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
2022-11-20薛美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
薛美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
刚刚过去的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也是新中国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强党史、国史学习,不仅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必然要求,也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对此,初中学校要从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加强“四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一、“四史”教育的内涵
在2020 年1 月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明确了“四史”的内涵。“四史”教育指的是党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改革开放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四史”教育既有各自的边界和侧重点,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二、开展“四史”教育的价值
(一)学史明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随着现代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文化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遥远,“四史”教育具有系统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作为历史文化受众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处于一种既开始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四史”教育不仅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具有突出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历史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学习“四史”,使初中生能产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共鸣,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二)学史增信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与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也是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初中生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建设与民族的复兴。因而,加强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而“四史”教育则在初中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 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 年,改革开放始于1978 年等,在这继往开来的100 年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四史”在不同时段中均对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四史”,促使初中生增强凝聚力,树立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与期望,并立志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好少年。
(三)学史崇德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凭借着经济优势传入我国,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严重威胁着意识形态的安全。初中生思想尚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境外势力对初中生的网络渗透日益严峻,不少初中生出现了意识形态偏差。“四史”形成于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学习“四史”,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争做向善向上的公民。
(四)学史力行
践行是德育的归宿点和落脚点。初中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储备力量,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开展“四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和方向,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把远大志向落实到平时的言行之中。初中生“四史”教育可以有效抵御错误意识形态的冲击,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通过学习“四史”,教育初中学生继承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坚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让党的精神浸润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彰显当代青少年的风骨和时代特征。
三、开展“四史”教育的要求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是“四史”教育的基本理念。初中生“四史”教育需要从以下两点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首先,教育围绕学生。“四史”教育具有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等特点,不少学生在“四史”学习中存在着困难。因此,学校要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探索契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四史”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四史”教育同样要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出发,通过因材施教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其次,教育依靠学生。传统的课程教育多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要模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四史”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四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培养学生“四史”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能;另一方面,从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任务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表现。
(二)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既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宗旨,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初中“四史”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首先,从立德的角度而言,立德以学生的道德培育为目标,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初中生“四史”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使道德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举例而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壮举,长征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 年5 月,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第2 连连长和22 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夺取了泸定桥,3 名突击队员英勇牺牲。红军过草地时,出现了缺粮的问题。朱德总司令号召战士们“尝百草”,“尝百草”很容易出现中毒的现象,而张思德在“尝百草”中总是抢在别人前面。红军将士的奉献精神能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其次,从树人的角度而言,树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综合发挥好“四史”教育在历史、政治等角度中的作用。
(三)坚持显隐结合的教育路径
初中生“四史”教育包括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两种路径。显性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成体系的教育内容以及完善的教育方案,如“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课程;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以隐蔽、不易察觉的方式完成教育活动。当前,初中生“四史”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要从以下几点强化隐性教育,构建显隐结合的教育路径:首先,做好校园环境装扮工作。设计“四史”教育的主题橱窗栏,利用橱窗栏向学生展示我军、我党、我国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十大元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其次,营造“四史”学习氛围。举办校园“四史”学习活动,让学生以演讲、辩论、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形式参与“四史”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的意识,凸显校园文化氛围的育人价值,提高“四史”教育效果。
四、开展“四史”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资源开发
教育资源是初中生“四史”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总量的丰富性与类型的多样性对“四史”教育的质量以及“四史”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初中学校而言,“四史”教育是一个新课题,而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则是推动“四史”教育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对此,要从以下三点采取好对策:首先,健全教育资源开发队伍。从“四史”教育的专业性、常态性、持续性出发,组建“四史”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充分发挥好学校班主任队伍的主体作用,并积极邀请社会贤达参与“四史”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比如,党史办、社会发展局的工作人员,壮大教育资源的开发力量。其次,做好地方“四史”教育资源开发。作为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四史”教育资源分布极为广泛。党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均留下了大量的“四史”教育资源,如纪念馆、城市发展馆等,特别是在革命老区,如江西的瑞金、井冈山,陕西的延安等,“四史”教育资源更为密集。因此,“四史”教育资源的开发要以地方资源开发为重点。最后,打造“四史”教育资源库。从“四史”教育持续性开展的角度出发,做好“四史”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归类,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四史”教育资源库,并立足教育信息化大背景,推动“四史”教育线上资源库的建设。
(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当前初中生“四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心理出发,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增强“四史”教育亲和力的有效手段。首先,以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信息技术下的“四史”教育以在线教育为中心,各种信息化设备突破了“四史”教育的时空限制,不仅为“四史”教育的常态化提供了支撑,也使得“四史”教育从被动式工作向主动式工作转变。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的设备,如VR设备等,能够为学生创设全景式、沉浸式的体验场景,强化学生的历史体验。其次,以新媒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与智能接收终端的高度普及,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成为广大群众信息获取的主要载体。对此,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的作用。以抖音为例,作为当前最为火热的新媒体,抖音的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6 亿人。学校、班级、个人均可以注册“四史”教育账号,发布和“四史”有关的短视频资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并能积极参与创作,从而起到互动分享的作用。
(三)注重课程协同作用
“四史”教育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四史”教育的着力点,并发挥好课程间的协同作用。首先,发挥好历史课程的基础作用。从历史分期的角度而言,“四史”属于现当代史的范畴,而现当代史则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必须将历史课程作为“四史”教育的主战场,将“四史”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到历史课程中。其次,发挥好其他课程的辅助作用。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在“四史”教育中具有协同、辅助的作用,要借助语文课文的讲解与朗诵、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欣赏,美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多方面融入“四史”知识,也可以多学科联动融合。比如,初中语文课文“回延安”,我们可以融入音乐、舞蹈、美术等元素将其排练成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实现协同教育的目标。最后,发挥好拓展课程的作用。学校要从“四史”教育的内容、任务、目标出发开设拓展课程。一方面,学校以专题史教育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党史、国史中重要事件的认知,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专题教育,也可以组织各项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四史”的热情,如开展“童心向党”唱红歌比赛,开展有关“四史”的演讲比赛,绘制手抄报、电脑小报、宣传海报等。另一方面,拓展课程应是不断动态完善的,拓展课程也要聚焦当下的时事热点,抓住契机,如通过全球抗疫表现与成果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孟晚舟事件表达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自豪感,利用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励初中生发愤图强,利用神舟飞船飞天展现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科技力量……
(四)深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四史”教育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也要借助实践活动提升教育的亲和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四史”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对此,要围绕“四史”教育的内容,深入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活动,重点发挥好校外实践活动在“四史”教育中的补充与拓展作用。比如,人物访谈活动。口述史是学生“四史”学习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有着大量的代表性人物,如红军战士、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劳动模范、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等,他们不仅在学生学习“四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对此,我们可以把他们请进校园,给学生讲讲历史,讲讲故事。也让学生走出去,可以开展人物访谈活动,让学生走访学校所在地区的代表人物,近距离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又如,开展历史遗址参观活动。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以及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址,这些遗址广泛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对于当地的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进行参观体验教育活动,对于跨地域的,学校可以借助暑期研学旅行活动利用好历史遗址的价值,组织学生到各类历史遗址参观,如淮海战役纪念馆、改革开放展览馆等。
“四史”教育是开展德育的最好的素材,也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既能实现历史教育的作用,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将“四史”教育作为当前初中教育的重点,从教育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协同以及实践活动等角度采取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