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教授由“滞”探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2-11-19孙慧郝钰婷崔瑞龙王健
孙慧,郝钰婷,崔瑞龙,王健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言
导师王健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工作继承人,全国名老中医白兆芝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太原市2020年度名中医工作室领衔人,山西白氏脾胃学术流派传承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等胃肠系统疾病具有独特的诊疗思路。本人有幸向王健教授学习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经验整理介绍。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胃黏膜腺体萎缩。该病发生缓慢,病程较长,病势缠绵,难以治愈,且常常与其合并出现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被普遍认为是胃癌前病变(PLGC)。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保护胃黏膜、抗胆汁反流等治疗方式为主,尚无使病程进展延缓的有效措施。CAG属于中医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导师由“滞”探析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医病名
历来中医经典文献并无“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的确切记载,而通常将其归纳于“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范畴[1],其中胃脘痛[2]主要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临床上常伴有腹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胃脘痛与肝密切相关。痞满[3]主要指自觉上腹部(心下)痞塞,胸膈部胀满感。《保真集》云:“脾不能行气于四藏,结而不散则为痞”,认为痞满主要与肝木、脾土关系密切。嘈杂[4]又名“嘈心”“烧心症”,具体指胃部空虚不适、似有饥饿感,伴有胃中辛辣感,似痛非痛,常与嗳气、吐酸同时出现,历代医家认为嘈杂与痰湿、食郁、气郁、脾胃虚寒等相关,病机关键在于肝木不得舒,五谷精微难以布散,积聚为痰湿,损害胃土,故而胃中燥扰不宁,似有饥饿、疼痛之感,一般饭后则止,之后复作,呈现土虚木摇之象。反胃[5]又称“胃反”,多属于脾胃有寒,《金匮要略》指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历代医家认为出现反胃的根本在于脾胃虚寒、土湿水郁。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CAG与多种因素相关。有研究表明HP感染是引起胃黏膜萎缩的主要原因,同时CAG的发病与居民饮食、免疫、年龄、遗传、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脾胃虚损、饮食不洁、肝脾不调、情志郁结、湿热中阻、瘀血阻滞等因素紧密相关,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且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于调节相关,另本病脾胃虚弱为基础,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往往病程较长,进展较慢,因脾胃受损使中焦虚弱,久而久之土虚木乘,肝气失于条达而后气郁化热,脾气运化失常则易生痰瘀,故本病最终病情表现复杂,有虚有实,易夹湿夹瘀,不同病理因素相互夹杂,相互转化,相互演变发为癌变。
脾主运化的本质为升清降浊,不仅是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而且是在气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多种因素反复作用下,久病必虚,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凝滞”,因此,“脾胃虚滞”是CAG基本病机。CAG“脾胃虚滞”即“虚滞”,指脾胃虚弱、因虚而滞。《黄帝内经》中“滞”乃脾胃气机失调之意。
CAG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滞”,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常表现为上腹不适、胀满感、上腹痛、嗳气、呃逆、嘈杂等症状。气机升降失常为其主要发病基础,肝失疏泄、瘀血壅滞是此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其发病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结合CAG发病特点,导师依据其临床症状归类为八滞:分别为虚滞、气滞、食滞、湿热滞、瘀滞、邪毒滞[6],而CAG六滞常相兼出现。
虚滞:脾胃虚损,因虚成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为CAG虚滞,临床常见CAG气虚滞、CAG阴虚滞、CAG阳虚滞。胃镜下胃黏膜变薄[7],为苍灰色,色调不匀,所谓“痿者萎也”。CAG气虚滞,脾运化功能减弱,可见面色萎黄,纳少,脘痞胀满,形体瘦,或肥胖水肿,大便溏,小便不利,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舌淡红苔白,脉沉缓或弱;CAG阴虚滞,胃阴不足,失于濡养,脾胃气机不畅,可见胃脘不舒,或痞闷,隐痛,干呕呃逆,舌燥咽干,大便偏干等临床症状。CAG阳虚滞,脾阳不足,失于温煦,阴寒内生,使胃脘气机不通。临床可见腹胀,畏寒怕冷,口淡不渴,大便甚则完谷不化等症状。《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气滞:忧思伤脾,怒责伤肝,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是为 CAG“气滞”。气血凝滞而致胃脘痛,连及两胁,痛处不定;或见脘腹痞塞不舒,嗳气则缓;或见呃逆,胸部满闷,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脘痞食少;或大便偏干,伴见胸胁满闷,食少纳呆,肠鸣矢气等症,苔白脉缓。《证治汇补》曰:“暴怒伤肝,气逆而痞”。肝郁化火,可见胃脘不舒,吞酸嗳气,呕吐或干呕,每遇精神刺激则加重等症状,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食滞:饮食不节,损害脾胃,胃气壅塞,是为CAG“食滞”。临床可见脘腹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吐后胀满得舒,或矢气臭如败卵,大便臭秽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数。《医学正传·胃脘痛》[6]指出,胃脘部疼痛的致病原因,多由于饥饱无常、饮食偏嗜、过食生冷等,且此种饮食习惯日积月累导致胃脘痛。
湿热滞:多种因素导致脾胃气血虚衰,失于运化,内生痰湿,郁而化热,是为CAG“湿热滞”。湿热内盛,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胃粘膜萎缩;同时湿热内停,纳运失常,胃黏膜缺乏营养出现萎缩,久之痰瘀互结,出现胃黏膜粗糙并伴结节样增生。临床可见脘腹痞满,口中粘腻,头重如裹,或水肿,或皮肤淡黄,或四肢乏力等症状,舌体淡胖,舌苔黄腻,脉濡缓或沉细。
瘀滞:日久气滞,血流不畅,或久病胃络受阻,或术后,瘀血停积,是为CAG“瘀滞”。瘀血阻络常表现在病变的全程中,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胃多气多血,气虚则血流运行受阻,阴虚则血脉难以濡养,久则出现瘀血停胃之象。临床可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按之剧痛,夜间尤甚,甚至见呕血、便血等,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沉迟。《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邪毒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邪毒内阻脾胃,是为CAG“邪毒滞”。脾气受损导致湿邪内阻,久之产生湿热,久病入络产生瘀血,湿毒为湿邪的进一步病理变化,毒致虚,因虚致脾胃虚弱,易被新邪侵袭,新邪与伏毒结合侵犯人体产生新的湿和热,毒邪进一步加深,最终产生毒停胃络,出现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外来病原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Hp感染临床表现多样。中医将Hp归属“邪气”范畴。Hp的毒力较强,可以侵犯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体,且一般需要药物治疗,很难自我清除。西医学认为Hp可改变基因表达,逃逸宿主防御机制[8]。Hp邪气侵犯人体后,滞留日久,破坏局部微环境,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导致正气不足、脾胃虚弱。
3 基于“滞”的观点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规律
“脾胃虚滞”是CAG基本病机,气机“凝滞”贯穿CAG发病的全过程,CAG的治疗是针对其“滞”,CAG袪滞六法:虚滞用健补脾胃祛滞法、气滞用疏肝行气祛滞法、食滞用消食除痞祛滞法、湿热滞用清热燥湿祛滞法,瘀滞用活血化瘀祛滞法,邪毒滞用攻邪解毒祛滞法。
健补脾胃祛滞法:针对脾气虚滞,导师常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益气祛滞;胃阴虚滞常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滋阴益胃,和中祛滞;胃阳虚滞用黄芪建中汤散寒温中,止痛祛滞。虚滞兼食滞、纳食不消、食欲不振者,加炒莱菔子、焦山楂、炒二芽等;虚滞兼寒滞四肢冷、便溏甚者,加山药、肉豆蔻;虚滞中气不足者,加黄芪、升麻。CAG脾阳虚而滞如脾阳亏虚,又感受外寒,可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温胃止痛,行气导滞。寒滞兼胃火炽盛,泛酸、呕吐,加用左金丸、海螵蛸、煅瓦楞子;寒滞兼湿邪阻滞,可用香砂六君子汤。
疏肝行气祛滞法:CAG气滞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止痛祛滞。气滞兼脾胃虚弱,而出现便溏,可用痛泄要方加减;气滞兼胃火口中异味、口苦甚者,加黄连、炒栀子;气滞兼大便粘滞者,加佩兰、薏苡仁、广藿香、厚朴。
消食除痞祛滞法:CAG食滞用保和丸消食化痰,导滞止痛祛滞。食积较重,加焦山楂、鸡内金;湿滞兼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加麸炒枳实、木香;食滞兼脾胃虚弱,便溏,加炒白术、白扁豆。CAG痰滞用温胆汤和胃利胆,理气化痰祛滞。痰滞兼气机不畅,嗳气频发,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痰滞兼胃火,口苦,嘈杂不舒,加黄连、吴茱萸。
清热燥湿祛滞法:湿为阴,热为阳,临证务必准确判断二者权重,湿重者,以行气化湿为主,佐以清热,选用苏叶、香附、厚朴、蒲公英、连翘等;热重者,以清热为主,辅以化湿,导师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二者并重则在清热化湿的基础上注重辛开苦降,苦寒药清热燥湿,辛温之品调理气机,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时应密切关注肝脏疏泄功能及肠腑通降功能。
活血化瘀祛滞法:CAG瘀滞用失笑散活血祛瘀,理气止痛祛滞。血滞兼脾胃虚弱,出现四肢不温,可加太子参、黄芪;血滞兼胃阴亏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无苔,加百合、生地黄、麦冬。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胃部血液循环,减轻病变部位红细胞瘀滞及炎细胞浸润,可使病变逆转。
攻邪解毒祛滞法:目前治疗Hp感染主要采取三联、四联疗法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着眼点是细菌本身,更强调祛邪。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认为祛邪就是补正,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但对反复治疗失败的和体质较差的Hp感染者,需将着眼点放到机体本身,扶正后再祛邪或扶正祛邪并举。因此,在治疗Hp时,应注重病证结合,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常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胃黏膜失去充分营养继而出现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治疗上重点针对毒邪给予解毒、清热毒、祛湿毒、化痰毒、除瘀毒治疗,以化痰解毒、祛瘀通络为主线。
4 小结
CAG虚实夹杂,在临床实践中,CAG患者症状多相兼为病。根据《金匮要略》提出见胃之病,知肝犯胃,必先抑肝实脾的的学术思想,王健教授进一步探析“脾胃虚滞”理论及从“滞”论治CAG理论,祛滞之法多灵活相兼为用,对现代CAG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