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手机管理:需要内外联动

2022-11-20顾叶斌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第三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4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管理

顾叶斌 (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第三中学)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1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1]

此次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为学生使用手机“立规”,为学校加强手机管理“立据”,有利于破解中小学在校期间的手机管理难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基层的教育管理者,一线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纷纷为此点赞。

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光管住校园内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打破时空的界限,从校园内走向校园外,从上学时延伸到放学后。

一、协同育人,打好组合拳

长期以来,不当使用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危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第一,使用手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导致学生视力下降、颈椎损伤、身体肥胖。另外,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网冲浪”时,网上的黄色短信、淫秽小说、色情视频、暴力游戏,易腐蚀青少年的心灵。

第二,使用手机干扰学生正常学习。学生热衷于手机聊天、刷抖音、看小说、玩游戏,会导致无心向学。学生晚上熬夜玩手机,会导致第二天上课状态低迷。另外,学生用手机搜题,找答案抄作业,长此以往会导致思维钝化。

第三,使用手机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小学生过度看重虚拟空间的人际交流,会导致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流能力降低甚至出现人际交流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不愿意走出手机的世界,到现实社会中与人沟通交流。

第四,使用手机助长校园不正之风。手机会助长学生的攀比心理,会成为早恋的帮凶、作弊的工具。此外,一些学生闲来无聊,用手机招惹是非,容易引发校园内的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争执,甚至引发恶性的打斗事件。

要消除以上危害,光靠刹住学生校园内违规携带与违规使用手机之风,是不够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绝大部分学生的手机,不是一买来就带到学校里的,而是买回后先在家里玩,玩上瘾后,学生才忍不住偷偷将手机带到学校里来的。手机对学生造成的危害,源于校外,然后才慢慢延伸蔓延到校园内的。而且学生在校外接触手机,机会远比校内多,自由度远比校内大,时间远比校内长,所以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光管学校一头,显然是不够的。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上,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把“校内校外”“放学前放学后”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时空”闭环,打好组合拳,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二、先疏后堵,疏堵结合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一个现代人不应该自绝于现代科技成果。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好比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以“堵”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学生玩手机的问题,反而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我们要在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懂得网络礼仪。

(一)“疏”在前,做通思想工作

以我校的初中学生为例,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正当时。在家庭中,他们不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开始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对父母的说教不耐烦起来,甚至和家长顶嘴;在学校中,经常会和同学发生矛盾,有时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变化是青少年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产生后引起的。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要杜绝说教与指责,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疏导,自我反思。基于我校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在加强手机管理上,我们需要这样来疏导:

在家,可以围绕“我为什么要买一部手机?”“手机买来后,我会怎么用?”“我和我的手机有个怎样的约定?”等话题,进行亲子沟通。沟通过程中,围绕这几个问题,孩子要发言,父母也要交流。如果家长总是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看视频、打游戏,甚至在孩子学习时仍不愿意放下手机,就难以让孩子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增加学生手机管理的难度。父母要通过身教,给孩子做好榜样。沟通结束后,孩子确实需要一部手机的,要让孩子写购买手机申请书,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在校,班主任可以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大家讨论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年级组可以举办辩论赛,让学生辨析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青少年手机诈骗”等主题,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创作小品,在文艺汇演时搬上舞台,让同龄的小伙伴们观摩、感悟。教师、家长必须与学生充分协商,共同制定手机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在社会,社区或公益组织可以带领孩子们开展志愿服务,让孩子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教会老年人使用手机,上淘宝购物、与子女微信视频聊天、用支付宝扫码付款、出示健康码、网上挂号、滴滴打车,解决老年人手机不会用、用不好等“用机难”的问题;组织孩子们利用手机参与点亮留守儿童的微心愿,帮助残疾人的爱心捐款等网络公益活动。另外,孩子出门在外,没有手机,如何联系家长?政府应加大投入,在学校、商场、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培训机构等场所的门口设立公共电话;同时统筹协调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免费使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公益性文化娱乐场所。

以上疏导工作,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清手机使用的利与弊,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在疏导的过程中,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很重要,它可以缓解孩子抗拒的心理,大幅提高疏导的有效性。家长层面,因手机并非孩子生活的必需品,给孩子两个选择:要么不买,要么写申请同意后再购买;学校层面,因手机并非学生学习的必需品,给学生两个选择:要么不带,要么写申请同意后再带;社会层面,因每个孩子兴趣爱好有差异,要给放下手机的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锻炼、休闲、娱乐的“出口”。

(二)“堵”在后,加强多方管控

1.“堵”学生

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手机使用与管理规则一经制定,孩子们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养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形成依照规则行事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要从小做起,持之以恒,在发现孩子们有手机成瘾的苗头时,学校和家长要加强管理,及时矫正。以绍兴市第一中学为例,对查实在校内违规携带或使用手机的学生,作出了以下处理规定:

①首次违规:取消本学期评优评先资格,通报家长,手机由德育处代为保管,本学期结束后由家长领回;住校生停宿一周;通校生晚自修暂停两周;视其错误性质和影响及认错态度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②再次违规:取消本学期评优评先资格,通报家长,手机由德育处代为保管,毕业后由家长领回;住校生取消住校资格;通校生取消晚自修资格;视其错误性质和影响及认错态度给予纪律处分。相关事实记录在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中。[3]

2.“堵”老师

疫情下,停课不停学,开展了线上教学。之后,不少老师热衷于在手机上布置作业、在家长群里发布通知、让学生在手机上完成作业。我们不能一边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一边又让手机成为教学和完成作业的工具。对此,教育部已有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此外,手机运营商要协助安装青少年防火墙,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侵害和数字干扰,监督学生使用终端情况,及时干预。工信、网信办等有关部门要自上而下建立净化学生成长及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总之,校园“禁机令”并不能彻底解决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全部问题。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当代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家长请吃药Ⅱ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犯错误找家长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