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建构高效率管理机制
2022-11-20徐广飞江苏省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
徐广飞 (江苏省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学校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1]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作为一个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高目标引领、高品质施教、高效率管理,将文化立校作为学校宗旨,构筑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追本溯源,探寻文化立校的特征
(一)主体自觉,达成合理共识
文化立校的特点之一是促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逐步引导他们达成合理共识。尤其是在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出现某些矛盾的时候,要通过引领化解彼此的矛盾,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学校管理的一分子,也要为学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以班级文化自主管理为例子,学校引导大家自主创造清洁卫生的学习环境,并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设立班级的口号,围绕这个口号进行自主管理。在此过程中,大家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他们的主体自觉性被激发了,对于优化班级达成了共识。如有的班级设立“雅”为班级的口号,在规划班级环境建设的时候,他们也从这个方向入手努力,擅长书画的学生创作了和学习有关的书法、绘画作品粘贴在墙面上,还有学生原创古体诗词,写在黑板报上,这样就让全班的学生都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要追求高尚、典雅的文化,不媚俗、不追星,对自己的品德行为也要有较高的要求;还有的班级以“律”作为核心,他们争做守纪律的好学生,在自主讨论后设定了各种班级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由于这些规定都是他们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设定的,所以学生并不认为这些都是“紧箍咒”,反而认为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这样就让全体学生达成了共识,共同构筑良好的班级生活环境。
学校要消除各种硬性的条条框框,采用内化的管理方式,强化对组织成员的思想管理,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要维护学校的文化管理,将其变成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这样才能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
(二)潜在内化,调动行为动力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潜在的、内化的管理,需要学校全体成员自我管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学生出现思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避免直接批评,而要调动大家的内化情感,自觉改变自己的行为。
不同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品性问题,如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有的学生追求媚俗的文化,还有的学生群体意识不够浓厚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并没有要求班主任老师直接批评教育,而是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地调动他们的行为。学校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立了各种兴趣小组,教师结合学生在品行上存在的问题,推荐他们参加相关的项目。如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学生,鼓励其参与各种探究性学习小组中;喜欢追求媚俗文化的学生,则可以尝试了解歌剧、书法等高雅艺术,体会它们的妙处;集体意识不够浓厚的学生,则可以参加拓展训练等集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生调动了内在情感,他们积极内化,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调整了行为。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要求任课老师或者兴趣班的辅导老师都融入学生中间,不孤立每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起到潜在影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四特”学生,若能让他们加入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则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塑造其人格。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这体现了文化管理以人为本的特点。学校管理者要避免空喊口号,而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在情感上珍视,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进而调整行为。
二、躬身实践,探寻文化立校的层次
(一)身份认同,点燃热爱情怀
学校文化管理有不同的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身份认同,学生和学校的其他成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并认同自己的身份,点燃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如果学校教师形成了身份认同,就会更加爱岗敬业,全心全意地帮助学生,而身份认同提升了认同感,也会激发对学校的爱。
为了让学生形成身份认同,学校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注重增强学校的活力,营造阶段性学习氛围。如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班级活动,强化班级凝聚力,将非智力因素发展起来。尤其是对于那些学困生,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引导其参与自主探究中,鼓励他们也加入班级自主管理的行列中。这样就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打造良好的班风,形成合力。在学校层面,学校设立了校领导和普通学生的沟通平台,学生可以围绕学校管理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给校领导留言,或者提出自己的改善意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学校形成了认同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要改善学校学习风气,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还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自主管理中,如自主管理学校的广播台、文化阵地等,让大家对学校艺术节出谋划策,提交自主设计的方案。这样也能让学生增添参与感,提升身份认同,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
学校管理者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让他们产生认同感、荣耀感,此外还可以给他们一定的机会,让他们也参与学校的管理中,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大家的归属感。
(二)共同愿景,淡化得失比较
共同愿景是文化立校的第二层次,学者吴柏林认为,共同愿景指的是景象、价值观、使命、目标等几个方面。学者刘丽云、任建华认为:“学校的共同愿景是所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发自内心希望实现的愿望或景象 。”[2]学校师生要将自己的工作、学习任务彼此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使命感,师生之间要相互关怀,彼此都有较高的评价,对于个人利益、得失比较淡化。
各个年级都要设立高目标定位,有突破性发展思想,这是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办学的共同愿景,为了让全校师生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学校组织各年级教师在一起备课,通过共同商讨的方式,调整教学方案。在此过程中,不管是年级部、备课组还是教师本人,都积极分享了教学经验,大胆地提出教学构想,认识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并不仅仅是个别老师的功劳,更是全校的荣耀。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也组织大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利用校园网站、微信群、广播站等传播媒介,宣传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的事迹。学校不仅给予这些表现优异的学生鼓励,而且还介绍了全班乃至全年级师生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荣誉其实也象征着集体的荣誉。此外,有的学生在评选或者竞赛中落选,班主任也注重对这些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个人的得失并不重要,只要全班的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就值得骄傲,这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这样就逐步让全校师生形成了共同愿景,促使他们淡化得失,积极成长为社会的一员。
学校要引导全校师生逐步形成共同愿景,让他们认识到无论哪个师生得到利益、荣誉,都是学校每个师生值得高兴的事情,大家都要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这样大家就避免了斤斤计较,形成共同愿景。
三、匠心独运,探寻文化立校的策略
(一)建设课程文化,形成良好校风
学校要积极探索文化立校的具体策略,在设计校本课程的时候,要体现出课程文化,将立德树人的主题融入进来,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校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此外,还要积极培养大家的探索精神,组织其开展研究性学习,师生全员都要参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中。
高品质施教是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的办学宗旨,学校认为,在教学工作中要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任务要具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预设,并积极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此外,学校还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立了校本课程,如针对响水县的人文地理特点,设置一些社会调查、采风等相关的活动,让大家从大自然中获得启迪,并积极开展自主创作等活动。不仅如此,学校还组织大家积极参加了研究性学习,尤其是针对高考,设立了强化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动向和相关的信息,做好资料的收集,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中。在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中,学校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刷题、做高考的试卷,而是引导他们参与各种不同主题的探究活动,学会自主收集信息、整理归纳、处理并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课程设计能促使大家养成勤于研究的精神,形成端正的学风,学生可以系统化地掌握各种知识,提升自主建构的能力。对有兴趣的学生,学校还设计了一系列校外主题探究活动,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高新科技等,这些校本课程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探究钻研能力。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申报研究课题,他们可以将自己想要学习、探究的内容,整理出来,先和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接受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将整理好的提案上传给学校。学校将审核通过的探究主题发布在校园网上,其他班级的学生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报名参加,由设定提案的学生选定参与人选。这样的活动全面提升了大家的行动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在构筑了完善的课程文化后,学校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动力。同时,班集体也会变得更具有文化气息。这些学生在未来融入社会中之后,也能养成踏实肯干、勤于探索的习惯。
(二)完善制度文化,调整行为习惯
完善制度文化,也是文化立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要避免用强制的制度规范学生,而要设立民主化的弹性制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师生产生认同感,并促使他们自觉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
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认为,要坚持狠抓教学质量不动摇,强化教师队伍不松懈,秉承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做有温度教学,办人民满意学校。为了让学校既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又体现出一定的温度,学校减少了刚性管理制度的设定,转而以文化为内核,设立学校管理制度。以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为例子,学校并没有强制学生一定要参与校园环境的打扫工作,但是却将“向美”之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拥有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各个班主任号召学生参与自主卫生管理工作中,思考如何美化班级。大家一起讨论,制定了班级值日生制度,并提出班级学生要保护教室环境,不要破坏他人的劳动成果。此后,再引导大家将这种“向美”之心拓展到整个年级,思考如果走廊等教室外的场所很杂乱,那么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心情。此后,又拓展到全校范围,让大家思考怎样的环境才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美好的探索、学习空间。这样就促使学生从心而生,认识到完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从班级到年级,到全校的卫生清理工作,平常也很少会将垃圾丢在地上,逐步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上传到学校网站中,和其他同学分享,如有学生提出可以将班级“文化角”拓展到学校范围,在学校花坛附近设置校园“文化角”,这个建议就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认可,大家觉得可以由各个班级轮流负责装饰“文化角”。
文化管理也必须要有制度,要以制度为准绳,为基础。学校要保障师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管理中心,有决定重要事情的民主权利。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上,也要有公开的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师生都对学校制度有内在的自觉性,自主建立并拥护学校的各种政策。
(三)改善家庭文化,构筑家校同盟
文化立校的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要仅仅注意到校园本身,而且要认识到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生活的区域,要让学生浸沐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就要做到家校结合,为他们全面搭建文化氛围。学校要设立各种措施,和家长进行沟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文化管理中,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和孩子沟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了构筑有温度的校园管理体系,学校采用多级化、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方式。首先设定了从学校到班级的沟通体系,学校利用网站发布各种校园信息,告诉家长学校的教学宗旨是什么,还指导家长如何给孩子构筑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此外,班主任也积极联系家长,告知其班级中组织了什么活动,孩子存在什么问题;家长有什么亲子沟通中的问题,也可以和老师交流讨论。其次,学校设立了多元化的沟通模式,除了用微信、网站等进行线上沟通以外,还设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可以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讨论如何组织亲子活动,构筑家校合一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开放日中,家长可以来到学校,看看学生参与了什么活动,老师如何教授学生,并结合亲子沟通中常见的问题,开设课堂,引导家长掌握高效的沟通方法。此外,学校还会不定期地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参与,这也让家庭文化氛围有所改善。学校还会评选“文化家庭”,各个参赛家庭展现自己的成果,全校师生一起评选。通过多极化、多元化的管理,学校、家庭的文化氛围都变得十分浓厚,能让学生沐浴其中,提升情操。
学校和家庭只有多元一体,形成整体,才能全面构筑具有文化氛围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其中,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构筑家校同盟后,也能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和孩子沟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要逐步构成良好的校风,促使学生调整行为习惯。若能基于文化立校的思想,构筑高效的管理机制,则能提升管理效果,让学校工作能更顺利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