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文化建设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2022-11-19张代英韩士义
张代英 韩士义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高级中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又可以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学校环境,二者相辅相成。
新学期开始,进入校园环境,在假期已经习惯的学习生活安排受到冲击,教师学生在情绪上难免波动,帮助师生尽快适应变化,以积极有效的心态调整投入校园工作和校园学习,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设置开学过渡期,进行环境适应调整
新学期开始后,针对学习环境的变化,学生可能存在环境适应不良的情况,我们在2021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和2022年春新学期开学,均进行了新学期开学的衔接准备工作,对于学生适应新学期的学校学习环境,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很有帮助。
具体做法:(1)迎新仪式。每周第一天,老师组成鲜花队、鼓乐队,在校门口迎接学生重返校园。营造欢快氛围,让同学们感受到师生热情,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有利于尽快地融入到学校生活。(2)开学之初,原则上先不涉及文化科目的教学,各种检查、抽测、过关暂缓进行;设置缓冲时间为四周,文化科目阶梯式融入日常课程。第二周先准入道德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科目,第三周数学物理化学科目准,第四周语文外语阅读科目准入。(3)在秋季入学进行军事训练期间,开展学习方法交流、卫生健康须知、人际交往达人、文明礼仪代言人、家庭港湾等主题班会;在春季开学,以学校的兴趣社团活动为载体,融入人际交往技巧、行为习惯养成、学习理想放飞、年俗欣赏、冬奥之旅等主题班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安排,让学生体验、体会、感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开展心理健康调查,进行信息收集分析
具体做法:(1)简单的心理普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普查方向,掌握困扰师生的具体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取得有依据的信息备用。(2)通过师生自我报告、教师日常观察、班级心理信息员报告、通过和师生家人线上沟通、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团队心理测评等方式,进一步澄清压力来源,制定针对性强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3)考虑有些心理应激症状延迟出现和家庭重大事件可能对师生心理健康影响存在的长期性和隐蔽性,对是否判定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尚存争议的师生,要全部延长跟踪管理时间,需要定期、多次、多渠道全面掌握。
3.通过心理专题活动和常规心理课程,做好学生心理调适体验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可能的心理困扰有:过度焦虑、紧张、恐惧、心情低落、记忆力下降、挫败感、无意义感等。可能的行为问题有: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压抑烦躁、作息不规律、失眠、早醒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活动等,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开展工作。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用游戏的方式表达,学会识别情绪并加以调节,具体做法有给心里的坏情绪画像,然后把它赶跑等。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强人际交往,通过沟通表达情绪、情感,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具体做法有保障睡眠运动和休息、保证基本饮食的愉悦和营养、尝试与家人团聚、说出封在日记本里的话、尝试让别人了解自己、倾听亲友的诉说等。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除了常规的运动放松和认知调整外,还可以采用讨论会、辩论赛等多种体验,形成统一、健康、向上的思想认同,较初中阶段更要注重缓急相济,劳逸结合,让各种课程和活动带给学生更强的目标获得感,成就体验感。亦可采用阳光大课间展示平台,宣传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现身说法,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力量融入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对心理困扰程度较大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
关注和重视遭遇心理困扰较大的学生,对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学业支持。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们的经验做法是:由班主任提供小团体主题活动或团体心理辅导,每天一次,每次40分钟,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实和丰富生活内容,班主任和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团队及时沟通活动信息有无,调整活动内容和开展有效心理辅导,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及时上报。
特别关注四种情况的学生:
(1)在新学期开始前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开展追踪评估,结合以往辅导记录,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协助其维持心理健康水平。
(2)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学生。对其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积极改善其周边人际环境,减少可能存在的疏离、排斥和歧视,避免加重其负面情绪体验或行为失控。
(3)在学校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对抗学校教育管理的学生。对其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有序的学习生活。
(3)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对其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
对以上四类学生,我们的经验做法是:由学校安排老师对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责任关怀。责任老师要做的是:实现适时掌握学生活动事件,密切和家长的沟通,获得有帮助的生活信息和获得班级安全信息员(心理信息员)汇报的信息,并及时获得学校心理辅导团队的建议,开展有效心理辅导。
5.创新机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激发其成长成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成人成才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学生每天早操或课间操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擦眼睛、照镜子,查摆问题,辨证施治,共谋班级发展大计。独特的“反思”文化,强化的是自我超越的过程,不断地自我超越,使学生的思想永葆青春活力。
6.关注教师群体,多措并举缓解教师压力
当下的社会发展变革使教师正经历着较以往更直接的工作压力,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期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还要考虑学生的升学、教育管理、人身安全保护等,社会评价偏颇的压力、不辜负领导希望的压力、面对学生家长期盼社会满意认可的压力都在教师身上。
学期初,教师可能还要面临人员变动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了解掌握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帮助学生做好居家学习与在校学习衔接等任务,工作压力较大。让班主任、学科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授课中,是学校要统筹考虑的一个问题,合理安排教职员工的各种工作量,切实关心教职员工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给予心理支持。
学校管理层面的职业减压:
(1)学校和教职员工相关的重要事件、重大决策要通过教代会充分听取意见,认真研判。特别是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变动、人员聘任方面,要事前吹风,准备宣传工作到位,不搞突击,不搞一言堂。给广大教职员工充足的心理接纳时间,提升心里耐受度。
(2)留给教师可支配的心灵维护的时间。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不断学习,输入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对教师的时间应进行弹性灵活管理,给予教师更多的个人独立思考与钻研的时间、更多的备课时间、更多的进修与休息的时间,减少会议、接待、形式教研、形式学习、形式值班的要求,把晚上和双休日的休息时间真正还给教师,减轻教师直接的工作压力。教育家这样说“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的时刻就来得越快。”因此学校在充分考虑教师的时间前提下安排各项工作,是规避学校真正威胁的有效举措,是教师能够正视压力,积极面对压力,保持身心平和,建立积极的生活观和工作观,提高生活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的有效方式。
(3)营造温馨氛围,构建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教育的全部内容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平稳和谐,教师产生心理挫折时,情绪会波动、或焦虑烦躁,或生气抱怨,或压抑攻击。对教师的心理挫折,学校要给予了解关怀、体贴理解,不要一律判定斥责为闹情绪、师德不过关。学校宜秉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创造民主团结、和谐进取的党群关系,努力营造使教师心情愉悦的团体工作氛围,以缓解教师工作环境的压力强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良性发展,减少或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
(4)帮助指导教师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必将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滋养教师的心灵,教师积极乐观、稳定健康、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必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变得心态阳光、健康向上,必将使学生身心愉悦、学习氛围和谐;反之,教师自身没有理想信念追求,情绪消极、愤怒、变化无常、偏激,也必将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会使学生识穷志短、学习上惶恐不安、学习氛围紧张压抑,影响其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可见,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仅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和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
协调好个人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协调好职业目标理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职场人际险滩和个人职业成长价值之间的关系,都是教师要做的功课,是教师在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与无奈。学校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适时给予老师提供一些关怀、指导、机会,就是帮助老师进行心理减压,必将丰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
7.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原则、策略、方法
7.1 重新定位自我,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意思是对自己有较全面、客观的认知,我解释为辩证的看待自己的完美和不完美。认识自我的意义有两个:一可以降低自己焦虑情绪的强度,少纠结,使自己前行的方向更明晰;二可以减少自己的精神内耗,让自己的身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宋代陈蒡《农书》上说“凡从事与务者,皆当量力而为之,不可苟且,贪多务得,以致终无成遂也”,这里的“量力而为”就是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凡是求全思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仅可能无果,还会消耗自我的精神。学习去爱自己,适时放自己一码。
7.2 用平常心对待工作和生活。教师的责任心要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样一份职业热情也往往会把自己看得过高过重。凡事总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这种精神在危急险难事情的处理上可赞可行,但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放眼培养人的角度,放眼人的一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则不可取。非我莫属的情怀让人长期、高强度的处于亢奋状态,违背了人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必将对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7.3 培养兴趣爱好,怡情悦性。因为有兴趣,自己会比较愿意融入其中,当我们专注于其中的时候,就会很愉悦,心情很舒畅。这样当我们面临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产生焦虑和迷茫的时候,不至于走投无路。毕竟前行的方向,除了道路,还有内心。
7.4 生活中笑口常开。心理学家建议,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或想象身处优美的自然环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7.5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食品养身,睡眠养心。总之,这些生活态度或自我保健行为习惯,对于我们消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很有帮助。
结束语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和学校师生的关系犹如土壤与草木的关系,它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经过了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师生也必将赋予学校文化一种新的活力,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学校精神、学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