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送教上门应做到“育、医、产”三融合*
2022-11-20樊金鹏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中学
樊金鹏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中学)
文中的农业大县仅指人多地广,交通不便,县域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送教上门是教师、学生、社区有关人员(医生、村干部)、社会志愿者和政府相关人员(残联工作者、驻村帮扶队)进入特殊儿童家庭或借助一定的手段定期向送教对象提供教育与康复训练、开展家教指导、提供相关支持的教育,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增能。融合教育是指身心特殊(残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一起或一齐学习的方式,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保障特殊儿童实现正常化的教育环境,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一、送教上门回顾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送教上门是在《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部和甘肃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指导下,为切实保障适龄特殊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进行的。镇原县先后制订下发了《镇原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方案》《镇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镇原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通知》《镇原县“送教上门”有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通知,积极组织实施。
主要做法是:一是成立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由县委常委任主任,教育局、民政局,卫健局、残联、医院、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从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性等领域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面评估,探索特殊教育发展有效途径,提供咨询和个性化指导,制订相应的教育计划,协调处理送教上门中出现的疑难、争议等问题。
二是制订实施方案并指导责任主体落实。明确送教指导思想、送教原则、送教对象、工作要求、保障措施、实施流程、送教范围、送教内容、送教评估办法。明确责任主体,残联部门组织医学鉴定、专家委员会确定名单和教育方式、民政部门做兜底保障工作、学校履行教育责任。
三是按照属地原则由学籍所在学校承担送教工作。县采用就近送教原则,在属地学校建学籍。每名送教学生由包级领导主要负责,班主任管理,每次送教由两位教师参与。实际每次送教队伍远远多于3 名,因为送教路线采用一线一集中出行,出行方式由志愿者提供车辆。县2018 年“力争建设一批特教资源教室和1 个县级特教资源中心,提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比例”。[1]
四是全面落实“一人一案”工作要求。送教内容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残疾程度、家庭境况确定为生活适应、适用语算、康复训练、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文化教育、艺能培养和组织参与等方面,实施“一对一”“二对一”“多对一”的教育模式。
五是想方设法提高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5年来,县上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培训、教研、交流活动,熟悉送教上门政策、操作方法,学习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康复技能等各种特教专业知识。请专家来县指导工作,提高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技能。
其中亮点有:一是县校送教标准高于国家标准,重点突出。2020 年,全县所有送教上门的188 名学生都达到了“一生一案”中要求的送教标准。调查发现,送教上门从对象看没有放弃一户一生、从标准看完全达标,从重点看以育人为主。送教队伍中教育工作者严格按标准执行,奉献多。二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综合治理。在精准扶贫中送教上门工作质量高,效果明显,所有特殊儿童都享受了义务教育。同时有侧重点地对特殊儿童该教育的教育,该救助的救助。三是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主动作为。县把残疾人与普通学生的教育同等对待,把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特殊儿童成长作为各级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根据残疾人事业工作办法和需求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律的过程。四是创新融合教育方式,特色鲜明。把特殊儿童的需求与普通学校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推进教育教学活动,解决了县上特教学校空白造成的系列问题。五是专题总结特殊儿童教育,推广亮点。县教育行政部门以教育内部期刊的形式对送教上门及时反思与总结,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特别是案例总结对送教上门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
总体看,镇原县送教上门工作扎实,积累的经验具有推广性。但是还有些不足之处:除了教育观念陈旧、专业指导匮乏、教学内容单一、重资料收集轻过程落实等问题外,还表现在站位不够高远,没有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认识这一问题;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理解人全面发展的含义和教育现代化2035 的设计意图;统筹兼顾能力欠缺,与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不够顺畅,实际工作中常常各自为政;急于求成现象存在,无原则地送物,有的家庭被物化,背离送教初心。
除了上述主观原因外,客观上地形、交通、经济、时间、季节(夏暴雨,冬积雪)等都成为送教上门工作中的“拦路虎”。
二、送教上门新目标、新举措
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大县再推进送教上门工作应朝着增进家庭福祉,促进社会文明,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奋进,从“育、医、产”三方面着手。
(一)着力于“育”
1.更新思想观念,统一认识。要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精准理解习近平主席讲的“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精髓要义,全方位协同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本质内涵。送教者从思想上重视残疾人事业就是要让特殊儿童“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3]重点帮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精神面貌改善,改变他们被孤立、被放弃、被嫌弃的局面。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各项政策弄懂,做到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持续落实送教上门送温暖,重在精神育人为根本,送教即“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4]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发展。
忌把送教育人当成负担,忌用经济指标衡量这一伟大事业,忌操之过急想着一劳永逸。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事物多样化的本质规律决定的。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延伸到普高和中等职业教育持续送教是大势所趋。
2.制定考评办法,统一力量。送教上门从方案到方式方法细致周详,专业论述(包括课题研究)为送教上门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5]再推进送教上门工作就是细化举措执行的问题,把纸面上的方案转化为统一的行动。调查发现,在委员会、教育局和残联等机构牵头实施中,由党委政府成立的委员会牵头落实送教上门有利于统筹协调推进。目前,制定详细的考评委员会、送教单位及其内部人员的办法是当务之急。对送教人员主要是落实考评,明确考评的主体和考评的时段,按照学期、年度,在奖励、评优、职称、提拔的关键环节明确对此进行考评。
学生志愿者参与送教也要统一行动,普通生“走进去”和特殊儿童“走出来”,结成密不可分的成长共同体。共同活动要以特殊儿童需要什么,愿意干什么,能做什么,我们就统一力量送什么。
3.利用信息技术,统一时空。特殊县域送教上门除了上门送教,还要发挥科技送教的功能大力开展“技送”。为特殊儿童提供智能学习机、电脑、家用电子白板等学习用品,利用“村村通工程”开展常态化、有针对性地线上教学。创新送教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融合特普教育,开发出有效的课程统一时空,开展网络直播课、电视录播课、电脑同堂课。直播课充分利用微信、QQ、快手和抖音特有的功能,录播课是校本教材进U 盘、身边资源刻光盘,同堂课是组织特普儿童共同学习国家中小学教育云平台、青骄第二课堂、青年大学习等内容。
“技送”能避免季节影响,能减少对家庭的干扰,能做到节约成本、节省人力,能家校融合联动育人。送教上门最初多是老师讲孩子听,内容多是汉字书写、数学演算、生理常识;后来送教课程是讲故事、观影视,体验式参与。特殊儿童说故事老师录,录成视频,刻成光盘。在送教中播放他们自己的视频,又看别的孩子在校园里读书、在大山里劳动、在体育场上竞技,根据特殊儿童自身状况让其体验学雷锋做志愿、清明节扫墓、参观革命遗址等活动。按照特殊儿童家庭意愿让其参与学校艺术节、班级郊游、书香家庭亲子共读、家乡故事会,我为你讲一段等活动。让家校成为特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摇篮”,在这个“摇篮”里教育特殊儿童应该像马尔科姆·诺尔斯关于成人教育所讲——“主要关心学习者的参与”。[6]
4.重视心理教育,统一亲邻。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往往被亲邻嫌弃,也有家庭力不从心的状况。为此,送教团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送教必修课,由专业的老师解决他们心理障碍,改变特殊儿童孤僻,改善家庭成员自卑状况,在家庭内部要充满温馨;探讨“改变不了现实,可以改变心情”此类主题教育,让其活出阳光;借助“四史教育学习”和“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教育的需要,把特殊儿童教育和村组学习活动融合起来“抓好农村家校社协同育人战略的落地,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培养孩子”。[7]引导村民从心理上由疏远变为接纳,在生活中嘘寒问暖,在活动中交流提携,在生产上互帮互助,在亲邻间展现出应有的精神风貌。
此外,由于个别特殊儿童引起送教工作者的应激反应,适时地对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沟通与辅导,才可提高送教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救治于“医”
针对医疗救助能力增强的现状对不同处境的特殊儿童实施康复救治成为送教助残的必然。
1.送教团为特殊儿童献爱心,争取优质的医疗保障。开展“捐资献爱心——募一台机器,照亮一个家庭”活动,为特殊儿童捐助听器、轮椅、假肢等康复器械,实现儿童自理。争取一些爱心人士和医疗机构的帮助,结合医疗、保险政策为残疾儿童实施必要的康复手术。
2.为特殊儿童谋出路,解除他们后顾之忧。对孤残儿童、双亲离散或无法养育等处于半遗弃状态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老师千方百计与福利院沟通、特殊学校联系、慈善机构合作,为他们进入上述机构竭尽全力。为防儿童忧虑,家庭遗弃,送教人员讲政策说法律,做中间人担保签协议,定期访问又从中协调他们如期会面。
3.为特殊儿童传医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医务人员参与送教上门从教生理知识、卫生健康常识、特殊儿童生活用药、卧床训练注意事项、行动技巧传授到医疗保障、生活环境改善的根本转变。特别是由有“近似值”的“家庭医生”[8]开展以“医”育人,长期追踪这些特殊儿童在送教上门中的变化,从科技转化和课题研究上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消除隔阂实现特殊儿童即弱者和普通人群即强者的双向回归。既有弱者的发展,又有强者的锻炼,强调的是对弱者的尊重,是对其家庭意愿的采纳,必须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这,成为送教上门的一大亮点。
(三)帮扶于“产”
了解特殊儿童家庭生产状况不是送教上门的重点工作,是为了送教上门工作顺利开展,做到精准送教。帮助特殊儿童家庭改善生产状况应该是送教的应有之义,毕竟送教上门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可以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智力支撑。当他们遇到两难抉择时,送教团引导他们把自家情况和党的政策,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统筹起来考虑做决定,建议他们易种则种,易牧则牧,易工则工。每当这时充分宣传乡村振兴战略,让其家庭安心地发展家庭产业。家在送教就有门,人在送教就有力。
可以带给信息之便。主要是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由农技志愿者和驻村帮扶队帮其选种购肥,学习饲养技能,修剪技术,电商销售……
可以实时地帮助生产。当特殊儿童家庭遇到急难愁盼之事,逢上特殊之时,送教团帮忙抢种抢收,甚至招募志愿者为其劳动,这对极度困难的家庭尤其是高龄老人养育特殊儿童给了最大的安慰,送教送到了他们心坎上。
可以帮助修建生产道路。针对个别送教家庭念念不忘的田间地头道路问题利用政府人员帮其解决。
可以帮助增产增收。鼓励他们将自己无法生产的土地流转入社分红增收,帮助他们入企或者入社劳动以节省生产成本结余育儿时间。
做这些工作最有利于拉近送教者与被送教者之间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让特殊儿童直播销售还会带来许多方面的发展,这是帮扶于产的重点。
总之,送教上门和融合教育是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门应通过“育、医、产”三方面融合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