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中“寒热如疟”症辨析

2022-11-20罗尚杰张晏玮张光荣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330025

江西中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桂枝汤少阳邪气

★ 罗尚杰 张晏玮 张光荣(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南昌 330025)

“寒热如疟”一般是指疟疾在临床上有间日疟、三日疟等类型,发作有4个明显的过程,即恶寒期(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休作期,其特点是定时而发,一日之内不会再次发作。而《伤寒论》中“寒热如疟”其中“寒热”就是指恶寒与发热,“如疟”的特点指发作无定时、一日再发或二三度发。

1 太阳病寒热如疟

《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症状: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一日发作两至三次,故曰“寒热如疟”。或伴随症状:头项及身体疼痛,面部伴有热感,觉燥痒且脸部发红。

分析:寒邪不盛,正气相对不足。“寒邪郁遏卫表,正邪相争,卫表失于温煦,正气与邪气相争,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寒邪不盛,难以入里,正气不足,难以驱邪外出。现恶寒发热时作时止,提示卫阳与表寒相争而时有进退。汗不得出、身痒、面红等均可表明寒邪郁闭卫表,邪气难以宣透。故本证病机是寒风郁阳,正邪相争于表。”[1]

病因:寒邪袭表。病机:寒邪郁阳,正邪交争。

治法与方药:助阳达卫,小发其汗。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顾名思义,两者均是桂枝麻黄合剂。麻黄汤辛温发散力量较强,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着重于调和营卫,姜、枣、草均是补益脾胃之药,扶正气以助驱邪。两首方剂之间的区别在于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比例不一样,前者麻黄汤与桂枝汤是1∶1,后者则是1∶2。其中的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大汗出后仍未解,较前者伤津液重,故须减轻发汗力量并加强补益效力,故将桂枝汤比例加大。两者搭配以辛温散寒、调和营卫、缓发其汗,遍身汗出透彻方可表解。

2 少阳病寒热如疟

第96条:“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做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在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症状:寒热往来中指恶寒时不觉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但发作不定时,未见明显一日一发或隔日再发的规律。或伴随症状:胸胁部胀满不适,神情默默,食欲不佳,心烦,欲呕而难呕出,口苦、咽干、目眩,月经期受邪经水中断。

分析:《灵枢·根结》中言:“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说文解字》中谈及:“枢,户枢也。”户枢指门的转轴,有开合、调节之意,有转输的枢纽之意。各家对于少阳寒热往来的机理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代主要分为两派,以刘渡舟及胡希恕老先生为代表,刘老认为:“正邪进退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气盛,向里走,从阳入阴,表现为恶寒,正气盛,抗邪外出,则发热。”[2]胡老则认为:“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邪气侵袭少阳,邪气与正气相争,正气足将邪气向外推近于表,表现为恶寒,邪气盛向里走则表现恶热,邪气在或在表,或在里,时有歇止,所以表现为寒热往来,休作有时。”[3]笔者更倾向于邪在外阳气被郁而恶寒,邪向内正气奋起抗争发热,正气不足难以驱邪外出,继而歇止后再次出现邪正斗争寒热往来。少阳为联通上下表里的枢纽,其病位主要在手少阳三焦。姚荷生老先生认为:“三焦主要居于躯壳之内,脏器之外,属现代医学中的胸膜腹膜之类,外连腠理、内裹脏腑,为水火气机内外出入道路,也位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表与里之间。”[4]《伤寒论·平脉篇》中对寒热往来阐述:“有伤寒邪在少阳,及妇人病伤寒热入血室,而往来寒热者。有衰弱人,阴阳之气并虚,相为胜复而往来。”说明患者本身气血不足,邪气易入,转入少阳,或是妇女月经期血室空虚,外受风寒内与血结,也可导致往来寒热。

病因:外感邪气,兼有气血不足。病机:邪郁少阳,枢机不利,兼气血亏虚。

治法与方药:扶正祛邪,疏理气机。可选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以小柴胡汤为底方。柴胡辛平既可解表驱邪,又可调理气机为君药;少阳三焦为水火气滞内外出入之通道,少阳胆火也游行于三焦,黄芩可清气机不畅出现的郁热或少阳胆火;法半夏、生姜温化水饮兼有行气;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充盈气血,另可补益脾胃,以免土虚木乘。邪犯少阳既不可单纯解表,也不可一味攻下,因为病位不在肌表腠理,也不在脏腑之里,需用疏理气机及扶正驱邪的和解之法方可起效。若邪气误下或是太久入里,里有所结,少阳兼有阳明病,则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通下里实。

3 厥阴病寒热如疟

第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总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第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第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少热多,阳气退,故为进也。”

症状:此处的寒热如疟指的是厥阴经的厥热胜复之象。寒厥与发热循环往复,阴气盛时则寒厥,阳气来复则发热,若阳气退则再发寒厥。正如《医宗金鉴》曰:“厥阴乃阴阳进退之关也。”寒厥主要有虚寒下利,四肢厥逆过肘、膝,恶寒身倦,或伴随症状:呕吐清水,头痛,口不渴不欲饮冷,爪甲青紫等;若阳气来复,则利自止,四肢厥冷消;若热复太过,如334条言:“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热壅于气分可出现喉痹,甚则热入血分出现热痢。

分析:邪正交争,阴阳消长,阴阳不相顺接。黄元御《伤寒悬解·卷十二》中曰:“厥阴病以风木主令,胎于葵水,而孕丁火,协子气而上热,秉母气则下寒。子胜则热,母胜则厥……热胜则火旺而土生,厥胜则水旺而土死,人鬼之分,由是定矣。”火旺则土生,若火衰则寒水侮土,脾土温煦滋养万物,厥阴的预后取决于脾土是否充盛。医家钱天来也曾言:“太少两阴交尽之经,为阴极阳回之处,草木得阳气而勾勒于阴坤土之中。”厥阴是在太阴、少阴两阴之尽,也是阴尽阳回时。阳气升发,厥阴本有相火,两阳相加,阴尽阳生,由寒厥转热,随着消长平衡,寒厥与发热往复。阳气来复,助肝气升发,阴阳顺接。

病因:邪入厥阴,肝气不疏。病机:邪正交争,阴阳消长,阴阳不相顺接。

李今庸[5]老先生曾诊治过一例厥热胜复的患者。患者女,38岁,农民。患者发病10余日,起始以恶寒发热为主,后仅表现为发热症状有3 d,再出现手足厥冷3 d,后再次转发热4 d,伴有心中烦闷不舒,舌苔白,脉数。用乌梅丸改汤剂服用:乌梅12 g,制附片8 g先煎,干姜8 g,桂枝8 g,细辛6 g,党参10 g,蜀椒8 g,黄连10 g,黄柏10 g,当归10 g,煎汤取汁,去渣温服,每日2次,服药1剂而痊愈

治法与方药:温阳疏肝,温清并施。方用乌梅丸改汤剂。刘洪恩在《医门八法·虚实》中曰:“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功效甚大,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6]肝属木主疏泄,乌梅既可敛阴补肝息风,以防肝之阳气太过,震动燥急,可配以当归养血补肝,缓其拘急;又可疏泄肝气,调理气机,使阴阳顺接。《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中说:“春气属木,于肝得令。使肝之阴气盛而阳气衰,则春气寒冷,雪冻冰凝,生气不舒,无以为夏长、秋实、冬成之资,故肝气欲暖,仍能统四端而贯四时也。”[7]故用附子、干姜、细辛、桂枝、蜀椒、党参辛温缓寒,温脾肾阳,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可以使脾阳旺盛,脾阳健运也可补给肾阳,所以脾肾阳同补,可使体内阳气充盛。黄连、黄芩清郁火。

通过对三者的症状、病所、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各方面比较,辨证论治,期望可以指导临床的一些症状鉴别治疗。

猜你喜欢

桂枝汤少阳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幸福来自感动
约会
别轻易拔罐刮痧
从《桂枝汤》服药方法小议中药精细化管理
桂枝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妇女汗出56例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