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活动实施策略的优化
2022-11-20郑潇
郑 潇
(南京市莲花北苑幼儿园,江苏 南京 210041)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慧·玩”课程立足于全面理解儿童,改变儿童的学习方式,深度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先驱,幼儿园教研活动对于落实课程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所在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100%的教师认可园本教研活动对于自身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30.4%的教师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也为园本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园本教研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有着连续性、动态性、长久性的特征,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学习、专业研讨、专业能力的磨炼。
但是在开展教研的过程中,一些因素影响了园本教研活动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69.57%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教研活动多是自身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深度;21.74%的教师认为在教研过程中难以找到真的研究问题;13.04%的教师认为自身教研能力有限,教研无法深入持续进行;13.04%的教师认为自己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参与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教研活动理论不足,教师问题意识不强、教研能力有限、时间精力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笔者结合幼儿园教研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教研活动的实施策略,对幼儿园教研工作进行完善。
二、园本教研活动实施策略的优化
(一)科学确立教研主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1.基于政策,确立教研方向。教研方向是教研活动的指向灯,教研方向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研讨的质量。教师可以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幼儿园教育政策法规中确定研讨的方向。例如,2019年教育部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旨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和终身发展做好全面的准备。教育部于2021年3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幼小衔接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由此可见,入学准备是一直以来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从教师的反馈来看,家长尤其是大班家长对入学准备较为焦虑,大班家长将幼儿的准备重点放在拼音、算术、写字等知识技能的学习上,这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培养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品质是相悖的。因此,通过研究相关政策,教师可以找到教研活动的方向,感受到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到最新的幼教动态,及时更新教育方式,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2.基于问题,制订教研计划。教师是园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在选择园本教研活动主题方面,教科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的教研意愿,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归纳,把共同存在的真实问题作为园本教研的对象。例如,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66.52%的教师希望对生成活动进行教研。针对生成活动,教师提出了自身的困惑——生成活动的内容源自哪里,生成活动和预成活动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生成活动中面对幼儿的兴趣时应当提供怎样的支持策略。在收集教师问题的基础上,教科室制订教研计划,开展生成活动的观摩和研讨。教师在观摩的过程中相互学习,通过前审议、中审议、后审议,厘清生成活动的开展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转变为:生成活动如何实现领域间的均衡,生成活动如何利用多方资源,生成活动如何进一步调动家长的参与性。由此可见,教研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教研问题来源于实践,所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新问题又开始产生。在教研过程中,教研内容不断深入,教师经验的积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3.基于观察,探寻教研内容。观察是教研内容的来源,是教研聚焦的基点。理解幼儿,观察先行。我们只有通过观察与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与个别差异。例如,在健康生活教研组,教研的内容源自教师对幼儿健康行为的观察,教师根据幼儿体检数据发现班级有的幼儿视力有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佩戴近视眼镜进行矫正;有的幼儿书写时姿势不端正,在书写时需要教师提醒。
(二)有序推进教研开展,提高教研的系统性
好的教研活动不是临时性和随机性的展示活动,而是系统性的、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在教研过程中,新问题不断出现,从而有序提高了教研活动的系统性。例如,在幼小衔接教研活动中,笔者所在幼儿园对家长、教师、幼儿在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将家长反馈的问题、幼儿存在的问题与小学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笔者发现小学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许多教师对幼儿园的认识还停留在自己幼儿时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幼儿刚进入小学的状态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因此,笔者邀请小学教师深入幼儿园进行观摩,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状态,从而理解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为幼小双向衔接做好准备。笔者的教研活动并没有就此终止,在和小学教师的对话中,笔者发现一所小学的学生样本量太小,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为此,笔者选取笔者所在区域八所不同学校进行调研,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归纳一年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形成第二次教研。笔者不仅邀请小学教师,还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小学教师、家长、幼儿教师三者面对面进行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家、园、校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实现科学衔接。教研组根据相应的策略通过区域游戏、集体活动、环境创设等方式继续深入开展教研,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法。
(三)构建多元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性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实行分层教研。根据教师发展阶段,笔者所在幼儿园结合园本文化将教师分为莲花组、小荷组和晨露组。其中,莲花组的教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小荷组的教师工作3~5年,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一定的困惑;晨露组里都是工作3年以内的教师,工作经验相对较少。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教研的需求是不相同的。因此,在进行分层教研后,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选择教研内容,教研更具有针对性。
在园本教研中,每个教师都能找到自身的优势发展领域,主动选择和挖掘适合自身发展的教研内容,从而最终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生机和活力。有研究者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完成任务模式、学习模式和发展模式。笔者所在幼儿园采取自主选择制度,根据教师的兴趣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如家长工作组、健康生活组、健康运动组等。幼儿园依托区级教研组的力量,让教师在区组教研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在该领域教研中充分挖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获得专业成长。
2.遵循教师教研意愿,丰富教研形式。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更认同参与性较强的实践性研究。“一言堂”“假大空”式的教研活动无疑是在浪费教师精力。笔者所在幼儿园遵循教师的意愿,丰富教研形式,使教研形式更加多元化,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是教师最认可的教研形式。除此之外,教师还提到其他丰富的形式,如分年级组交流、园外观摩、小游戏、网络教研、读书沙龙、辩论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