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观照下农村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2-11-20苟攀登甘肃省会宁县白草塬镇初级中学
苟攀登 (甘肃省会宁县白草塬镇初级中学)
耕读属于客家文化的精髓部分,认真提炼和研磨这一文化思想,并有效运用到校园文化指导办学中,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一、书香校园为基础,增强校园文化品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将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归结为阅读问题,读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文化,拓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门,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基于耕读文化观照下农村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的构建要注重结合时代扎实地开展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具体采用的措施如下:
(一)控制作业时间,引导学生阅读
政府和学校已经严格明确各年龄阶段学生每天都要有一定的书面作业时间,禁止学生购买非教育部门指定的课外练习作业,保证家庭作业和学校作业能够有效结合。作业的设计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弹性化变化为学生的早读、午读、晚读,保留充足时间为学生提高更多文化素养。
(二)构建好书交换阵地,坚持借阅读书
为有效展示出农村校园图书馆个人藏书以及电子书籍等资源的价值和优势,学校应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大量持久地开展阅读活动。农村校园要整合当地资源,为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一个书架,要求学生每月定期将上面的两本好书更换到班上,一起和其他学生相互交流阅读。并且农村图书馆要定期开放。班主任需要集合图书馆交流量的需求,转变传统家庭空间局限,学生自愿将优秀书籍拿到班级要进行记录造册,学生通过查阅挂单书就可以找到想要阅读的书,从儿童书架上借阅,借阅要做好登记,以免造成破坏和丢失。
二、打造环境文化,赋予客家校园生命
校园环境能够激励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基于耕读文化下,农村校园文化构建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文化是一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显性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学校要争取得到上级政府资金的投入,有步骤地开展寄宿学校工程建设,构建宿舍大楼等,为学生替换新的桌椅,仪器等配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生成过程,保证任何一项建筑都能够给予校园文化一定的生命寓意。
(一)新校门构建,赋予校园安宁
耕读文化下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构建,首先需要为学校建新的大门,学生上学放学能够有效避开各种安全隐患,放心到校园生活。还要注重农村学校在四周围做好封闭工作,大门还要有保卫室和保安人员并装设监控,保证农村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尊严感不断提升,学生能够在学校成长中获得幸福感,通过大门保卫室的构建,为校园增添安宁。[1]
(二)卵石小路构建,展现勤学有路
基于耕读文化基础上,要有效模仿田园居民千米古街的方式在校园内部、运动场周围铺设鹅卵石小路,并将其小路的名称命名为勤学路,其中巨大的山石上应刻字为“勤”,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督促学生勤学,自信,通过不断努力成为有才之人。
(三)书型花坛,促进学海无涯
为保证农村校园文化构建更有特色,可以在校园内部生活区开辟一条书型花坛,在花坛的边缘上设置喷泉,并在两旁设置拱形小桥,夏天春意盎然,垂柳依依,学生们可以在桥上欣赏花坛景色,也可以在旁边读书休闲,别有一番乡村校园诗意。
(四)卵石护树,促进知识和环保
乡村校园内的古树应被充分利用,引领学生在树荫下有效独自玩游戏,为保证学生们能够在树下有效阅读,可以在树下铺设卵石,设置不同图形,寓意知识和环保,保证学生们能够在休息过程中读书,增添文化元素。[2]
三、培育精神文化,彰显师德之魂
人都是有精神的,新时代下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师德的回归,在社会转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精神文化是必然的。只有领导者注重提炼塑造高品质校园文化精神才能够引领学生高度发展,增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知名度。[3]
(一)学习校训,严格遵守
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耕读文化的挖掘,引领学生学习校训,认真读好书,严格遵循,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4]还要注重挖掘学校存在的文化底色,通过校训的发展推动耕读文化的进展,保证学生能够在内心深处形成勤俭自强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和发展。
(二)传承师德,促进发展
校长是整个农村学校师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应针对农村教师,区域生长,思想观念的局限进行改进,针对师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师德“六不准”,守时“四提前”,倡导“三个讲”的学习精神。“六不准”是教师不能在校内抽烟,不能在上课接打手机,不能喝酒后上课,不能穿拖鞋背心上课,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以非法行为方式表示诉求;“四提前”是提前一分钟,提前上课上班开会,提前一分钟备课,提前做一个题。[5]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学校应引导全校师生共同学习“三个讲”,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宣传乡村本土文化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弘扬学校的三种工作精神,保证教师具有奉献精神、爱岗敬业、乐于钻研、勇于进取、保证教师能够彰显出客家教师团队的境界和品格,基于农村校园内称为教师构建自我,做出奉献的精神家园。
四、开展特色教育,保证耕读之花盛开
学校要注重从生活决定教育的观点为基础出发,将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重知识传递,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应在新课改下被转变,否则将会产生众多负面影响。因此,新时期要高度重视更多文化的传播,在农村校园内开展更多文化特色教育,保证更多思想和理念进入校园,走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中,保证学生从小就接受更多文化的熏陶,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并能够在读书中不断实践,实践中有效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用的有价值的人。[6]学校还要注重在文化课程上增加耕读内容,将其编入义务教育教材内,将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带入学生课堂中。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组织更多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充足的时间引领学生到农村企业,进行现场感受,实地学习,通过学生的不断实践,升华,感悟,能够体会劳动背后的艰辛,读书的价值,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同时注重围绕读好书的育人目标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适合的书香环境:广播中播放诗文内容,引领学生诵读文章;墙上挂有书画,班级设置名言警句,宿舍有书柜,走廊粘贴名言警句等;还要引领学生在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读书,将故事文引入课程中,定期展示读书体会,展示优秀作文和书画,在校园内评选书香班级以及宿舍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书香活动,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拓宽视野的同时,知识面不断增长,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基于更多文化的关照下,农村校园文化的构建要立足于校情,统筹规划,高标准布局,从而可以打造更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目标。在实际构建过程中,要将客家文化作为校园载体,有效推动更多文化的不断积累。在更多文化积累过程中引领学生有效阅读,结合时代需求,创设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符合学生内心发展需求的校园特色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客家文化,掌握更多耕读内容,并将其有效编入课程文化体系中,引领学生不断学习和尝试,校园文化内涵注入生命活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