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2-11-19苏玉婷

读与写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评价

苏玉婷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 菏泽 121011)

1.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就是使用语言文字获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利用文字认识现实世界,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个途径。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板块,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结构,发展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掌握“如何使用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2.1.1 课堂模式陈旧。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存在“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的这种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并不能完完全全理解并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中,教师绝对的掌控了整个课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本没有体现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人本主义课程观提倡阅读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发展。[2]教师教学也没有体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文字来源于生活,而这种僵硬化的阅读课堂模式恰恰让文字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他们只能看到冷冰冰的问题,并不能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

2.1.2 阅读目标不明确。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分析当前阅读教学的目标:过于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淡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3]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认知思维上存在认知偏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设计大量的阅读练习题,加强阅读练习。练习模式的单一只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把知识学死,这种练习模式有失偏颇。同时,教师“说教”模式的阅读教学让原本生动的语文课变得死板、僵硬,学生体会不到文中的思想感情,触及不到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更加体现不了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2.1.3 阅读指导方法不当。目前,部分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阅读成了单纯传授知识的课程,整个课堂没有活力和生气。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仅对阅读文本中的字、词、句以及修辞手法进行肢解式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僵硬化、机械化。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不重视阅读指导方法的运用,渐渐的学生就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阅读效率低。当前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重视朗读和精读的指导,却忽视了略读和浏览的重要性。教师缺乏阅读方法指导意识,针对不同问题的文本都采用一样的阅读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2.1.4 阅读评价方式单一。教师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和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评价应具有全面性,不只是要关心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也要促进学生现在的发展,更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卢梭曾说,不要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小绅士,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评价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进行评判,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阅读问题的思考,评价过程不具有客观性。有效的阅读评价往往具有引导性、积极性等特征,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于使用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其他教学评价方法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2.1.5 阅读问题有效性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提出的阅读问题都不够深入,浮光掠影,一笔带过,大多数问题都是浅层次的,并没有渗透到文本深处。例如:小说等文学作品就是让学生说说感动的情节和喜欢的片段,分享一些阅读感受和体会;学术著作就是让学生梳理一下基本观点以及作者支撑观点的主要材料,没有实实在在的活动和任务,缺少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探讨。[4]阅读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有梯度、有深度、系统且综合性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2.2 原因分析。

2.2.1 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直接影响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可以解释为教师在借助教学参考书或者其他辅助工具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研读,然后再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其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进行文本研读时,教师要关注都教材中的每一个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影响着自身对文本解读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空闲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

(2)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够深入。小学高年段的学生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文章情感,教师要明白教学的关键点,根据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如果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就很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了解学情看似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若真真正正的想把学情与教学结合起来,把了解学情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似乎应该继续努力。

2.3 学生方面的原因。小学高年段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大致有两点原因:第一,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紧跟老师讲课时的思路思考问题,一节课听半节课,学习效率明显降低。记忆力也很重要重要,如果记忆力低,也会影响阅读教学的进度,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第二,学生对阅读的动机不强,这也会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

3.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解决策略

3.1 构建轻松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建构轻松欢愉的课堂阅读氛围,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课堂现状,营造轻松且有效率的语文阅读课堂,为学生深度阅读打下深厚的基础。

3.1.1 明确阅读教学任务。教师应明确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对小学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和对教师的阅读教学任务。了解阅读单元的目的是什么,阅读课应该教什么,阅读的重点是什么,根据阅读的任务,有目的的设置课堂教学的节奏。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中提出了阅读训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习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将阅读训练方法展示在课文导读、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上。[5]

3.1.2 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把阅读时间的分配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运用多种适合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探索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让学生主动的藏在阅读深处的奥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种种乐趣,喜欢阅读,发自内心的爱上阅读。

3.1.3 创设阅读情境。阅读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与之相联系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将阅读课改成“表演课”,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体会作者笔下的人物特征。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为例:通过分角色表演,思考一些这两位历史任务的个性特征。

3.2 明确阅读目标,提升阅读认知。阅读是不同思想的碰撞产生的火花,一些文人将这些“火花”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表达的是别人对世间万物种种事情的认知,因此,一次完美的阅读,是学生与各种思想的深入交流,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能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进而不断完善自我认知。优化阅读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重难点,而且还能提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整合力。

3.2.1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全面性。教学设计应从“三个维度”上考虑目标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清晰明了,分清主次,既要考虑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也要照顾到其人文性特征。阅读教学目标的全面性除了体现在三维目标上,更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

3.2.2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语文要素。教材中的单元要素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出变化。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中提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3.2.3 教学目标设计应照顾到学生发展水平。小学高年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批判意识逐渐强烈。教师在构建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阅读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征,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3.4 加强阅读指导,养成良好习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

3.4.1 整体规划,系统指导。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部分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阅读教学要整体规划,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指导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要紧密结合课文,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有序地安排在各个单元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的调配组合。[6]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做到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的均衡指导,树立阅读方法指导的整体意识。

3.4.2 不同文本,灵活指导。不同体裁的文本,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教师应意识到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需要以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指导方法。

3.4.3 运用方法,自主阅读。小学高年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适当运用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感受阅读的趣味性。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勾画、批注关键信息、绘制思维导图、制作阅读卡片的方式自主完成阅读任务,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3.5 完善评价方式,增强阅读动力。学生是独特、发展和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正确的阅读评价能有效增强学生阅读的动力。制定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大限度的发挥阅读的评价的有效性。正确积极的阅读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阅读课堂,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读书、热爱学习。

3.5.1 确定评价标准,注重评价的针对性。每一个学生的遗传特质和生活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其发展具有差异性。教师在进行阅读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程度不一,对班级里的任何一个学生,既要发现学生间的共性,更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前提,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

3.5.2 综合运用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性。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该顾及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均衡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不要用“正确”和“错误”这种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评价语,评价要从多个角度,要对学生的思考态度和阅读过程做出评价。

3.5.3 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到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的拓展,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7]

3.6 巧设阅读问题,发展学生思维。阅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阅读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立足文本本身,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设置具有科学性、综合性的阅读问题。

3.6.1 立足文本,设置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应研读教材,深入分析文本主旨,设计有深度、有梯度的问题。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为例,教学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这里的桂花没有院子里的桂花香呢?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3.6.2 以生为本,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特征的课程,语文也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门课程。纵观千古,无数文人骚客用优美的文字记录心情,记录历史。阅读课的意义就是透过语言文字,品味百味人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直接经验,因此,阅读问题要建构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体验到语文与生活的练习,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中感悟人生道理,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默默奉献、不图回报的人呢?启发学生的想象。

3.6.3 创设情境,设置具有开放性、新颖性的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教学中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开放的、新颖的、多元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索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求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讲授《景阳冈》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小组合作。这种阅读问题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古典名著,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评价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