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22-11-19董艳艳
董艳艳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大赵小学 山东 利津 257400)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和朗读对于小学生提高知识储备量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虽然都是小学生,但他们也有不同的年级划分,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开始学习写字,认拼音,对于更高一级的学生来说,就要注重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这时朗读教学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现在的基础状况,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待,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从积极的一方面去看,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大声的朗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的普通话水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学生在公众场合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现实中,在课堂上朗读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先由学生预习的朗读,让学生在课下预习,以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积极性。除此之外,还有让同学们以小组展示的方式,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朗读的机会。另外,老师也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读,分享朗读的快乐。但是,利弊总是并存的,从另一面来看,朗读好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原来的意韵,并没有发挥出原来的价值。这是由许多原因综合造成的,例如,教师高估了学生的原来能力水平,学生并没有朗诵的技巧,同时会存在一些字词方面的疑问;教师在教授朗读的过程中,不带感情地朗读,只是解释字词,停留在表层,过于僵硬,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更甚会对语文产生厌倦,进而降低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朗读的利弊并存的现状。
2.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朗读没有针对性,漫无目的且教学方法太过老旧。感情深厚,流于表面的文章大声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良好的朗读环境很重要,但老师们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只是强调学生要读书并不注重氛围的营造,也不关心学生们的朗读方法是否正确。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老师们在课堂上指出大声朗读的优缺点,对学生的朗读情况仔细公正的评判,并且将结果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充当老师的角色帮助学生朗读。
2.2 朗读方式单一、死板,无法体会深层含义。在学校的学习中,老师们更看重结果认为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是浪费时间的一种方式,这与考试内容的重要性相比不值一提。为了节约时间只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这虽然节约了时间,但却扼杀了学生们爱读书的心,时间一久学生们就再难有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朗读中。有时还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对老师产生偏见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随着学生对文章感情形象话的理解到抽象化的理解都是朗读能力提升的表现。要想快速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老师在朗读时加入相应的肢体语言和语调的起伏,这样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朗读能力的快速提升。老师们不仅要注重朗读重要性的说明,更要注重读书的节奏感以及渲染力。很多教育者没有注重此类问题结果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老师们也没有信心。
2.3 朗读时长不足,老师的重视度不高。小学语文课堂要注意学习汉语拼音要保证词汇量的输入,但课堂时间长度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对朗读时长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者重视朗读的重要性,调整教学方案,安排单独的深入朗读时间。教师们经常忽略朗读时长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读一句话,一个词,这样不仅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对朗读能力的提升没有用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有效的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价值
3.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叶圣陶看来,读书是锻炼语感的主要方式,而语感锻炼也是加强汉字语言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过程中,课文中的语言、句子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深深的印记。当学生接触到外来的语言刺激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调用这些印记来对接收到的语言刺激进行分辨和归类,从而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感悟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语感的建立过程。
3.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要实现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要能够与客观事物、具体事件或某一个人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感知,更要深度剖析和体会课文中的深层情感,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受到审美教育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课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陶冶作用更加明显。当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阅读训练,已经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之后,学生也会“以我观物”,从而进入到一种“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
4.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4.1 教师正确引导,设置奖惩机制。在小学学习阶段使学生们养成喜爱朗读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开发心智,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也能使学生见识并学习新鲜的知识,提高其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准确流畅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对于那些求知欲望强的小学生来说,朗读就是最好的获得知识的途径。但是朗读需要一定的能力,若没有能力,朗读就是走马观花没有任何效果甚至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要想培养朗读能力,就要先让小学生对朗读感兴趣,使他们愿意读,想读。这就需要老师们的积极配合,要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老师辅助教学的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奖惩机制,奖励那些读书读的好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力同时但奖励又有一个度,对于一些不足的地方要提出来并给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改正。
4.2 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小学生辨别是非对错以及创新能力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具备模仿能力,并且能够不厌其烦的学别人说话做事。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首先让朗读方式多样化,提高朗读的趣味性以此来引起学生的专注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朗读的规范性,朗读时语调要高低有幅度带有情感的朗读文章。还要突出对重点词语和语句做标记课下让学生们加深理解,认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逐渐养成朗读的习惯,这样在一次次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也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日积月累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4.3 加长朗读的时长,注重环境的创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最主要的课程安排就是要加长朗读的时间,其次就是要保证朗读的质量。只有做到质量和数量双保证才能切实有限开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一,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授课习惯,不要细致入微的教授朗读的内容,更大程度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点,自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老师只能是引导者。第二,朗读时间的安排,其一要确保在语文课上有朗读时间,有专门的朗读课程,其二就是课下要给学生私人朗读空间。第三是尽可能保证朗读环境的安静舒适。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读书大会表彰一些爱读书的积极分子,为喜欢读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供其选择。老师们积极改正学生在进行朗读时展现出的错误。
4.4 多样化教学,提升学生朗读兴趣。在朗读文章是带有感情的去读是读书的基本条件。但是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感知不出来作者的情感,更不用说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了。这就需要老师们多样化教学使作者的情感变得看的见摸得着,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例如,在学生们知道文章的题目后,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想象出一副画面,给予画面真情实感,再让小学生们朗读文章将其情感带入并融合其中。在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之后就是要对文章有熟悉感。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可以使读书效果更好。学生们要经常进行大声朗读,这是对读书的基本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在学习知识的初期,教会其如何读书,就是教会学生能如何获取知识,开发新新技能的方法。读的书多了,见识广了,明白的道理多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也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但是要注重朗读内容的质量高低以及学生们是否能读懂,时间是否足够等问题。
4.5 攻读教材,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与能力。首先,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在面对新的课文文章时,首先可先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课文,将文章的内容、思路作以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让学生将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出来,以便于统一查阅字典。进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准确读音,并正确理解词句的涵义,将文章思路、作者情感有效把握。在朗读开始之前,可为学生设计朗读任务,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展开朗读,以促使其能够更为高效的通过朗读掌握文章的内容及涵义。同时,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词汇量较少,因而在初读课文环节中,则需引导其多遍朗读课文,至少安排读3遍以上;针对于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则需及时展开指导工作。例如,在课文《曹冲称象》的朗读时,则可在学生开始朗读之前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文章讲了什么故事?都有哪些人物?”等,进而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进行阅读,与此同时,教师则需加强对于学生的关注,以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当学生结束朗读时,则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
其次,深读课文——攻克疑难点。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教师则可进一步展开深入课文的教学,以将文章朗读阅读中存在的疑难点得以解决,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初步朗读后会对于文章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或是内容上的疑惑,亦或是情感上的疑问等等,教师在进行讲解时需注意避免全部讲解,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以培养学生独立动脑的良好习惯,避免形成答案依赖心理,而对于深度课文失去学习的动力。在此期间,教师则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或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次朗读课文,以加强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效率,从而获取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和脉络的学习与分析,感受文章中每个自然段存在的意义与作用,并体会段与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其写作意图。最后,在文章再次朗读结束之后,则可让学生以个人的角度分析分体,促使其在交流分享中,提炼出问题的答案。如此,通过“深读+探索”的朗读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则能够得以有效开发并激活,以促进学生学习意识及探索精神的培育。
最后,细品课文升华思想感情。朗读对于文章情感能够更好的体会,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在大多诗词教学中,多是以朗读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为教学方式,因此,朗读对于拉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增强文章内容的体验感则具有一定的效率,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此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则需引导学生学会细品文章,以通过对于课文的品鉴赏析,进而增强对于文章内容的感悟,使其朗读阅读的兴趣得以提升。同时,二年级小学生的课文多是具有故事性、寓意性,教师则可据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促使学生在想象中将抽象文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增强对于文章的感触与学习,促使朗读教学得以提升其有效性。例如,在课文《枫树上的喜鹊》中,教师则可让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独白以及“喜鹊”的语言,并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再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听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以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增强对于课文朗读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文中情感的理解。
结束语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朗读可以提高学生文章的鉴赏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逻辑,使学生积累优秀词句,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朗读活动,使小学语文教学展现出独特的灵魂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