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11-19何彰芸
何彰芸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引言
师德指的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职生涯中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与相关道德观念,而其也是师范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师范生作为教师职业的储备人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而言关系重大,即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与成败。文章就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充分明确了其养成教育的重要举措,以及详细分析了师德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具体步骤。培养一批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1.德教育的重要性
1.1 其是立德树人任务得以落实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基础、师德是灵魂,想要对一个教师的教学素质进行有效评定师德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依据。师范生作为教师职业的储备人才,强化其教师德育工作,引导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以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促使其坚定教学信念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未来,我们才能教给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能够为国家的复兴负责。师范生和其他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教育有更专业的认识,教师职业的特点是教师要“德行天下”,即我们师范学生要比其他学生更具有道德感,只有这样,师范学生才能表现出我们的示范和领导能力。
1.2 其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就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落实做出了重要指示,教师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师,更应该是“塑造学生品德、行为、品位”。不仅要担负起教学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人民的使命,其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技能,将高尚的道德内涵和心灵相结合。还要求作为“准教师”的我们,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文化,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师范生处于师范院校教育阶段,处于师德培养的重要时期。而师德教育可以在强化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使师范生得以更好地发展,从而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质人才。
1.3 其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时代基本诉求。为了国家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师资力量。当今之中国,人才渴求空前强烈,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师范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并且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终将由社会主义追随者实现。青年是国家和社会希望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目标的践行者。而在这其中,青年成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只有高素质的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品格去感染学生,才能够造就一大批知识与德行兼而有之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去实现“第二个百年”的目标。
2.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培训是新时期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师范生在决定成为教师时,就必然意味着其已经做好了接受师德约束的准备。而针对其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进行。一方面,积极引导其明确教师职业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行为上的准则与道德上的规范。另一方面,刻意坚持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行为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队伍发展。现如今,师德师风培养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而国家也针对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度,先后发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操守十条指引》、《职业操守十大准则》等文件,规范新时代教师言行。教师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的以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为标准,认真审视自己是否有失范行为。
2.2 个人道德素养教育。个人德育是新时期师范生教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人们的榜样”,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道德合格的人,一个好教师首先必须是道德学习和道德提升的模范。我们看到,要培养品格良好的学生,也需要好的教师,即教师应该作为学生获取知识、软化人格的引导者。教师唯有品德高尚,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德立业,以德立德,进而将所教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优质人才。师范生作为教师职业的储备人才,我们的道德素养将直接影响未来的教育者。而我们师范生目前还处于求学成长阶段,距离三尺讲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充分了解从普通学生到正式教师的过渡时期。并高度重视道德素养的教学,从而全面保障未来能够达成各方面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3 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师范生德育教育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因为教师背负着知识传授这一重要使命,其想要良好的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教育技能。习近平总书记说,“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科学,是教师的主要特点。”现如今,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下,知识的更新与传播速度正在不断加快,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时代早就应该到来了。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比教师更快,如此也就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与要求。因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还要具备传播知识的良好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教师是福音派,良好的知识是传福音的前提。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水平,让我们在不同学生的教学中寻找空间,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师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实践不足,师德认知无法巩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师的道德知识水平上,更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师范生只需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就能有效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师德相结合,但仍存在部分师范生师德培训技能欠佳等问题。在师德教育过程中,教学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不可获取的存在,其可以引导师范生对师德的重要性进行更为全面的认知与更为深刻的理解。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身份因学生而异。在与教书的学生打交道时,正常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总会在不经意之间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严格调整言行,以示善举,将知识与教师道德相结合。基于此,对于师德教育的开展,必须注重实践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更加深刻的认知、理解与践行师德师风。
3.2 途径单一,师德情感无法激发。就目前情况而言,对于师德教育途径的拓展,有部分师范学校还是略显单一,即通常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在一些典型的高校中,道德课是以教师教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期内对增加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反作用。然而,教师灌输式教学很容易削弱学生的核心位置,也很容易导致教师无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情感。在课外时间,针对师德培养不积极开展一些丰富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师德情感的,在此基础上也就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师德师风教学效果。
3.3 氛围不浓,师德意识无法培养。作为独立的社会良心,教师的道德良心是需要一定的教学环境来培养的。一个好老师的德育环境对师范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使师范生调整言行,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道德意识。但是,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市场经济导向下所并发出来的各种主义与观念,对教师的道德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有不少师范院校并未针对学生师德师风的教育培养而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固执而死板的认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才是其未来走向教师职业所必须要具备的唯一倚靠。显然这样一种认知是非常片面的,同时也是非常错误的。除此之外,不少师范院校并未针对学生师德师风的教育培养而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如针对性的建设师德文化走廊、举办师德演讲、师德座谈会等,道德素质对成功影响不大的观念,导致学生的师德意识无法被培养。
3.4 效果欠佳,师德自觉无法唤起。始终做到知行合一,严控言行,努力做好达到优秀教师的标准,是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师德教育的最佳达成效果。但是,现阶段教师德育的现状肯定还远未达到最佳效果。目前,不少师范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与教学技能掌握上,基本忽视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评价,缺乏有效可行的评价机制和评估教师道德的具体程序,这肯定会减少师德教育的影响,师范生很难有意识地践行师德。除此之外,在师德培训的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基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将迫使师范生放任自流,放松师德实践。总的来说,师德教育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进行完成的目标,且义务他律是促进自律的基础。
4.师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4.1 拓展实践渠道,巩固师德认知。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师德师风进行有机整合的基础。同时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拓展师德知识,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有必要积极拓展师德培养的实用方法,为整合师德知识奠定基础。
一是增加学校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师德育人理念和强化师德培养,在校园内增加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结合学生师德的常态意识。师范院校可以组织更多的助教岗位,让师范生提前与教职员工互动,在帮助教师完成课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会增加。此外,还需要经常性的举办一些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样一些活动中进行技能锻炼,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这样一些活动中不断开阔自身视野、提升自身才能。
二是增加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去到一些深远山区去为那里的孩子进行知识传授,或者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所开展的一些志愿帮扶活动。这些措施可以让学生正常增加社会自主意识”,责任感与德行提升,广泛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积累学习经验,了解德师的作用,将德师知识与德师教育相结合。
4.2 创新教育途径,激发师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普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猛烈地跃入知识的身体,知识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做到以情感为基础,让学生学、学生听、学生懂,最终达到完美的学习状态。
首先,教师需要就教学态度、理念与方式进行不断的、深入的探索,从而在依托更为创新的教学态度、理念与方式的基础上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以及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质的教育储备人才。
二是依托党支部、团支部,积极组织、践行师德教育活动,即充分发挥本土党和团组织的引导作用,以其做出表率,主动践行师德高尚。邀请校内外名师报告《德育第一课》和《师德大讲堂》,从课堂上借鉴经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4.3 营造教育氛围,培养师德意识。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个良好的教师德育环境,可以悄悄地为师范生培养教师的道德良知,师范生师德教育要特别关注社会环境和师范院校环境的德育环境。
一是在社会面上营造出一个尊重教师、保护师德的良好环境氛围。目前,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或多或少都对学生正常品德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学生认知,集中精力,铭记社会道德。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的针对网络的相关舆论进行改善,包括对舆论平台与舆论制造者、主导者或代言人进行密切的监管,从而积极发布“优秀教师”和“师德楷模”,营造尊重和保护教师的社会环境。
二是在校园文化面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师德育人环境氛围。校园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内环境与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构建与行为素养养成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基于此,针对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进行改善是非常必要的,其对于学生师德师风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标语、建筑、景点等进行师德文化宣传与构建。其次,可以通过营造校园舆论文化,及于各大网络平台包括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营商跟踪当代教师道德行为,率先开展教师道德环境建设。
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非常光荣且艰巨的教学任务,需要保持长期的教学动力。但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师范生师资队伍建设将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而为我国教育行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5.总语
总而言之,师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还间接的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此同时,其还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我们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和谐社会。师范学校、高等学校和师范生自身要充分认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不断探索更为创新的师德师风教育理念与方法。立足于师范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改进师资培养工具和方法,多学科参与整合对教师德育培养的影响。同时,探索和提升师范生教师德育实践方法,强化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道德导向,促进教师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生态环境,促进和引导师范生成功的作用,增加教师德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