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驱动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与改革方向初探
2022-11-19袁芳王芳肖士钦
袁芳 王芳 肖士钦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一、引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变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①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纳入职业教育类型框架中,对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做了重要的顶层设计和一系列具体规划。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供需不平衡严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进行供给侧改革,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现状
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要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②大学英语作为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当依据自身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服务性功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以此观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个典型问题。
(一)课程目标笼统,课程定位应试性
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如综合性高等院校一样重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将其设置为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和定位。从现在的情况来说,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在我国固然是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一,职业规划具有差异性与定向性,将四六级考试作为唯一的课程目标不利于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因材施教,自然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及提高学生外语运用水平,而无法适应其就业需求[1]。教师对英语过级考试过分关注又会使得课堂教学的重心偏向应试性,阻碍了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方式的发挥,导致课堂无法走出传统英语教学的范畴。同时大量研究表明,许多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中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也十分困难。
(二)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不丰富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仍然较为传统,教师是课堂中的主角和掌控者,学生是听众和被动参与者,形成你讲我听的机械型的英语知识接受模式。在这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倾向于放在以考试为导向性的词汇、语法的讲解上,对口语、听力训练不足,师生互动性机会少,学生的参与性不足,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较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2]。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大多按照学生专业分成组合型教学班,采用大班教学,开课人数众多。在教学过程中,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局限,如无法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开展策略性分层教学;又如难以模拟英语运用场景以提供学生英语运用及展示的平台,无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对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突出公共英语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3]。
(三)教学评估手段落后,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形式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期末考试,侧重写作和阅读。但是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包含着读、视、听、说、写等综合内容,仅凭借一张期末试卷是很难检测出一个学生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并且传统的考核机制更侧重有限的书本知识,在当前英语教材体系不丰富、不完善的境况下,学生的知识范围狭窄,文化视野难以得到开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素养,更助长了学生日常学习中不重视知识积累的不良学风。形成性评价是依据学生课堂表现生成,主要由考勤、课堂表现、随堂测验、课堂作业等几部分组成,根据教师教学习惯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它固然在督促学生平时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却不一定真正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此外,在二者之间,终结性评价的比重常略大于形成性评价,使得课程评价的指向无法脱离应试性趋向[4]。
鉴于以上背景,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建立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的两大主体,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改革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端着手,形成全新的评教评学方式与准则,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语教育质量[5]。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以竞赛为驱动力的改革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先从评价体系着手,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整体改革。“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是当前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趋势,即以竞赛为驱动力,实现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当然,竞赛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把眼光放在尖子生身上,而放弃对普通生和后进生的关注和培养,而是意在通过竞赛改变课程模式和教学氛围,将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与竞赛培养模式改革同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完善需要凭借竞赛为驱动力,以赛促教,改善公共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高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水平的应用型人才[6]。
(一)竞赛式测评实现分级,建立分层遴选机制
《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为“基础”“提高”和“发展”③,旨在让大学英语教育中贯彻落实“分类指导、分级教学、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开展同样应该落实分级分层原则,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开展教学。院校可以在协调院系、尊重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测试题库,在学生入校初期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竞赛型水平测试,依照测试结果有效评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与兴趣,并结合对学生专业特色、兴趣爱好调研的了解,进行适当的分层遴选、分班教学,实现使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准确定位课程性质和方式的目标,建立起分层遴选机制。其优势有二:一方面,形成校级选拔人人参与、尖子向上努力的梯队格局,形成互相竞赛、互相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分成ABCD四个层级的教学班级后,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侧重性教学。分级分类完成后,大学英语课程针对ABCD班级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D为预备班,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应该提高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评价分值中的占比,教学的重心在于注重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提高,目的是使其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学习到更多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益的实用英语知识,形成基本的外语应用素养;C为普通班,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与职业发展需要提高某一方面成绩在总分值中的占比,让学生能够有开口表达的动力。B为提高班,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达到或接近四级水平,教师需要通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学习、综合性竞赛的考查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A为加强班,学生外语水平较好,对英语学习持有很高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强,教师则应结合职业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训练,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与未来工作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7]。
(二)建设竞赛型课堂,重构教学评价准则
在课堂中引入竞赛的多元形式,灌注竞赛的考察知识,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英语竞赛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英语写作、阅读、口语、演讲、跨文化交流等,不同类型的竞赛有着不同的水平与能力要求。教师通过提炼竞赛内容,挖掘竞赛中考察的典型英语语言技能模块,进行解析、分组、合并成为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的局限,拓展课堂知识广度。教师在竞赛内容提炼转化的基础上,还可以对照竞赛标准调整修改传统的教学大纲,形成基础、一般、提高、优秀等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层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竞赛为契机,学习竞赛多元化模式,形成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播放竞赛视频、模拟竞赛场景、开展小组合作、鼓励互相评议,从而改变传统课堂的灌输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直观地感受竞赛氛围和要求,引导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三)竞赛与课堂双轨并行,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国家职教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求建立学分银行、创新评价体系,竞赛驱动下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应该充分与之相衔接。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需要形成浓烈的竞赛氛围,如面对各种国家级英语竞赛(诸如“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赛、写作赛、阅读赛,英语词汇拉力赛和外文歌曲大赛等),院校应该积极组织选拔赛。此外院校也要支持丰富的校园英语竞赛活动的开展,诸如英语朗诵赛、英语戏剧配音赛、英语演讲赛、英语短剧表演赛、英语阅读、英语知识竞赛等校级比赛。然后通过将竞赛纳入课程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在兼顾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竞赛结果的基础上,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学分,建立竞赛成果激励机制,以完善当前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的不足,实现学生的课程参与主动性和语言运用素养的提升[8]。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是相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的一种新分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其特点在于应用和实践,重在培养服务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也亟须实现深刻的改革,更新当前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构建全新体系的课程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杆,注重形成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双向反馈。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存在几大严重问题。第一,基本处于以应试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态势中,错误地将四六级作为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不适应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二,院校对公共课程重视不足,多以按专业分配的大班教学为主,规模大、人数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二元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存在较强的应试性和随机性。这忽视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现实需要,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重视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将竞赛作为实现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的驱动力,以赛促教,能够较好地解决大学英语课堂重知识传递、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逐渐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将竞赛作为独立板块纳入评价体系中,旨在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目的,形成课内课外均有学生展示平台的浓厚学习氛围,从而唤醒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便利和助力。当然,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仍要不断地探索和优化。
注释:
①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OL].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