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增效,多措并举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如何精准施教

2022-11-19王晓娟史仁民

读与写 2022年25期
关键词:作业素养过程

王晓娟 史仁民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和短视化、功利性问题的“源头”治理,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乱象的“根本”矫正,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意见》要求,科学强力减负,精准高效提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影响教育的质量,也影响教育的成效[2]。教师作为“双减”政策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学习专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

1.加强职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双减政策明确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接了“培养怎样的人”的首要问题,为“怎样培养人”厘清了空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落实双减工作的直接力量。而一支本领高、能力强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双减工作的重要支撑。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双减政策实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日常教学中:

1.1 提升教师的思想素养。作为推动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秉承“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的教育理念,时刻为学生着想。教师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3];作为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寓教于乐,在快乐的情境中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1.2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教育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要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使用过激言语、过激手段。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前行,多向身边公正无私,品德优秀的教师学习;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不断将榜样力量内化为自己的力量,从而在教学中落实到实处[3]。

1.3 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日益加快,作为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的运用专业知识,教会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掌握的知识不仅要有宽度,更要有深度。渊博的学识,不仅仅指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师要有饱览群书的思想,广泛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当然,现在看来,教师拥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当有学生问及老师自己所教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时,教师也要能够给学生进行解答。社会是课堂,实践是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1.4 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其中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是较高的教育机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要求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教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慢生长的过程,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实践,增长专业知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课堂质量,优化课业辅导

教师能力的提升带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的各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必要营养”,让学生“吃饱吃好”,从而减少校外“加餐”的情况;在课后为学生提供分区分层的课业辅导,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是“营养的”又是“美味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

2.1 分层优化,满足需求。在班级内,老师分层开展作业辅导,可以把班级分为三个区域:辅导答疑区、探究实践区、自主学习区。辅导答疑区主要面向班级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老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辅导;探究实践区主要面向班级内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自主学习区主要以学生小组互助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

2.2 跨越班级,打破界限。在年级内,老师跨越班级界限,开展分层辅导。在年级中,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活力智慧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的潜能,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开设“活力助跑课堂”,由教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巩固知识,打破班级界限,真正实现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学习空间。

2.3 尊重科学,提高效率。课堂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提升课堂质量方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精准的对接到每一类孩子的需求;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丰富性,通过多种方式让不同的孩子与教材、媒介发生化学反应,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

2.4 注重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而言效果不同。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相同的学习内容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在理解掌握知识方面非常容易;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精细管理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谈起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莫过于“题海战术”“习题轰炸”“以练为主”这样功利主义思想的横行和施虐。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习惯在课上不停的讲,课下才让孩子练习,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导致学生的作业一直写不完;而有的老师认为“熟能生巧”,持续陷入“刷题”的困局且对此形成依赖。而有的老师甚至有时候偏向于多多益善,忽略学生对于学业的诊断功能;还有一些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基本上是来源于现成的教辅材料,布置的作业缺乏个性化设计,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业诊断和提升,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指挥棒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发挥效能。在“双减”背景下,“双减”政策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将学生从作业负担过重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增加学生学习的良好效果。小学阶段作业管理优化的“受众”是学生,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4]。为此,教师应该注重精细管理作业,将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后作业看作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在作业质量上,管理、教研、评价一体化设计,让作业从“多繁杂”走向“精而准”。

3.1 系统建构,提升效能。教师要统筹学生作业种类和总时间,形成作业清单制度。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明确作业内容、适用年级、具体要求、批阅标准、复批标准、用笔要求、完成场景等,教师、学生和家长看后均可一目了然。在作业实施上,做到学生、家长心中有数,教师操之有度,行之有方;在作业内容上,要满足孩子个性化需求;在习题设计上,要与教学倡导的价值观和方向建立微观环节上的匹配;考试的“指挥棒”要与教学过程中倡导的教学改革形成价值观层面上的共识。

3.2 精准设计,统筹作业。所谓作业统筹,是为了避免短时期内各科作业的叠加,给孩子带来的瞬间压力负担。在设计作业时,各科教师应该分别从学科单元视角、学科协同视角进行统筹,作业从日、周、单元、学期进行统筹规划,避免作业布置的随意化。设计作业并非随意性的,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师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待作业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3.3 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作业的布置形式应该打破以往传统设计,分层次、分主题、分系列,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跨学科混合式”学习。在作业设计方面,应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实行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作业,实现作业从基础到提升,从能力方法到实践延伸,课内外作业相结合,有梯度、分层级、灵活多样,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学科的课程研究,通过任务驱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作业探究,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巩固学到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能力。

3.5 关注需求,同中求异。把作业“大锅饭”变成作业“自助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科的作业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布置的作业要符合本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增长学识,让作业成为展示学生个别成果的方式,让作业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获得一种难忘的体验[5]。

4.关注学生心理,重视学生健康

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与永恒追求。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良好的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文明行为习惯,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6]。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学生回归校园,在校园内实现健康成长;学业好,身体好,身心健康,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好学足,健康茁壮成长。

4.1 学会倾听,真诚沟通。作为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谈心,予以安慰,随时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否定、批评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应该与学生真诚沟通,分析其行为表现存在的内在心理需求与困惑。当学生遇到问题需要寻求教师的帮助时,教师的帮助是学生能否做出正确决定的关键。教师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肯定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用微笑和鼓励来减轻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压力,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类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情绪行为的调节,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弯下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4.2 正确引导,自我调节。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任由负面情绪慢慢积累,很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知道预防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调节负面情绪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观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社会能力、养成健康行为,提升健康素养。

4.3 科学评价,关注健康。作为教师,要科学确定评价重点,既要考评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养成,关注对他人健康行为的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以及行为表现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有效使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反思改进等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健康为核心,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开展实验探究、情境体验、虚拟模仿、现场教学、演练等活动,确保生命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教学中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

猜你喜欢

作业素养过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作业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