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阅读为核心,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2022-11-20刘艳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刘艳萍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校园文化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内在的精神“土壤”,是一种和谐的、健康的、深层次的理性文化,它具体表现为有形的环境氛围和无形的品质滋养。这种品质滋养就是通过有形的儿童阅读来滋补、醇厚、提升,以此内化为学生的本质潜力,内化为一种新的学校文化元素,从而促进学校向“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绿色校园”靠近。同时,由于阅读特色的护航、社会各界的助力以及师生共同的努力,阅读体系愈加完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师生的阅读欲望愈加强烈。这不仅是学生精神成长之需要,也是当下“大语文”阅读观推进之需要,更是语文新课改和学校内涵式发展之需要。
一、构建体系,培养阅读意识
“阅读体系的构建,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启航’之地,是校园阅读蔚然成风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生态意识的‘抓手’。”[1]它不以学生阅读的“量”来评价,也不以他们阅读的“质”来衡量,而是以学校的制度文化、师生之间一种自由的、和谐的外在阅读“形态”和内在阅读“意识”为基调来发展。这种体系从外在的阅读形式、阅读体验以及阅读成果的计划、安排、分享开始,到内在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气息的涵泳,呈现出一种条理性、开放性和和谐性,让阅读活泼而不失严谨,自由而不失本真,开放而不失条理。以此为阅读文化“保驾”,为文化生态“护航”。
学校可以依据当下部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小学生课内阅读真实现状,分年段构建一种灵活的、开放的、阶段性课外阅读体系。低年级可以安排讲故事、看图编故事活动;中年级的师生同台诵读、情景剧汇演、普通话演讲系列化活动;高年级的读书交流、图书漂流、经典诗词“PK”、金牌主持人大赛等,都是一种开放性的、趣味性的“阅读”形式。虽然没有固定的阅读形式,但是凸显了阅读的灵动和气质;虽然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但是彰显了阅读的内在精神力量。
这样,既完成了课内阅读教学任务,又拓宽了课外阅读眼界,丰富了阅读形式,让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开放化”。同时,无论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都会沉浸在美好的阅读境界中,坚持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进而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终身受益。这样,既有助于潜移默化形成一种循序渐进、和谐自由的良好阅读体系,为营造校园人文阅读环境、实现校园绿色文化生态奠定基础;又有助于为实现“书香校园”美好愿景内化精神、外化气质,推动校园文化生态的步伐愈加坚定而持久。
二、家校携手,拓展阅读途径
校园阅读体系的构建,开启了儿童阅读的“新航标”,在此引领下,学生由之前的懵懂、好奇到后来的坚持和迷恋。虽然其间也经历过疲劳、厌倦甚至放弃,但终究经不住阅读“气质”的吸引、熏陶和拓展,进而将“阅读”文化演绎成最精彩的剧目。不能不说校园阅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精神钙质”,其言谈举止深受其影响,但也不能否认家庭阅读的优势,让学生举手投足都脱离不了它的“气息”。唯有家校携手,方可拓展学生阅读途径,开放学生阅读眼界,他们的阅读生命由此厚重起来,阅读形式灵动起来,阅读品质得以醇厚,语文素养可以提升。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认识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毛泽东、《军神》之刘伯承,对开国领袖的了解不过于伟人深切的爱子之情和开阔的领袖胸襟;对刘伯承的认识也不过是为其“钢铁般的意志”所感动。由此,后续的拓展应该延伸到家庭,家长应该接过课堂上的“接力棒”,通过搜集历史资料、观看影视剧、讲解历史故事等方式,让阅读脉络进一步明晰、深入、拓展。学生由此了解到的就不仅仅是几个伟人的经典史料,而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走向,他们的阅读途径由此拓宽,校园文化气质得以内化。
实际上,“虽然学生在校园的阅读、课堂的交流的确至关重要,但是家庭这块阅读‘沃土’也不可忽视,不能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区域”。[2]阅读,不能固定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或者某一形式,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同时又是灵活的。家庭,不仅仅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各种阅读资源吸纳融合的场所。不管是家庭成员对某则报道或某个社会现象的不同观点,或者是对某部经典影视的共同关注,都是对课堂阅读的延伸,对校园阅读文化的补充。家校之间形式上的和谐和交流中的融合,则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校园文化生态的推进之路。
三、开发教材,打造书香校园
精心解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编排者站在一个综合性的立意“制高点”上运筹帷幄,语文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教材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也是诸多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美好初衷。只是基于各种客观因素,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阅读需求,无法满足部分学校的特色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发校本阅读教材。同时,校本阅读教材的开发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课堂教材的补充,是对课内阅读的拓展,它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有助于发展学校特色,为打造书香校园添枝加叶。
学校语文教研组根据每个年段的学生特点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低年级以童谣和儿歌为主,搜集或者创编,然后汇编成册,指导学生每日诵读;中年级则以童话、故事为主,鼓励学生、教师或家长进行创编,通过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编辑印刷,只在本年级内部循环阅读;对于高年级,可以是古诗词的赏析,也可以是美文的欣赏,还可以是读书笔记的分享,教师精心编选然后汇编成册,然后人手一本,每日诵读赏析。这样,每个年段的学生都拥有课堂教材之外的校本阅读教材,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内容也有所不同。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其阅读素养的内化和提升。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学生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淬炼和提升,同时也是打造‘书香校园’的重要载体。”[3]在此过程中,吸引课外优质阅读资源补充于课内阅读,丰富了阅读形式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此营造生机盎然的阅读环境。实践证明,校本教材的形式越新颖,学生的阅读体验越有沉甸甸的收获;教材的内容愈丰富,学生的阅读思想愈加深刻有力。校本教材,使得学生的阅读生命得以滋养,阅读精神得以内化,阅读品质得以醇厚,学生阅读精神与文化生态和谐共生。
四、阅读经典,提升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生态包括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方面三个层面,且以精神生态作为文化生态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其具体表现为对经典的阅读、感悟和吸纳。所谓“经典”,顾名思义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是历经数年依然历久弥新的文学阅读典范。虽然阅读资源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每一种都可以让我们记忆犹新、反复品味,只有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文化思想让我们久久回味、思索、成长,可谓是常读常新,百读不厌。阅读是学校的主要“风景线”,而一所学校要想有声有色地发展,必须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必须提高其文化品位,阅读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还以上面校园阅读体系的构建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为例说明。无论是低年级的童谣、故事诵读,还是中高年级的诗词美文赏析,都要以学生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最具代表性和生命力的文本资源作为甄选对象。
其实,这些经典作品无不饱含着先辈们的思想精髓,无不蕴含着沉甸甸的精神动力,是传统文化之精华部分,是师生共同成长之“精神食粮”。课堂不能缺少数学思想的理性严谨,也不能缺少英语文化的活泼、自由,更不能缺少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时阅读,日日诵读,日积月累中,潜移默化里,教师变得儒雅气质,学生自然书香满腹。学校本是“书香之地”,理应充满“书香之气”,语文教师应该以经典为引子,引领学生吮吸文字中蕴含的花香,以阅读为导航,引领学生驶向梦想的彼岸。一所学校,唯有以阅读为平台,以阅读为生命,才能打造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生态美景。
好的校园文化生态是有方向的,是有档次的,是可以彰显文化魅力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人文意识和长效意识。在这样的意识引领下,构建阅读体系、拓展阅读途径、开发校本教材以及阅读经典,必将超越更多阅读思想的高峰,演绎更鲜活的校园文化生态的精彩,必将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百花园深处看到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