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英语”建设及推广探索
2022-11-19杨欣榕
杨欣榕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2)
一、引言
中国英语是一种英语的变形体,并具有中国民族的特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带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英语推广势在必行。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国走向世界的标志之一是中国英语在世界的发展。
二、中国英语发展的历程
中国洋泾浜英语是中国英语发展最早的英语形式。中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作贸易往来频繁,基于此种情况,有效的交流是非常迫切的,中国英语的初期就这样诞生了。洋泾浜英语以英语为主要的表达形式,但其中又夹杂着葡萄牙语,这个阶段的英语只是为了简单的交流。因此,英语的水平相对来说处于较低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洋泾浜英语并不具有文化特质。中国人崇拜真正的西方文化,学习真正的英语,说英语时学会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以此来提高英语水平。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的不断开放,中国正在走向国际,逐渐和世界人民进行广泛的交流。为了使中国融入世界,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推广向世界,进而出现了“paper tiger”等词汇,这段时期是中国英语发展的迅猛之势[1]。
三、中国英语的成因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民学习英语,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相同。在最初学习洋泾浜英语,商人们在经济的驱使下,运用多种语言进行表述,如上海话、葡萄牙语等进行交流,从而创造了具有特色的中国英语,如“long time to see”等,因为商人们创造出的词汇和句子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较为简洁,从而被西方人接受。新中国成立后,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走向世界呈现必然趋势。正因如此,中国人民将中国英语推至世界,使用的翻译法有音译翻译法和直译翻译法。故而,在经济的发展下,中国英语得以诞生,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中语言特征也有所不同[2]。
(二)词义的空白和欠缺
两种文化差异的群体,因为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一种文化中的一些词汇在另一种群体中找不到符合或者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词义的空白或者欠缺。而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中国多种词义在西方词库中并不存在。为了使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国家,中国英语应时而生,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点,如,“Lantern Festival”“Double-Ninth Festival”等。 而这些词汇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又能使英语词汇更加丰富。
四、中国英语的存在分析
(一)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独有的文化,一个民族真正强大,就是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拥有自信心。人们通过语言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语言具有一个民族的特别象征,也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语言能够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完整地体现出来。人们以语言的形式在社会中建立身份,而语言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的形成也是文化的特有产物。语言又是文化的一种构成要素,自身有着传承的作用,并对人们的思维模式进行综合反应,因此,语言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具体表达形式[3]。
(二)世界与中国英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全世界开始关注并认可中国及中国的发展,而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对中国文化及其文化特点并不能完全确切地进行表达。中国需要的是能够表达中华文化的英语,且能够借其将中华文化表达给世界。如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中的谚语在英语词条中已然有了准确的表述方式。除此之外,中国已然掀起学英语的热潮,中国讲英语的人群在世界上占有人数较多。中国人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英语产生了不同于规范性英语的层面,而这种层面变化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极具中国文化特点的中国英语。
五、中国英语的概念简述
提起中国英语时,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式英语或者洋泾浜英语。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英语不容易掌握,并且很难表达自身的真实情感,因此大众对其略有排斥,甚至有些人会对其加以摒弃,其实这是大部分人对中国英语的误解,事实上这种想法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英语表现形式,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我们要对中国英语进行建设和推广,从而使中国英语的作用能够积极地发挥出来[4]。
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洋泾浜英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主要区别:中国式英语的表达形式是根据汉语思维模式进行表述的英语,如,“I have a cake want give he eat”,或是完全根据汉语字面意思进行英语表达的英语形式。洋泾浜英语的起源在中国上海,中国商人和英国商人进行生意往来,所使用贸易交流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些语言表达主要以上海方言为主要交流的语言,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葡萄牙语或马来语等。中国英语将规范性英语作为核心基础,并能够对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进行完整而且准确的表达。中国英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受本国语言的干扰,并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英语的交流,中国英语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独有特色文化的英语变形体的表达形式。
(一)中国英语的发展
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可以发展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排斥和全盘否定的阶段。在中国,英语的应用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相混淆,各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英语和英语规范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将中国英语当成错误,需要避免,各界学者对中国英语持有排斥和否定的观点,对中国英语,各界学者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第二个阶段为概念的确立和划分的阶段。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运用英语愈来愈普遍,各界学者对中国英语慢慢地重视起来,在此阶段,各界学者认为中国英语其实属于客观存在的,要将中国英语列为国别变体,属于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客观产物。中国英语处于一个相对独特的地位,这种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研究中国英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理论意义以及使用价值的。中国英语的研究成果能够确定中国英语的研究地位,外语界对中国英语产生了广泛的兴趣以及高度的重视。第三个阶段为对中国英语的广泛研究以及个案研究的阶段。到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末,建设了大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料库和对中国英语的相关研究和发展,对学习中国英语的中介语加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二)中国英语的研究价值
从理论方面,系统地对中国英语进行语音、语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社会文化现实以及价值利用英语进行表述,从而以英语为传播载体促进国际文化的相互交流。从应用方面,对外输出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价值。中国人与国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利用外语对自我需求和本土文化进行更多的表述,这就需要利用英语材料将中国文化完整地表达出来[5]。
六、中国英语的特点
中国英语的主要特点有:(1)中国英语的产生是汉语和英语的融合现象。(2)中国英语是描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习惯所表达的一种英语形式。(3)中国英语的基础是规范性英语,在英语表达时不受中国母语的思维模式干扰。(4)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被英语所接受,从而能够促进国际之间的相互交流。(5)中国英语的群体语言性和稳定性以社会文化的发展作为前提。(6)中国英语具有仪式性,负迁移低,正迁移则最高。(7)中国英语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使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丰富化。(8)中国的发展,使得中国英语的发展更加迅速,世界通过中国英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独有的中国特色[6]。
中国英语并不局限在国内使用,在国际交流中也被广泛使用。在国际交流过程中,通常会涉及中国的特有文化,中国的英语使用者将我国的一些文化逐渐融入英语之中,自此,英语具有中国的独有特色,中国英语逐渐形成特有的词汇库。中国英语分为直译类、意译类和语义再生。英汉句子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的是意合。形合是依靠语言本身的语言手段,而意合是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基于此,英语结构比较紧凑,而且严谨。而汉语的语言结构简洁干练。与此同时,汉语常以缩略为主要形式,其主要表达内容多数以简明概要为主,汉语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英语的内容表现居多,继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句型句式。中国英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已经被世界认可接受的表达方式。中外交流的频繁发生,中式语篇表达已经逐渐迁移到中国英语的语篇。中国英语的语篇在结构层面上书写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英语中的语篇形式以直接书写为主,通过演绎式的形式进行表达,而中国英语受到汉语影响非常大,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而且迂回,常用归纳的方式总结观点[7]。
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汉语模式的表达和英语本族的使用英语表达形式区别较小。如“hit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2)一些中国英语的表达和英语本族所表达的习惯和方式不同,却在英语语法方面一致。(3)一些中国英语并不符合英语本族的一些思维习惯和英语句式,但是却表达出英语本族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在理解方面并没有问题。对中国人来说,中国英语学习起来不费功夫,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并能够将语言的工具功能发挥到极致。
七、中国英语推广探索
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在国际上的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在与世界他国的交往过程中,很多富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语句被翻译成英语。英语受到汉语的影响非常大,而英语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数据统计显示,在牛津字典中汉语表示的英语词条已经有上千条。这说明英语本族接受汉语的程度逐渐增加。故而,汉语影响至深的汉化英语的逐渐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结果。中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语法上进行比较,前者更加的灵活和自由。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变型体,并没有被广泛地接纳,即便如此,中国英语的发展仍然呈现出迅猛之势。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作为中国对国际的交流目标。中国英语的推广主要以英语教材的介绍为主。英语教材中融入中国英语的正确介绍和普及,使得新一代英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国英语的实际意义,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途径。基于此,在英语选题介绍英国国家的文化外,加入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相关文章。我国英语教材的选题要全面展开,中国的政治内容和西方的文化特色都要列入英语教材中。当下的大学英语教材中介绍英国文化的文章占比相当之多,教材中相关中国社会特色文化的背景精选文章几乎找不到,这间接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在学习了多年英语后,对如何介绍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介绍“中国故事”仍然“无从下口”。
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也是十分感兴趣的,并且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倘若我们只是单方面地学习西方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模式,而却忽视了向对方介绍我国独有的特色文化。我们学习英语并和西方人交流的初心并不能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并不知道如何阐述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这样一来,双方的交际最终会走向失败。因此,学习中国英语并将其推广,是达到相互交际的必要途径。通过在英语学习教材中加入适量的中国英语的介绍,使得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英语之后从而对中国英语进行学习。英语学习者通过熟读英语教材,然后对中国英语进行学习,从而利用中国英语向世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习俗。
八、中国英语推广方式
(一)音译
中国英语中的部分词语或短语直接以中国普通话读音音译而来。历史文化方面的音译,“yamen”衙门,“fenghuang”凤凰等。 关于娱乐问题的有:“erhu”二胡,“wushu”武术,“Taiji”太极等。衣食住行方面的有:“wuliangye”五粮液等。自然方面的有:“Chingming”清明。
(二)译借
根据不完全统计,将汉语直接翻译并借用英语的形式进行表述,英语中的这一项的内容表达汉语借词已经达到上千条。如:“Iron Bowl”铁饭碗,“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等。一些书面语言中,引用中国英语的词汇及短语、句型的有:“Marriage Certificate”结婚证,“work units”工作单位等。
(三)语义再生
语义再生是指对形象化的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表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birds nest”燕窝等。语义再生的表达形式会使外国人有一种十分新颖和特别的感受,能够让人回味无穷,以此使英语的表达形式丰富起来。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语和句子是将汉语意思直接翻译成英语,然后再生出新的意思。例如,“the Great Wall”长城,“jiaozi”饺子,“one arrow, two hawks”等。
九、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英语在推广中国文化特色方面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中国英语的相关建设和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英语的研究和学习是值得深入的了解和发展。而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需要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的,是英语不可或缺的新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