设备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答题正确率、答题错误率、易错知识点等,从而帮助教师及时监测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个性化教学服务。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在面对某一流程问题解决过程时,软件会及时给出强化,进入下一流程环节学习,如果出现错误,会被要求多做一个或多个补救框架,这样可以加强该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优点是只为那些掌握某个概念和规律有困难或者阻碍的学生提供补救框架,而无困难的学生将可以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知识学习中,无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做他们已经掌握的练习内容,做到高效学习。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对象都适用强化和惩戒理论,比如,有强大学习动力的学生,代币法会削弱他们取得高成就的内在动机。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强化往往用得偏少,为了使强化取得最大化效果,我们需要事先对所期望的行为进行界定,同时分析确定对每位名学生有效的强化物,使反应和强化之间的联结是成立的。以心育心,教师也要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学生心理世界的角度预判他们的心理活动,教育惩戒作为教育强化的理性补位,本质在于教育警示与引导,切忌随意使用。教师需不断提高心育水平,把握好育人过程中的节奏线,因人施教。

猜你喜欢

心育代币惩戒
忘却歌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也谈“教育惩戒权”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