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运用
2022-11-19邓尚尚
邓尚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72]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始终倡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科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当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培养团队协作和集体意识、树立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班级作为学生时代最为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对班级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教师从初中生角度出发,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引入小组合作管理的班级模式,提倡班集体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稳定的班容班风环境。
1.初中班级管理引入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
1.1 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通过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组织者、施行者,成为班级自主管理的主体,更能在面对问题时从学生的视角思虑,满足学生实际所需,彰显了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学生之间沟通会更加顺畅,班级管理成效才会越加显著。同时,学生享有组织开展各项班级主题活动的权利,教师将权利下放,学生在班级管理期间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尽到该有的义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班级组织的活动便会更多额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与执行,而乐享其中。此外,学生管理班集体对于其养成良好自律习惯和行为准则有着积极作用,肩负起班级管理的责任,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1.2 培养学生协调合作意识。在愈发竞争激烈的时代,单打独斗往往不如团队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初中班级管理也是如此,但是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满足班集体成员的满意,但若是将班级划分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管理班级,就会显得不一样了。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来实现,这也是小组合作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小组合作管理离不开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学生在开展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同时,也能分出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中,为实现班级整体利益而努力,小组成员在彼此的合作中,培养协调团队的意识,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人际沟通、个人魅力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1.3 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传统教师管理班级模式下,学生受控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班主任忙于日常事务管理,或兼职学科教学任务,很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班级管理中,多数情况下学生们疏于管教,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更加放纵。而开展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自主管理成员,有效减轻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压力,能够抽出更多时间进行教学或其他事物安排,学生之间自我管理也能够提升学生社会参与能力,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小组之间相互监督,形成良性竞争状态,学生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也将大大提升,这对于班级的整体管理工作有着巨大成效。
2.小组合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小组分工责任不明确。在实际小组合作管理中,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成员参与不均衡等问题较为显著。一些小组成员并没有负责执行好自己应尽的职责,懒惰、松散问题较为突出,使得组内其他成员包干的事务无形中增加,容易出现组内问题,矛盾也会逐渐增大,不利于班集体团结。究其原因,一方面,小组组长责任不到位。首先来说小组长的选取通常以成绩水平为参考标准,学生大多可以信服,但是,小组长可以严于利己,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不能够将自律性覆盖到组员身上,可以管理好自己却无法给予组员帮助,久而久之,小组长压力变大,行为规范上也会有所松懈,表现不佳,影响其情绪和小组合作管理。此外,对于表现不好的组员,小组长常常对其持有抱怨、消极的态度,容易造成同学之间出现隔阂和看法,不利于团结,使得小组整体上不和谐、不团结。另一方面,班级合作小组成员的划分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有2-3名成绩好的学生搭配2-3名成绩较为一般的学生,保持各小组之间的均衡,让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指导,学困生在学生方面欠缺,但在其他能力特长上是有优势的,这样进行互补,有助于这个小组的提升。但在组队后仍会有小组成员不服管教的问题出现,行为上表现出敷衍了事态度,班级管理活动组织不积极,严重拖后了班级小组合作管理的进展。
2.2 评分标准缺失。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应用后,对于每个小组考核的具体管理落实状况明晰要素,基本都是从平时的学习状态、纪律以及日常行为规范、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以及卫生等当面进行细化分数进行考察,由相应的班干部负责统计,每周一汇总,这直接关系到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评价。在每周一的班前会上,笔者会公布每组前一周的具体分数情况。得分高的组将得到奖励,得分低的组将受到惩罚。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每个团队成员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获得额外的分数。但也有一些学生对这种机制有偏见,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切都是以是否加分、不做或否定反应为标准的,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去做的事情,失去了许多善意行为的美好意义,违背了评分群体的初衷。
2.3 小组合作进步发挥失效。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中,学生考核基本都是小组绑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能力。如在完成作业、订正作业环节,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完成,且组内分享交流进行订正检查,实现共同进步成长。这也是教师基于组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考量、强化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沟通才引入的小组合作管理形式,即减轻教师的压力,又能提高学生自我管控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实际落实当中,我们能够发现,小组成员中经常出现抄写作业的问题,原因在于学生将小组合作进步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对小组作业进行检查时,为了不影响整个小组的评分,有的组员就拿出写好的作业让其他组员进行抄写,这完全违背了小组合作管理的初衷。
2.4 学生主动参与配合积极性不高。科学有效的小组合作管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愿意在班集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将小组的荣誉感肩负起来,与组员协同进步,共同完成小组的成功蜕变。但在理论与实践中仍有许多未能达成的契合点,这也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在小组合作管理中的真实想法。学生注定参与小组合作积极性不高,表现为同组成员在分配时就已经呈现学习能力的差异,再具体小组活动组织安排中,组内学生能力较差的成员自然在小组的发言权大大降低,再加上如果是比较内向的学生,更是在组内的存在感较低,同组优秀成员的对比参照下,使得部分组员自信心受挫,压力增加,参与小组合作积极性也将消磨。此外,小组长是整个小组合作模式的管理者,需要帮助督促组员、谢天全组行动等事宜,组长对于组内成员的各项事宜需要面面俱到,实则是将压力给与了组长,本身组长可以自己管理好自身学习、活动等安排,但接受小组长一职后,容易会担心拖累自己,时间和精力不足,所以好多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跟教师说,也不好意思向同组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得内心纠结,焦虑增加。
3.优化小组合作管理运用途径措施
3.1 加强学生思想引导,构建良性竞争环境。在实行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时,需要教师意识到,小组合作模式常伴有组与组之间的恶意竞争,为的是能收到教师表扬,存在投机取巧、瞒报等问题,多是受学生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不强所导致的。为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注重学生文化成绩也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树立,加强思想教育宣传深化工作。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小组实际,告知学生小组合作的目的与意义,提前将其钻空子、耍小聪明的行为列举出来,引导学生做好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机制。教师应尽可能的从制度层面、意识层面消除一些合作管理存在的漏洞,不断压缩徇私舞弊的空间,为学生构建良性竞争环境。例如,小组合作细化分值管理,相关的扣分或者积分规则要清晰明确、有章可循,这样也是保证各小组公平,避免一些小组成员为了获取奖励钻空子。同时,通过宣讲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管理中做到诚实守信,遵守规则,注重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与规则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公平公正的意义。同时,针对小组间的积分与扣分,细化考核标准要求和规则内容,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班级内所有学生的监督。
3.2 树立组长威信,构建动态组员调整机制。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引入,需要小组成员配合小组长工作,共同维护小组荣誉和团结。一旦出现小组成员不服小组长管理的问题,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应当明确过错方,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措施,秉承公正态度,有错积极改正,教师可以一对一、一对组进行指导,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及时调整心态和情绪,维护小组团结,进而能够将个例汇总,总结经验,布设到班级管理中来。对于每个小组组长,教师需要帮助其树立威信,指导小组长展开组内活动,多发现其闪光点,建立自信心,提高其领导力和凝聚力,妥善处理组员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在组内倡导公平公正原则,共同进步。
同时,开展小组合作需要科学合理分组,组长的选取成绩只是作为参考标准之一,还可以运用学生自荐、他人推荐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小组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组员分配也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同时也要兼顾性别、性格兴趣爱好等参考标准,最大限度实现小组合作效能。一般来讲,小组成员短期内固定不变,构建学生磨合协作方式,但也可在经过长期合作一段时间后,可进行组员调整,既可以分享优秀团队管理模式,从各小组取长补短,实现各小组的均衡发展,又可以拓展学生沟通交流面,激发学生兴趣,保持组员之间的新鲜感,维持各小组之间的平衡,例如,成员对换体验、小组长轮流制、完善考核制度等方式,都是激发小组合作活力的有效途径。
3.3 完善小组合作评价干预,突显管理自主性。完善小组合作评价干预,需要教师提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集思广益,围绕学生课堂学习、日常行为、参与活动等方面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对于考核中不完善的部分可进行班会探究及时修整。同时,小组合作管理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教师要做到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多引用正向驱动力,及时总结小组管理中的问题,对小组长引导点拨,小组长对一周内小组合作出现的问题和成效进行汇总递交教师,教师认真评阅及时与小组长沟通,针对表现优异的组员与小组,教师也特地提出加以表扬,但同时也要指出其管理存在的瑕疵之处;对表现不好的组员或小组,教师则应考虑到处于青春期初中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不给予直接的批评,而是以正向鼓励的话语为主。此外,教师结合教学经验与实际情况,合理把握好评价干预的“度”。要将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结合一起,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过程,又要关注学生最终的管理结果,做到对学生个体评价与小组整体评价兼顾。通过合理的评价与干预,既不会打击表现不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让表现良好的学生过于骄傲。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不会过度干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更有利于管理作用价值的彰显。
3.4 明晰小组合作行为要求,促进小组良性竞争。小组合作管理强化学生集体目标导向,激发学生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紧密相连,在实现小组目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个人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全班性的相关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与学生一同制定具体的合作要求及相关细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体可借助班会课、晨会等载体进行,也可在小组分配完成后,组织各组成员设计组名、组徽以及相应的共同目标等,激发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定期在班内组织小组交流会,由近期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小组及进步显著的小组,依次分享自己小组的成功经验,供全班各小组学习,取长补短,也能够激发各小组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防范出现“重他律、轻自律”的问题,小组合作班级自主管理的本质是要建立在学生“自觉自律”的基础之上,一旦学生自身出现问题,如“重他律、轻自律”,会从根本上削弱班级管理的质量。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一问题,作为班主任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各组组长的思想意识培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小组服务及带头示范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关注班级的情况,倘若发现班内有这种不良风气的苗头,在私下找相关同学谈话沟通的同时,也要寻找合适的时机,让学生自行组织安排一次相关主题的班会课等进行交流沟通。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学生渴望被认可,希望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能否正确地加以引导,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基于班级自主管理视域的小组合作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为学校更好实现管理育人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