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健教授由“滞”探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2-11-19孙慧郝钰婷崔瑞龙王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6期
关键词:嗳气胃脘气滞

孙慧,郝钰婷,崔瑞龙,王健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言

导师王健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工作继承人,全国名老中医白兆芝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太原市2020年度名中医工作室领衔人,山西白氏脾胃学术流派传承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等胃肠系统疾病具有独特的诊疗思路。本人有幸向王健教授学习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经验整理介绍。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胃黏膜腺体萎缩。该病发生缓慢,病程较长,病势缠绵,难以治愈,且常常与其合并出现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被普遍认为是胃癌前病变(PLGC)。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保护胃黏膜、抗胆汁反流等治疗方式为主,尚无使病程进展延缓的有效措施。CAG属于中医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导师由“滞”探析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医病名

历来中医经典文献并无“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的确切记载,而通常将其归纳于“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范畴[1],其中胃脘痛[2]主要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临床上常伴有腹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胃脘痛与肝密切相关。痞满[3]主要指自觉上腹部(心下)痞塞,胸膈部胀满感。《保真集》云:“脾不能行气于四藏,结而不散则为痞”,认为痞满主要与肝木、脾土关系密切。嘈杂[4]又名“嘈心”“烧心症”,具体指胃部空虚不适、似有饥饿感,伴有胃中辛辣感,似痛非痛,常与嗳气、吐酸同时出现,历代医家认为嘈杂与痰湿、食郁、气郁、脾胃虚寒等相关,病机关键在于肝木不得舒,五谷精微难以布散,积聚为痰湿,损害胃土,故而胃中燥扰不宁,似有饥饿、疼痛之感,一般饭后则止,之后复作,呈现土虚木摇之象。反胃[5]又称“胃反”,多属于脾胃有寒,《金匮要略》指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历代医家认为出现反胃的根本在于脾胃虚寒、土湿水郁。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CAG与多种因素相关。有研究表明HP感染是引起胃黏膜萎缩的主要原因,同时CAG的发病与居民饮食、免疫、年龄、遗传、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脾胃虚损、饮食不洁、肝脾不调、情志郁结、湿热中阻、瘀血阻滞等因素紧密相关,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且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于调节相关,另本病脾胃虚弱为基础,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往往病程较长,进展较慢,因脾胃受损使中焦虚弱,久而久之土虚木乘,肝气失于条达而后气郁化热,脾气运化失常则易生痰瘀,故本病最终病情表现复杂,有虚有实,易夹湿夹瘀,不同病理因素相互夹杂,相互转化,相互演变发为癌变。

脾主运化的本质为升清降浊,不仅是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而且是在气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多种因素反复作用下,久病必虚,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凝滞”,因此,“脾胃虚滞”是CAG基本病机。CAG“脾胃虚滞”即“虚滞”,指脾胃虚弱、因虚而滞。《黄帝内经》中“滞”乃脾胃气机失调之意。

CAG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滞”,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常表现为上腹不适、胀满感、上腹痛、嗳气、呃逆、嘈杂等症状。气机升降失常为其主要发病基础,肝失疏泄、瘀血壅滞是此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其发病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结合CAG发病特点,导师依据其临床症状归类为八滞:分别为虚滞、气滞、食滞、湿热滞、瘀滞、邪毒滞[6],而CAG六滞常相兼出现。

虚滞:脾胃虚损,因虚成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为CAG虚滞,临床常见CAG气虚滞、CAG阴虚滞、CAG阳虚滞。胃镜下胃黏膜变薄[7],为苍灰色,色调不匀,所谓“痿者萎也”。CAG气虚滞,脾运化功能减弱,可见面色萎黄,纳少,脘痞胀满,形体瘦,或肥胖水肿,大便溏,小便不利,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舌淡红苔白,脉沉缓或弱;CAG阴虚滞,胃阴不足,失于濡养,脾胃气机不畅,可见胃脘不舒,或痞闷,隐痛,干呕呃逆,舌燥咽干,大便偏干等临床症状。CAG阳虚滞,脾阳不足,失于温煦,阴寒内生,使胃脘气机不通。临床可见腹胀,畏寒怕冷,口淡不渴,大便甚则完谷不化等症状。《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气滞:忧思伤脾,怒责伤肝,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是为 CAG“气滞”。气血凝滞而致胃脘痛,连及两胁,痛处不定;或见脘腹痞塞不舒,嗳气则缓;或见呃逆,胸部满闷,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脘痞食少;或大便偏干,伴见胸胁满闷,食少纳呆,肠鸣矢气等症,苔白脉缓。《证治汇补》曰:“暴怒伤肝,气逆而痞”。肝郁化火,可见胃脘不舒,吞酸嗳气,呕吐或干呕,每遇精神刺激则加重等症状,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食滞:饮食不节,损害脾胃,胃气壅塞,是为CAG“食滞”。临床可见脘腹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吐后胀满得舒,或矢气臭如败卵,大便臭秽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数。《医学正传·胃脘痛》[6]指出,胃脘部疼痛的致病原因,多由于饥饱无常、饮食偏嗜、过食生冷等,且此种饮食习惯日积月累导致胃脘痛。

湿热滞:多种因素导致脾胃气血虚衰,失于运化,内生痰湿,郁而化热,是为CAG“湿热滞”。湿热内盛,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胃粘膜萎缩;同时湿热内停,纳运失常,胃黏膜缺乏营养出现萎缩,久之痰瘀互结,出现胃黏膜粗糙并伴结节样增生。临床可见脘腹痞满,口中粘腻,头重如裹,或水肿,或皮肤淡黄,或四肢乏力等症状,舌体淡胖,舌苔黄腻,脉濡缓或沉细。

瘀滞:日久气滞,血流不畅,或久病胃络受阻,或术后,瘀血停积,是为CAG“瘀滞”。瘀血阻络常表现在病变的全程中,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胃多气多血,气虚则血流运行受阻,阴虚则血脉难以濡养,久则出现瘀血停胃之象。临床可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按之剧痛,夜间尤甚,甚至见呕血、便血等,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沉迟。《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邪毒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邪毒内阻脾胃,是为CAG“邪毒滞”。脾气受损导致湿邪内阻,久之产生湿热,久病入络产生瘀血,湿毒为湿邪的进一步病理变化,毒致虚,因虚致脾胃虚弱,易被新邪侵袭,新邪与伏毒结合侵犯人体产生新的湿和热,毒邪进一步加深,最终产生毒停胃络,出现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外来病原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Hp感染临床表现多样。中医将Hp归属“邪气”范畴。Hp的毒力较强,可以侵犯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体,且一般需要药物治疗,很难自我清除。西医学认为Hp可改变基因表达,逃逸宿主防御机制[8]。Hp邪气侵犯人体后,滞留日久,破坏局部微环境,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导致正气不足、脾胃虚弱。

3 基于“滞”的观点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规律

“脾胃虚滞”是CAG基本病机,气机“凝滞”贯穿CAG发病的全过程,CAG的治疗是针对其“滞”,CAG袪滞六法:虚滞用健补脾胃祛滞法、气滞用疏肝行气祛滞法、食滞用消食除痞祛滞法、湿热滞用清热燥湿祛滞法,瘀滞用活血化瘀祛滞法,邪毒滞用攻邪解毒祛滞法。

健补脾胃祛滞法:针对脾气虚滞,导师常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益气祛滞;胃阴虚滞常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滋阴益胃,和中祛滞;胃阳虚滞用黄芪建中汤散寒温中,止痛祛滞。虚滞兼食滞、纳食不消、食欲不振者,加炒莱菔子、焦山楂、炒二芽等;虚滞兼寒滞四肢冷、便溏甚者,加山药、肉豆蔻;虚滞中气不足者,加黄芪、升麻。CAG脾阳虚而滞如脾阳亏虚,又感受外寒,可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温胃止痛,行气导滞。寒滞兼胃火炽盛,泛酸、呕吐,加用左金丸、海螵蛸、煅瓦楞子;寒滞兼湿邪阻滞,可用香砂六君子汤。

疏肝行气祛滞法:CAG气滞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止痛祛滞。气滞兼脾胃虚弱,而出现便溏,可用痛泄要方加减;气滞兼胃火口中异味、口苦甚者,加黄连、炒栀子;气滞兼大便粘滞者,加佩兰、薏苡仁、广藿香、厚朴。

消食除痞祛滞法:CAG食滞用保和丸消食化痰,导滞止痛祛滞。食积较重,加焦山楂、鸡内金;湿滞兼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加麸炒枳实、木香;食滞兼脾胃虚弱,便溏,加炒白术、白扁豆。CAG痰滞用温胆汤和胃利胆,理气化痰祛滞。痰滞兼气机不畅,嗳气频发,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痰滞兼胃火,口苦,嘈杂不舒,加黄连、吴茱萸。

清热燥湿祛滞法:湿为阴,热为阳,临证务必准确判断二者权重,湿重者,以行气化湿为主,佐以清热,选用苏叶、香附、厚朴、蒲公英、连翘等;热重者,以清热为主,辅以化湿,导师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二者并重则在清热化湿的基础上注重辛开苦降,苦寒药清热燥湿,辛温之品调理气机,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时应密切关注肝脏疏泄功能及肠腑通降功能。

活血化瘀祛滞法:CAG瘀滞用失笑散活血祛瘀,理气止痛祛滞。血滞兼脾胃虚弱,出现四肢不温,可加太子参、黄芪;血滞兼胃阴亏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无苔,加百合、生地黄、麦冬。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胃部血液循环,减轻病变部位红细胞瘀滞及炎细胞浸润,可使病变逆转。

攻邪解毒祛滞法:目前治疗Hp感染主要采取三联、四联疗法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着眼点是细菌本身,更强调祛邪。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认为祛邪就是补正,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但对反复治疗失败的和体质较差的Hp感染者,需将着眼点放到机体本身,扶正后再祛邪或扶正祛邪并举。因此,在治疗Hp时,应注重病证结合,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常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胃黏膜失去充分营养继而出现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治疗上重点针对毒邪给予解毒、清热毒、祛湿毒、化痰毒、除瘀毒治疗,以化痰解毒、祛瘀通络为主线。

4 小结

CAG虚实夹杂,在临床实践中,CAG患者症状多相兼为病。根据《金匮要略》提出见胃之病,知肝犯胃,必先抑肝实脾的的学术思想,王健教授进一步探析“脾胃虚滞”理论及从“滞”论治CAG理论,祛滞之法多灵活相兼为用,对现代CAG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嗳气胃脘气滞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嗳气饱胀,可能是肠胃“发脾气”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