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与学校团队教育的融合

2022-11-20吕卫凤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4期
关键词:社区融合活动

吕卫凤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中心小学)

在我国古代,“乡校”“乡约”“社学”等就带有社区教化、社区自治、社区建设等社区教育的色彩。社区是与学生生活关系最紧密的地方,社区的各种环境因素和教育条件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社区教育要想实现其对中小学团队教育的辅助作用,就必须深入挖掘社区团队教育资源,积极拓展社区教育的团队教育内容,不断自我完善、创新。

一、社区教育与学校团队教育的概念

社区教育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它指的是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社区的发展,由基层社区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对社区人员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

学校团队教育包含共青团教育、少先队教育和融合教育。社区教育在中小学生共青团、少先队教育(下简称“团队教育”)中大有可为:文明礼仪常识教育、家庭亲子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区精神文明教育等,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可以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发扬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此改善整个社区的青少年文明素质。

二、学校团队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存在的问题

学校团队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存在着一些问题。社区教育很难做到全面化的少年儿童教育。所以,通过教育一部分少年儿童,借助这些儿童带动整个社区儿童素质提升是其必由之路。然而,在社区教育中,还欠缺对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有力引领,其融合机制、融合方式、评价机制等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对融合的认识不足

学校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而社区教育是近些年才有的产物。与学校团队教育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相比,社区教育还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因此,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学校、机关等对社区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轻视。从本质上讲,学校认为与社区的融合是无用的和无意义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区,对二者的融合教育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都不如学校教育或社区教育那样深刻。二者的“合作水平低”还体现在育人价值的认识不足:二者都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长”,弱化了对青少年品德成长、习惯养成、爱家爱乡情感的培养。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可能会有需要社区教育资源的时机,社区教育也有需要渗透到中小学生内部的契机,但二者在融合开发、建设方面还需仔细谋划。

(二)融合的机制建设滞后

在广泛的社会调研后发现,社区对与学校的融合也有相应的要求,如“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积极联合学校参与组织活动”等。然而,学校团队教育中并没有什么文件与制度,要求学校加强与社区的融合教育;这就导致缺乏相关的政策保证和监督两者的融合。而在国外,“北欧各国、美国、日本,都强调在实践中提供立法保证,加大财政投入支撑,持续均等资源配置等”。所以,教育工作者往往对社区教育开展的活动“不感冒”,导致活动资源浪费,甚至只是走过场、敷衍塞责。二者也没有互相监督和约束的规定,学校和社区融合的方法和原则尚未形成系统。所以,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尚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指导和监督。此外,官方统筹的长效合作机制欠缺,地域性社区资源尚不能按照主题、节日等融合到学校德育主题、团队活动中。如在五四青年节中,带领学生重温入团誓词已经是学校的常规活动,还欠缺社区融合下的优秀党员、团员的事迹报告,打卡周边的团性体验中心等深入人心的融合机制。

(三)融合方式单一

根据学校团队教育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融合主要载体是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为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社区里的风景名胜区、革命古迹、党团教育基地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以多种形式进入学校教育视野。然而社区缺乏专门的教育者,二者开展活动时,一般是学校老师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写观后感,而对于背后的故事与精神知之甚少。例如,污水处理厂是社区教育资源之一,但是老师带领学生“污水处理厂一日游”,学生浮光掠影,不能与当代青少年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充分融合,对污水处理的意义无从了解。此为参观类,即使操作类课程也存在融合度不够的问题。如笔者本地的剪纸是一门优秀的社区资源课程,虽然教师在学校教授剪纸课程,但也只是局限于“剪纸技艺”的传承,对剪纸文化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美好愿望的追求欠缺深入探讨。社区没有深入探索整合的方式和形式,社区中的老党员、先进人物等人文资源等亟待开发。

(四)对融合的结果缺乏反馈

没有总结和反思,任何教育都将原地踏步,不会取得进展。学校团队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的总结与反馈是推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动力。在我国,针对学校与社区融合的评价尚待完善。有人建设性地指出:“建立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目标的价值判断机制……健全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绩效的评估机制。”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存在两种评价反馈方式:一类是学生成果评价,即学生参与活动的照片、观后感;另一类是档案评价,包括师生对教育基地的等级反馈,基地的接待记录等。这样的反馈缺乏交流与提升,大部分反馈被封存,以档案的形式束之高阁,不会参与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并不会为促进二者的融合而提供借鉴。而通过文献发现,在国外,已有第三方评价的介入,用数字化、长期性地跟进举措使得该评价有深度,更彻底。

三、社区教育对学校团队教育的融合路径

如果社区教育的内容只局限于一些亲子关系、职业技能、就业择业和安全方面的知识培训,不会引起中小学生及其从事“团队”教育教师的兴趣。因此,要扩大“团队”教育在社区中的地位,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培养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结合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如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介绍社区的先进人物、社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举办劳模、党员先进事迹汇报会等,使中小学生接受良好的社区道德教育。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学习后,也能将学习所得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间接地影响其他的学生。所以,社区教育要想实现其对中小学团队教育的辅助作用,就必须深入挖掘社区团队教育资源,积极拓展社区教育的团队教育内容,不断自我完善、创新。

(一)社区教育与中小学团队教育融合的形式

社区教育由于与中小学的联系表面上不是很密切,所以,如果社区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不能够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那么,社区教育即使包含着再丰富的团队教育内容也难以发挥其对中小学生的团队教育作用。中小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团队教育,而是不感兴趣那些枯燥的团队教育大道理。为此,社区教育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多种形式参与中小学团队教育,才能够实现其对中小学团队教育的有效影响。

具体来说,要在社区中建立专门的“青少年课堂”,根据中小学团队教育的年度计划需求,结合社区的物质、精神资源情况,开设目标明确系统完备的社区教育课程,遴选具有资质水平的社区教育教师,以课程融合、活动融合、人员融合、资源融合等多种形式,与学校携手举办团队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可以到学校中去开展(比如,游园活动、辩论赛、中小衔接、劳模报告会、传统技艺曲艺学习等),也可以在社区中开展(比如,涉及生理发育、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内容的教育活动)。以在学校开展的中小衔接活动为例,社区可充分打通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学生的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好书交换、故事分享、成长交流、科技探索等,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向身边优秀的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学习和靠拢。通过教育活动指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社区教育要拓展团队教育内容,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丰富中小学团队教育组织形式,促进中小学团队教育的开展。

(二)社区教育与中小学团队教育融合的路径

中小学团队教育与社区教育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中小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内容不同和形式各异有关,而且与中小学团队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整合不足有关。基于此,在社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中小学团队教育,除建设“青少年课堂”外,还应加强中小学社区教育与团队教育的融合力度。中小学的团队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中小学的团队教育才能更完善,更充分,更彻底。由于社区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学生对社会最直观、最生动、最熟悉的感知形象,二者的融合更容易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中小学团队教育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1.构建起以学校为主体、社区参与的教育系统

对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教育首先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要唱“重头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机会的增多,社区教育的“参与”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小学团队教育应充分借助社区教育的作用,以增强团队教育的有效性。中小学团队教育应大力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结合社区特征,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社区广泛参与的团队教育体系构架,形成校内外教育的合力,增强团队教育的有效性。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工作者应与中小学团队教育教师建立密切的联系。开发开放社区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场馆、基地、设施、展厅,组织推介社区中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因素、历史故事等,吸引中小学及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针对社区或社会中可能对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积极影响的事件,或网络上先进的人物和事迹,加以整合,形成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反过来,在社区教育系统中,也可以构建反馈系统,将社区教育部分内容纳入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维度,纳入学生评奖评优的加分维度,纳入团队学生选拔推荐的评价维度。

2.构建起以学校为常态、社区为纽带的教育模式

不可否认,学校对于优秀的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影响是常态的,学校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完整性。如果说学校教育是节点化的块状教育的话,那么社区教育就是条状的纽带。这种交往不仅包括社区与学校的交往,还包括社区内部的融合。社区教育的工作者和学校教师应结合中小学团队教育的相关内容,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了解社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让优秀的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同时,要把课堂上的知识与课堂外的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学校、社会、家庭,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地发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团队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以社区志愿服务为例,学校要将红领巾志愿队、“团团”志愿队与社区工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社区科教文卫体事业,比如,在社区举办的消夏晚会中,学校团队志愿者可以参与节目宣传、秩序维护、节目编排与演出、纪念品发放、卫生扫除等事务,在多重角色参与中,促进青少年充分融入社区。

(三)社区教育与中小学团队教育融合的创新

在新时代新思想面前,社区团队教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也需要大力创新。“社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转变社区教育的主体、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范围、创新社区教育的形式。”这有利于提高学校团队教育质量,有利于提升团员、少先队员的素质,有利于提高社区精神文明程度。为此,强化社区教育活动内容及形式的创新,重点要做到“两个结合”:

1.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来选择社区教育活动

首先,结合社区既有设施。比如,社区里配备有阅览室、综合活动室、娱乐广场等场所,可以组织学校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歌咏比赛、红歌传唱等健康向上的活动,培养团员、队员广泛的爱好。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下,团队成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社区活动,“打卡”社区教育资源。其次,结合社区人力资源。比如,聘请社区内老党员、先进知识分子为学校辅导员,定期为团员、队员上团课、队课,在社区和团队之间开展“老少帮扶”“军生结对”活动,达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教育效果,实现社区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比如,在学校的卫生健康活动中,可以邀请社区医生到学校,为同学们现场模拟心肺复苏和紧急救护操作,为学生讲解新冠肺炎防范注意事项,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取戴、处理口罩,以增强团队志愿者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基本能力。最后,结合社区文化资源。如结合国史、党史课程,挖掘红色革命传统,坚定团员、队员理想政治信念,打造“红色信念课程”,提升团员队员爱国爱党的意识;融合实践教育,重点结合劳动实践、研学旅行,打造“红色实践课程”,提升团员队员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意识。利用社区文化带动团队活动,为团队的健康成长打造一片健康的乐土。

2.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来选择社区教育活动

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要求和任务,团队社区教育也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要求开展相应活动。七一来临,团队社区教育活动主题可以与建党联系在一起,组织团、队员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举办党史演讲比赛;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可以与部队进行联谊会,让团、队员深入军营,了解祖国国防建设,培养团、队员的爱国情怀。团队教育活动结合各时期开展活动,能够让团、队员了解时事,丰富团、队员的知识面,拓宽团、队员的知识结构层次,让团、队员在实践和现实的激励下快乐成长,锻炼学生的胆识、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广泛发展。

猜你喜欢

社区融合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融合》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破次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