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2022-11-20吴维煊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为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课题研究,对教育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学会、教育研究部门都定期发布课题研究指南,组织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各所学校积极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由于对课题研究的高度重视,部分学校倡导“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文化氛围,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而今,教师课题研究种类及数量都非常多,调查显示,一所中等规模学校,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已经结题及正在研究的课题数量竟然达到100多项。课题数量虽然很多,但研究质量却不高、研究成果应用率也较低。很多课题由于选题过于高大上,过于关注选题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地位及影响,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不接地气,致使很多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无事可做,整个研究的过程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存在。
一、课题研究“不接地气”的原因分析
课题研究不接地气,课题组成员没有开展实质性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课题的管理及评价方式。
(一)课题管理及评价:只看数量,不看质量
在很多市(县),教育局对学校的目标管理责任状中都有“一个年度要有多少项课题结题”的数量上的要求。为了完成教育局下达给学校的课题研究任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对教师个人的关于课题数量的管理及评价方式。在关于课题的垂直管理链条中,无论哪一层级的管理及评价,都只看有多少课题立项、在研及结题,至于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质量如何、有无实际意义等课题研究的本源问题并不重视。为了追求数量,很多课题以材料化、表格化的形式存在。而做材料、做表格只是课题研究的辅助性工作,并非真正的课题研究。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管理及评价方式,导致很多课题不接地气,没有实际意义。
(二)课题立项:层层组织,层层软
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例,在国家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施后,下面依次有省级、市(县)级,直到学校级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一层级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只是课题管理单位不同,课题选题范围及相关要求都大同小异。层层组织立项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研究质量上大多出现层层软的状态。以校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例,很多学校并不具备这类课题研究的能力,为了跟风、为了让课题名称显得高端,部分学校不重视针对学校教育实际的草根课题研究,却将研究重心放在宏观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不接地气的研究重心,导致相当数量的课题研究处于悬空状态。
(三)课题组织:申报周期短,催生短平快低质量成果
课题研究需要慢功夫,有些教改课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有初步的研究结论。但是,目前的课题申报周期大多是两年,还有很多是一年。申报周期太短,很多课题还没有进入研究状态就结题了,其结题成果大多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等常规性的教学资料。一本本无实际意义的文字材料,对后续的教育实践及理论研究几乎无指导意义。课题组得到一张有用的结题证书,结题证书大多是时间换来的,并不是通过接地气的研究换来的结果。
(四)对真正有价值的教师个人小课题缺少应有重视
真正对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课题是教师为解决自己教育实践及理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自发进行研究的小课题及草根课题。这类课题由于基于教育问题、基于教师需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都是自发的,不仅研究的过程扎扎实实,而且研究成果也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虽然这类来自草根的课题接地气,能够解决真正的问题,有着被公众认可的质量、价值及意义,但由于这类课题不在教育管理部门的考核范围内,不在教师评优评先及晋升职称的范围内,不受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五)不注重课题研究成果的使用及推广
研究过程无事可做与很多课题研究止步于结题证书有很大关系。由于研究成果不需要使用,更无需推广,导致研究者无需在真研究上下功夫,即使拼凑他人成果及结题报告也无人知晓,更无人追究。从课题立项到结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整个研究过程中,虽然也有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但这三个环节就是一个形式,在形式之前,准备一份厚厚的文本材料即可。除此之外,其他时间基本没什么事可做。由于不重视课题研究成果的使用及推广,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除了一头一尾及中间时间点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无事可做。
二、课题研究“不接地气”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如果课题研究不接地气,研究过程不扎实,说明很多教师处于“只做事,不愿思考”的工作状态。不思考、不研究,对教育的发展、对学校的内涵建设、对教师的个体成长及学生的成长,其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影响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发展
课题研究不接地气,研究过程不扎实,对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体现在缺乏宏观的教育发展观及全局观,致使各学段、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相互孤立、各扫门前雪。以初中阶段教育为例,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价值与使命的研究,有些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以升入重点高中人数为抓手,从初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解题速度训练,顾及不到对学生进行人生关键能力及中学适应能力的培养,把初中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考试分数上。至于学生到了高中如何发展得更好,缺乏应有的思考。各教育学段及教育类型之间各扫门前雪,容易形成教育的断层,对人才培养非常不利。
(二)影响学校的内涵建设
课题研究不接地气,研究过程不扎实,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负面影响体现在无法将学校的历史、当下及未来连贯起来思考学校的长远发展,甚至容易造成学校文化的断层。不扎实的课题研究只注重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显性问题、当下问题的解决,发现不了也顾及不到学校教育中的隐性问题及长远问题。教改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设、各种教研活动的开展随意性较强,大家只关注眼前“做了什么”,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学校的内涵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奠基及导向作用”等深层次问题思考不深。由于缺少思考及研究的习惯,容易让全校处于忙碌却低效的局面。
(三)影响教师个体的高层次发展
课题研究不接地气,研究过程不扎实,对教师个体发展的负面影响体现在缺少长远职业生涯规划,极易在工作一二十年后,本应成为学科领军人物时却出现了职业倦怠。研究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不研究的人难有真正的学习。为什么部分被评审出来的名师及高级教师,其后续发展乏力?因为他们不愿意思考、不愿意研究,只把自己定位在“教书匠”的层级上。在需要评职称或申报奖项时,用不扎实的研究成果为自己增加砝码,虽然能获得一些荣誉光环,却没有真正的学术能力。当一名教师长期不扎实研究、不扎实学习时,自己的知识体系处于只取不存的透支状态,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1]
(四)影响学生的视野与格局
当课题研究不接地气,研究过程不扎实时,诸多的负面影响最终都落在学生身上,即受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由于教师只上课不研究,其教育视野及格局必然狭窄,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除了进行常规的管理,无法给予学生思想及精神上的高品质引领,学生在老师身上感悟不到与时俱进的思想,领悟不到高站位的理念。当教师忽视学习与研究,无法给学生提供博览群书后的学术上的引领,不仅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学习品质的提升产生巨大的制约,也影响到学生的视野与格局,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以“接地气”为抓手让课题研究扎实进行
课题研究起点不接地气,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就不可能落地,就不可能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及个人成长的必需。要想扭转这种状态,应以让课题研究接地气为抓手,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与兴趣,助力教师个体成长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勿将课题研究当成一种管理方式
课题研究不接地气与将课题研究当成一种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为了突出管理绩效,为了方便管理,就会经常性找教师要成果,而呈现成果最直观的方式是“做材料”。在这样的管理导向下,从事课题研究的教师顾不得真研究,只能让研究在表格化、材料化中走向漂浮状态。教师课题研究需要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但管理的目的是让研究更好地开展,而不是做一本本没有价值的材料。在对课题研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研究条件的保障、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资源的调配、研究质量的监督上。只有将管理聚焦在业务层面,才能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的指导与帮助。
(二)注重课题研究数量与质量的匹配
教师课题种类与数量非常多,以每个课题组5~10个成员计算,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么多的课题,这么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高质量的研究却不多,高质量的成果更少,数量与质量严重不匹配。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让不具备课题研究能力的教师申报或参与研究,必然导致研究无法实质性开展,拼凑一堆结题材料后拿到了结题证书,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研究了什么、研究成果是什么。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很多教师还不具备从事课题研究能力的情境下,压缩课题的种类与数量,鼓励真正有能力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组建研究团队,才能让每一项课题有用、有效、有质量。
(三)祛除不接地气的课题管理指标
有什么样的管理导向,就有什么样的课题研究生态,教师课题研究不接地气与管理指标不接地气有很大的关系。以课题立项为例,面向一线教师的很多课题在立项环节都有对“该研究在国内、国际上的研究现状”的陈述,这项指标极易在源头上让课题研究走向虚假。教师不是专业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教师的课题研究大多是实践层面的问题探索,需要解决的是教学一线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问题上升不到“国内、国际研究现状”这一高度。因此,祛除不接地气的管理指标及管理方法,以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促进教师开展真研究,能极大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
(四)引导教师以接地气为原则确定课题选题
调查显示,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选题中,有很多与教育实践不匹配、不接地气的研究项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题虽然聚焦现实问题但却过于高端,例如“×××的顶层设计研究”,这样的选题适合教育主管部门,但却不适合教师;二是选题太大,无法进行研究,例如“×××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这样的选题过于宽泛,没有具体的切入点,很难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三是选题过于空洞,找不到研究的抓手,无法开展真正的研究,例如“基于×××背景下的素质提升研究”。无论哪个单位或机构开展的课题研究,其发布的研究选题只是一个宏观的选题,学校的教科研管理部门应先对选题进行认真研究,结合选题认认真真研究本校或区域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转化成课题选题,引导教师开展与教育实践相匹配的课题研究,才能让课题真正落地。
(五)鼓励教师开展接地气的小课题研究
教师自发开展的基于自我需求的实践及理论层面的个人小课题研究,由于是教师们自己发现的问题,由于有真实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不仅研究的积极性高,而且研究过程踏实、研究质量优良,研究成果实用。应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基于教育实践层面的小课题研究,并在教科研管理上建立相关机制,对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给予认可、使用及推广。在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要用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对研究进行不必要的干扰,更不要用量化考核的方式给小课题研究制定不必要的指标,让教师在自由的研究环境中进行扎实的研究,研究出对教育实践有用的成果。
(六)严把课题成果鉴定关
课题研究过程不扎实与课题成果鉴定过于随意及不专业有很大关系。很多学校在课题结题时会举行结题鉴定会,在校外聘请一些知名人士组成“鉴定专家组”。在确定专家组组员时,却很少考虑研究方向及专业的匹配。由于外聘专家都是校领导的熟人,无论课题研究有无实质性成果,无论成果有无质量,每个专家都客客气气地对“成果”进行肯定,使每项被立项的课题都得以顺利结题。要让课题研究扎实进行,必须严把成果鉴定关,不搞人情评审,聘请敢说真话、学术精神严谨、研究方向匹配的人士参加结题鉴定。对于达不到结题水准的项目应延期结题,并给出指导性建议。对于不能正常开展、延期后仍无实质性进展的项目,可终止研究。
(七)注重课题研究成果的使用与推广
课题研究过程不扎实与成果不被使用与推广有很大关系,无论什么样的成果都以文本的形式保存在学校的档案柜里,不被人知晓,更不会被人使用与推广。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成长及教育的发展,要有使用及推广价值。对于实用性较强的成果,首先应加强在学校内部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注重对成果中教育主张的提炼。对于使用效果较好的课题成果应加强在区域教育中的推广,对于使用及推广效果较好的成果,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及精神奖励。[2]
课题研究不接地气,研究过程不扎实,不仅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还浪费了教育资源,破坏了研究生态,助长了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要让课题研究扎实进行,必须要让课题落地,以“接地气”为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开展切合教师能力,切合学校教育实际的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