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究

2022-11-20戴丽文

读与写 2022年6期
关键词:绘画创设情境

戴丽文

(江苏省宿迁市府苑幼儿园 江苏 宿迁 223800)

绘画活动是幼儿认识实物、表达内心感受、获得认知的一种表现方式。幼儿从绘画中可以获得一种成功与自豪,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简单的点、线、图形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的自我表达。情境法是最能促进幼儿自主绘画的一种活动方式。情境法就是根据每个绘画主题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趣味性强、直观可操作的适宜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促进幼儿学习的一种活动方法。因此,教师多将情境法运用到幼儿绘画活动中,并通过有趣好玩的情境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热情和愿望,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获得新的认知。

1.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幼儿主动性

首先教师要对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的活动特征进行一个了解。美术情境教学与传统的说教式、讲解式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情感和情境的营造。兴趣是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基础,幼儿的一切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法则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情境教学法满足了幼儿思维能力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发展,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诱发了幼儿主动参与到绘画创作中的兴趣。

例如,在《眼睛想象旅行》的情境活动中,本次活动教师可以将其与音乐活动进行联合。教师提前将教室分为两个部分,一边准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坐垫,将其摆放成圆形为幼儿布置温馨轻松可供想象的环境。另一边则是将桌椅摆放整齐即可。教师首先带领幼儿在坐垫上坐好,然后播放音乐与幼儿一起闭上眼睛进行想象。教师可以先为想象开个头:“小眼睛长了一双翅膀,它飞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小美人鱼和小海草在做游戏。”幼儿跟着教师的所描述的画面进行创新想象,继续说出小眼睛飞到了.看到了谁和谁在一起游戏。在想象后再带领幼儿教室另一边进行绘画,引导幼儿将自己所想象的内容绘画出来。

2.以游戏为前提,激发幼儿的创意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幼儿美术情境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教师时常会采用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幼儿充分参与到绘画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用瓶盖印画”的活动内容。首先运用音乐“网小鱼”进行导入,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网小鱼的游戏。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鱼吐的泡泡是用什么工具制作而成的:“小鱼宝宝真可爱,一边游泳,一边还会吐泡泡,泡泡是怎么吐出来的呢?你们愿意帮忙吗?”教师再进行操作示范并邀请一名或几名幼儿进行归纳发言或者是到教师的画布上进行操作,教师再进行引导“让我们把整个鱼塘里都吐满泡泡吧!”最后教师再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

接下来孩子们尝试用不同大小的瓶盖蘸取颜料进行拓印,体验不同作画形式的乐趣。活动开始老师出示小鱼手偶创设游戏情境:小鱼宝宝真淘气,嘻嘻哈哈做游戏,你得大、我的小……可是小鱼的泡泡在哪儿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能帮小鱼设计一些什么样的泡泡?幼儿讨论后,教师出示瓶盖和颜料,引导幼儿用瓶盖蘸上水粉颜料印画一一泡泡。孩子们快乐地使用瓶盖自由拓印,整个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参与,体验到玩的乐趣。

3.采用情境语言,明白作画要求

直白的语言可能幼儿无动于衷,但夸张的语言,幼儿会全神贯注。如何在情境中让幼儿快速明白绘画要求,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呢?我认为教师表情状态首先要融入到情境中,再采用情境语言引导幼儿尝试绘画创作。

例如:创意画——可爱的小雪人

如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雪人”——目标是尝试画出雪人的不同表情,注意眼睛、眉毛、嘴巴等细节变化。在作画过程中,教师设置情境语言:“小雪人微笑的时候嘴角往上翘”、“小雪人生气的时候嘴巴扁扁的”、“小雪人惊奇的时候嘴巴圆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等,这样幼儿有意识注意不同表情的时候,眼睛嘴巴各不相同,在愉悦的游戏情境中领会作画要求,达到良好的绘画效果。

4.创设多样情境,鼓励自由绘画

4.1 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鼓励幼儿“敢”画。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的作品粗犷散乱,而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敢下笔,畏畏缩缩。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用婉转的语言来概括事物的主要特点,引导孩子掌握绘画的要点,敢于作画。

如:绘画活动《快乐的小金鱼》,老师介绍讲解小鱼的外形特征时配上儿歌:“圆鼓鼓的眼睛、椭圆圆的身体、大大的尾巴像朵花。”孩子们学会了儿歌后边念儿歌边画画,不知不觉中,一条条小鱼宝宝就画好了。

4.2 创设身临其境的生活化情境,鼓励幼儿“乐”画。《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为幼儿创设生活情境,是指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创设贴近幼儿的生活情境,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由于幼儿自我约束力较弱,创设一个幼儿身临其境的情境,会让幼儿倍感亲切、特别新奇,从而吸引幼儿强烈的参与性与表现欲。

例如:“香甜的月饼”就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绘画活动。本次活动,老师事先准备了果蔬月饼、椰奶月饼、火腿月饼、水果月饼等十几种……这些真实实物地提供,仿佛带孩子走进了真正的烘焙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铺垫,幼儿自然而然地就参与到绘画活动中去了。

还例如,蝴蝶是幼儿常见的、喜爱的一种昆虫,许多幼儿都拥有抓蝴蝶的经历。美丽的蝴蝶能让幼儿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能激发幼儿产生表现美的欲望。此内容十分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也采用了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事物,更加能激发幼儿画蝴蝶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以“美丽的蝴蝶”为主题设计绘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利用“郊外的花丛引来了许多的蝴蝶”卡通动画吸引幼儿的注意。然后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形特征,对称的花纹,比较花纹的颜色。在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节奏去看蝴蝶飞舞时的样子,让幼儿对蝴蝶有一个进一步的感知,在幼儿针对蝴蝶的基本外形建立了认知后,再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在这样的基础下,幼儿可以更好地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4.3 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情境,鼓励幼儿“会”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良好的游戏情境,为孩子提供感兴趣的机会,从而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感性认知的提升。游戏情景模式是指教师将游戏贯穿至绘画过程中,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轻松愉快地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幼儿的画作充满灵性。

例如:绘画——神奇的手影,选择一处宽敞的活动场地,带上画板与画纸,幼儿先伴随舒缓的音乐,三人一群、两人一组,自由结伴,旋转灵巧的小手,在阳光的照射下玩起手影游戏。游戏过程中大家互相欣赏,同时在相互启发作用下获取形式多样的手势动作,在依照手影的不同造型,大胆创作。整个活动十分自由、无拘无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展现了幼儿勇于表现的意愿。

4.4 创造艺术情境,唤起幼儿情感体验、增强感受能力。儿童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对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与自身的发育同步的,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的,虽然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但是发展的顺序,是不会颠倒的,一般都会经历:涂鸦期、象征图示期、意向表现期、写时期。而幼儿期的绘画大多数处于象征期,此阶段的幼儿喜欢不停地活动、说话,喜欢不停地提问,虽然他们的思维处于萌芽状态,但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在绘画方面能够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儿童绘画中的房屋、车、动物、人都使用符号来表现得,他们更多绘画的是心中、脑中所想的世界而非所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通过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艺术情境,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或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幼儿观察,给幼儿形成完整的形象。

在《随风摇摆的向日葵》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幼儿配上背景音乐一起欣赏梵高大师的名作《向日葵》,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然后教师再将幼儿分成小组的形式,引导幼儿运用动作表示随风摇摆的向日葵,大胆想象风中的向日葵会有什么样的形态,并邀请小组到前面来展示并进行解说。在交流了表演动作后,再让幼儿进行绘画,在亲身经历的加持下会使得幼儿所创作的画作更加富有生气。

4.5 引入故事情境,启迪创造和想象。童话故事里丰富的人物形象,有趣的人物对话,色彩鲜艳的画面都是幼儿所喜喜欢的,许多优秀的童话故事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奇美妙的世界。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童话故事为有创设故事情境,结合音乐、动画、图片等多种素材,借助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丰富画面内容,依据动画角色,塑造绘画形象。

例如,在《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是一节针对小班幼儿的绘画课。小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很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进展情况,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直线入手,通过战胜大灰狼的情境,愉悦幼儿的身心,激发幼儿强烈的创作欲望,进一步体验绘画所带来的快乐。在开展绘画活动前,教师首先为幼儿讲述《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篱笆”的含义。通过“大灰狼”第一次袭击激起幼儿插“篱笆”的兴趣:“大灰狼”随着沉闷、缓慢的音乐,走到小兔的家,嘴里不停地说:“我的肚子饿极了,小兔的肉好香啊!”“大灰狼”走着走着碰到了围墙边的篱笆突然摔了一跤,然后狼狈地逃回了家。然后就是插“篱笆”的过程,教师引导幼儿初步学习用彩笔在纸上画直线。老师先让幼儿观察插“篱笆”的过程,老师边插边讲:“我们在家的周围插上篱笆,要从上到下直直地插下来,插得长一些,多一些,不让“大灰狼”钻进来。”然后幼儿练习插“篱笆”,最终完成绘画作品。

4.6 应用情境氛围,分享绘画作品。分享绘画作品是整个绘画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作品创作的过程和最终成果,通过分享讲述不仅能有效提升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美术活动中的分享环节还可以为幼儿创设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既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感受力、欣赏力和表现力,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合作和分享,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可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组织幼儿开展有效的分享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绘画水平是有限的,他们往往只能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组合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年人往往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他们的作品。因此,教师在结束儿童绘画活动时应采取“退后”的方式,并将作品的分享由幼儿自己来完成,既保护了幼儿的自信,又把幼儿引入自由想象的空间。

例如:绘画活动《好吃的糖葫芦》,伴随《冰糖葫芦》欢快的音乐,老师给每个幼儿分发大竹棍底版图,请幼儿在大竹棍上自由添画上自己喜欢吃的各种水果和山楂。活动结束环节,请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添画了哪些水果和山楂。通过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分享,让孩子们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可是既运用好情境法,让幼儿能积极地投身到绘画活动中去,又不觉得枯燥和乏味,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新颖性。情境的创设必须新颖、多变,调动孩子的新奇感。现代电子白板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利用它们会让情境教学具有逼真的形象性、生动的情节性、优美的艺术性等特点。例如:一段视频能将幼儿带入神秘莫测的太空;一幅郁郁葱葱的森林背景能成为幼儿手工制作小动物们的游戏场地;偶尔进行的活动“变废为宝”活动能使幼儿群情激奋;一个小小的游戏能唤起幼儿无限的想象。但是,能触发孩子的新奇感的情境除了一定要用视频、投影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关键在于教师对绘画活动内容的把握和了解孩子发展的实际水平。

其次,创设情境的内容要有实用性。情境法的目的是使美术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深刻的意义,即创设的情境要与活动目标相一致。例如:制作创意卡片,本来并无附加的意义,但如果教师说这是毕业纪念卡,大班马上就要毕业了,小朋友们就要升入一年级了,送给好朋友留作纪念。立刻,这个活动就会变得很有温度,孩子们也会沉浸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设计的内容应该与美术活动的内容相一致,设计要合理,避免牵强附会的情况发生。

最后,创设的方法应具有启发性。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明确情境存在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表现绘画活动目标,为幼儿提供一个更自由、更快乐的涂画天地。因此,教师不能为了表面的热闹而设置情境,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掘某一情境中蕴含的价值,不断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达到预期效果。

结束语

情境法对不同的绘画内容采用不同的情境,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通过观察、感受、参与、想象,形成具有独特意义的原创性作品,使幼儿的艺术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促进幼儿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绘画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