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角下基于比赛评分标准的大学英语微课研究
2022-11-19雷飞张学谦
雷飞 张学谦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100)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进一步走向融合,以微课为主要资源和传播媒介的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逐步走入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也走出了传统的教室,转而成为可以随时、随地、随需有效发生的学习活动。随着几个主要外语类微课赛事的成功举办,大学英语微课的评价标准逐步形成。总体来说,已有的微课评价的标准多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之上,在研究中偏向于要素研究,首先对微课视频的各方面要素进行分别评价或者打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重进行整体评价。但是一个微课成功与否能不能由学生说了算?目前专家们提出的微课标准又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期待呢?微课又怎样才能在当今泛在化学习的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成功的微课在多大程度上能造就有效的教学呢?
目前外语类几个主要微课大赛评价标准的主要弊端是在不同程度上将微课从完整的、真实的教学环节中剥离出来,虽已经尽量全面地对微课各要素进行了评价,但是脱离了真实教学生态的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衡量和客观的评价。从建立大学英语教学多元生态系统出发,“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的生态平衡等因素”[1],可以为大学英语微课的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范式。
二、微课概念的回顾与特点
微课概念最早出自美国LeRoy A.McGrew提出的60秒课程和英国T.P.Kee提出的1分钟演讲,2008年美国David 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在我国,自从胡铁生在2010年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以来,“人们对微课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发展阶段”[2]。
胡铁生(2013)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3]。焦建利(2014)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4]。黎加厚(2013)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5]。张一春(2013)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6]。郑小军(2014)认为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7]。吴秉健(2014)认为微课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简短视频或动画[8]。
不难看出,作为教学资源的微型教学视频,微课的时长需要符合当代学习者碎片化学习的习惯,知识呈现需要符合移动学习的认知规律,而且要充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还要能够融入各种信息化学习模式,成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有力支撑。
三、微课比赛及其评价标准
2010年微课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内,2012年,各种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相对来说,大学外语类微课比赛起步较晚,2014年开始的首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比赛1)、2015年的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比赛2)、2016年中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微课大赛(比赛3)等三大主要赛事的评分规则一度成为大学英语微课评价标准的重要参照,历经了时间的检验,日趋成熟。
通过对比以上三项赛事2019年的评分标准发现,它们都从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技术规范以及整体效果四个方面对微课视频进行衡量和打分。内容选题方面主要考量选题是否适合微课的特点、与教学的关联度、是否涉及知识产权、政治性、科学性问题等。在教学设计方面都关注了语言教学规律、教学规范、教学组织与教学步骤等方面。比赛1在整体效果方面给出了单独的权重和标准,其他比赛将效果融入内容选题和教学设计进行综合考量,没有单独列出来。在技术规范方面,三项赛事都为参赛者留出了充足的选择空间,并没有提出硬性的规定,而最终的打分基本上是根据图像、声音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判。
三大赛事都预设了一定权重给网络打分,现有的专家——网络(学习者)打分模式与专家一审定终身的模式相比是客观多了。但是,比赛获奖微课是否一定能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首先,作为视频的微课需要满足当代学习者对画面、音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视频格式还要能适用于相应的网络平台及移动终端;其次,作为教学资源的微课须要保持其大学英语“课”的本质,要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和能力。此外,微课更是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扮演着多重角色,反过来,这些角色同时也对微课本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育生态视角下的微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目标的变化,学习已不再囿于课堂环境,而是学习者在多种资源、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环境下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当今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混合式、智慧式教学帮助学习“随时、随地、随需”的有效发生是实现新时期大学英语教育目标的要求。目前关于大学英语微课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基础之上,在研究中偏向于要素研究,从而忽略了微课与教师、学生及学习环境之间的动态适应关系。如今,外语教育技术学已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形态逐渐呈现。[8][9]面对信息技术与师生及外语课程各要素之间形成的复杂互动关系,要重新构建外语教学范式,就必须从教学的全过程整体着眼,在要素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各要素在教学生态中的关系及互动,由此,教育生态学为大学英语微课评价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
“生态学”(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6年提出,随着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始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研究者开始尝试研究教育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教育生态学”概念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1976)提出,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和心理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以个性化、层次化、多元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基础[10],而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是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多元生态系统的先决条件,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建设良性生态课堂的保障[11]。曾经只是大学英语课堂上补充性的视频教学资源,随着翻转课堂、泛在化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的到来,微课的角色也更加丰富和立体。
(一)师生互动新媒介的微课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微课视频,微课的介入也使师生之间多了一个互动的渠道。无论是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出现的微课,都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微课产生的教学涟漪是永无止境的。微课作为一种符合青年学生“碎片化”移动学习的可视化资源,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被动出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应该说是为当代大学英语教改大势所趋应运而生的产物。
(二)参与形成教学闭环的微课
今天,大学英语课时不断锐减,但同时新时代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却在不断上升,在夯实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对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多数翻转课堂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学都将知识的输入和拓展放到了课前或者课后的微课中,而课堂时间则主要用来讨论和交流。微课与课堂、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的分割,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合作、最终达到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目标。微课的出现将课外的输入性学习与课内的讨论式学习统一起来,将课外的自主学习与课内的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结合了起来。微课并不是一个被动存在的教学资源,而更是与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互补互动,形成了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的闭环。
(三)支撑教学改革的微课
近年来大学英语课时锐减是大势所趋,甚至有些学校在某些阶段保留了学分要求但却完全取消了英语课时。这种背景下,微课负责知识传授,学习平台负责师生互动。可以说微课的质量与使用效果是大学英语教改能否施行、能否见效的关键因素。好的微课能极大地减轻教师的课堂讲授压力,如果教师通过专业学习平台能确保跟学生进行有效互动,那么这种模式下的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取代传统课堂的知识讲授环节的。
五、教育生态视角下的微课评价
好的微课绝不是独立于教育环境的教学视频或讲课视频,必须能够融于日常真实的教学环境,与诸多教学因素进行互动,在教育生态中收获评价与反馈。
首先,好的大学英语微课要能够配合传统课堂教学。微课的出现大大缓解了传统课堂在知识传授方面的压力,拓宽了知识传授的渠道,使教师有条件将课堂重点放在答疑解惑与师生互动上。微课讲授的知识点与课堂讲授的知识点、微课中布置的任务与学生课堂活动需要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好的大学英语微课要能够契合教师与学生的背景。由于我国师资水平和学生基础地区差异较大,英语教育的区域性差异也非常明显。好的大学英语微课不仅仅需要有语言上的普适性,还需要能够适合当地的英语教育现状,能够契合当地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被接受和吸收,这就需要微课制作者能充分考虑学习者和教育者背景。
最后,好的大学英语微课要能够与教学改革进行互动。微课程需要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发挥作用,还需要适应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育管理细节,例如班级规模、考试管理、试卷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文档规范等。好的微课要具有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生根的能力,这是一个微课制作与教学环境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六、结语
从微课在国内诞生到现在,通过参加各大赛事涌现出一批具备微课制作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师,同时这些比赛对参赛微课的评价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大学英语微课的评价标准。但是参赛微课与日常教学微课在设计、应用、使用周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所以简单用比赛评价标准来评价日常教育场景中的微课,尤其是微课程,就很不合适了。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微课不应是一个鼓励的教学视频,而应该被放置于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去考量、去尝试,从微观层面来说,一个好的大学英语微课不但需要具备与课堂的配合性,还需要与师生的契合性,同时,相对宏观来说,一门好的微课程要具备与教学管理的互动性。只有从实际教学出发,为具体师生服务,能够与具体教学环境互动的微课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