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优化策略
2022-11-19邢世凯
○李 杰 邢世凯
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很多一线工作岗位的周期性转型与升级,引起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很多不适应,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不适应,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不适应等,职业教育教学急需进行改革,且改革的关键是融入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保罗·朗格朗最先在《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它是指人在各个阶段所受各种类型教育的总和。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职能,是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以终身教育为导向,重新厘定教学改革的理念,以培养符合新业态下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遴选出优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完善职业教育终身化改革机制,平衡与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从根源上提升职业教育的职能,从而鞭策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
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痛点
随着当前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终身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提升其职业能力的基本诉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纳入终身教育理念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据此,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职业教育目前的教学进行重新审视,深刻挖掘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过程实施不完备、教学设计不适宜及监管制度设置不充分的障碍因子。
(一)定位偏差: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
教学目标是引领整个教学工作的方向盘,目标设置得合理精准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此处的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性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教学目标设置得不精准,导致部分院校的教学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当下,多数院校教学目标的设置只有教师参与,缺乏企业的指导,不利于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由此设置的教学目标缺乏有效性与时效性,导致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教学目标缺乏衔接性。一方面,中高职教学目标的衔接出现了“断层”,沟通不足成为中高职教学目标衔接不畅的掣肘;另一方面,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不充分,缺乏实质性的政策对其进行引导。最后,教学目标设置缺乏全面性。教学目标在设置时缺乏长远的眼光,将“就业导向”等同于“就业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只着重培养学生能胜任一线工作岗位的单一化技能,与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要求存在偏差,培养的学生片面化、短暂化。
(二)趋利倾向:教学过程实施不完备
众所周知,实践性与实操性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推动下,绕过了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功利主义的“藩篱”,实践化、功利化、世俗化的思潮逐步蔓延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学内容选择时,过于强调操作性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科技、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内容,侧重培养职校生符合现在单一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缺乏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所培养的人才只能短暂地适应社会,在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升级时不能顺畅地实现岗位迁移。其次,教学方法选择时,教师往往迫于“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一味地追求表面化的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没有触及全面发展育人的本质,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将知识与技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同时,教师对于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停留在认识与学习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最后,教师“功利化教”引导学生“功利化学”。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透射出的趋利倾向,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趋利化,由此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化地死记硬背,或者是“复制粘贴式”地学习技术技能,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反馈失效:教学评价运行不完善
教学评价是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指挥棒,也是衡量目标和结果是否达成一致的标尺,但是现在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反馈功能,教学评价运行不完善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拦路虎”。首先,评价指标设立不健全。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考试以及量化的分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侧重对教材上知识的考核,对于实践性内容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而对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科技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由此得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有待商榷。其次,评价主体单一化,且缺乏责任意识。企业、学校及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评价是一直被倡导的评价方式,但是呈现到实施层面的仅为一个空壳子,有名无实或者名不副实。评价主体仍只拘泥于教师一方,而且多数教师进行评价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者部门布置的教学任务。评价脱离了学生,“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现象严重,缺乏责任感意识。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不客观、不系统,缺乏科学性与长效性。这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最大的诟病。最后,理论与实践、结果与过程冲突迭起。“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两个弊病,这两种倾向直指“分数”“升学率”“就业率”,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使整个教学评价也偏离了正轨,成为制约教学评价发展的掣肘。
(四)引导不够:教学设计不适宜
教学设计是教师针对学生现有水平与实际教学条件,对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设计—反思”的过程,教学设计得好才能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效。首先,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不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没有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能够接受知识的阈值,对教学内容也缺乏有效分析,先导工作没做到位,后续的实施与达成也受到影响。其次,对导学过程重视不足。教师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导学案,而是仿照普通教育的模式进行设计,也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水平选择“先行组织者”,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缺乏创生性。最后,对教学反思不足。教学反思是立足于整个教学设计,分析其有效与缺陷的必备手段,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但是,目前很多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匮乏,把教学反思看成一种机械化、程序性的工作,按照已有模板生搬硬套所谓的反思内容,使教学反思丧失了本身的价值。
(五)保障不足:监管制度设置不充分
1.教学质量监控不完善。随着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老的机制和观念与现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协调、不匹配,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的机制和理念与现实教学存在偏差。首先,教学质量监控理念与职业教育本质目标不匹配。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工作环节中的实施主体与承载主体,双方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但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出现了倾向一方的趋势,整个监控系统以教师的教学质量为重,而学生的发展质量却被搁置一边。其次,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缺乏科学性。教学信息反馈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与梳理,形成一份有效的监控报告及时反馈给校方、相关部门及教师。但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得到的反馈信息缺乏企业专家、岗位专家的有效评估,信息汇总整理工作流于表面化、形式化,监控报告有效性、科学性匮乏。最后,教学效果监控不衔接。教学效果监控主要包括对学生各种考试的监控、升学率的监控、毕业去向的监控以及与企业合作成效的监控,涉及范围广。具体到某一项效果的监控,例如对学生去企业实习的监控,对相关的信息也汇总整理了,反馈报告也递交给各方主体手中,但是仅止步于此。各方主体也都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后续的调整与改进没有被提到实践层面上,这样的效果监控犹如“空匣子”,缺乏实质性作用。
2.校企合作监督不到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强调校企协同育人。政策只能提供方向性和指导性,而校企合作在操作层面上缺乏保障机制和硬性执行的条例,导致其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校企协同育人也难以长效展开。一方面,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得不到保障。实习、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占比很重的一部分,需要企业的参与及协助,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场地与先进的设备。但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实习、实训多数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由此导致学生欠缺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教学缺乏监督保障机制,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名不副实。
二、终身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政策导向
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融合是时代所趋,教学改革需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找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融入终身教育理念的耦合点,促使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朝向终身化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强调运用项目式教学、情景化教学及基于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法,同时提出增加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纳入终身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显示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融合是必然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终身学习服务”,同时这也展现了国家要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景。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势必从教学改革入手,融入终身教育理念,以期达到教学改革的最佳成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要把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上升到顶层制度层面,促使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互联互通,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发挥教育合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同时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创教学改革新局面。职业教育是促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关键的推进要素,近几年,国家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教学是职业教育发挥职能最基本的手段,教学改革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因此,需构建职业教育教学与终身教育的共轭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二)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的本质诉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对探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提供了科学性的支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职业教育明晰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其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导教学评价体系趋于完善。职业教育教学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打破了其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消除了教学评价中偏向某一项能力的趋利倾向。最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沟通职业教育教学与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新业态下产业结构不断地变化与升级,职校生能否适应市场的新工艺、新规范及新流程,关键取决于其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否能够跟随市场不断地调适自己的技术技能。因此,职业教育要充分纳入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种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真正为社会输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融合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属于认知学习理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与自主性。建构性学习观是符合学习的本质,有利于开发学习者的潜力,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理论,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依托的重要理论基础。首先,引导教师教学从对外部输入的关注转向对内部生成的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通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自内而外“生长”,它是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继而引导其学会终身学习。其次,促进抽象化教学向情景化教学的转变。建构主义强调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使知识、技能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形成长久记忆,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最后,建构主义提供了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多种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性与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式,将这些教学方法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辅助教师创造互动性强且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3.劳动力市场理论。服务经济社会和育人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的职能,而劳动力市场是牵动两者关系的纽带。劳动力市场理论最典型的理论观点是二元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稳定、工资高、福利好,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恰好与之相反。当劳动力市场发育完善时,职教与普教学生能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取决于其自身素质和供求关系。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可以说育人是其基本职能,服务经济社会是其衍生职能。“主要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规格更高,雇主更倾向于招聘综合能力强、职业素养高且能灵活应对产业结构变化的人才。这也启示职业教育要紧密关注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形,以终身教育带动终身就业,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引导职教学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整体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最大限度地达到育人与服务经济社会的最佳效果。
三、终身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优质就业导向,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1.迅速转变教学理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出发,其核心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带有世俗化、功利化思想的元素,并纳入终身教育理念,引导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最终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提高上,同时,使学生具备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新业态下岗位的各种嬗变。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提出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改变现有阶段式、断崖式教学模式,以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基点,衍生出职业教育教学的“四大理念”——更好认知、更好做事、更好共同生活、更好生存。以“更好生存”为现实理念,给予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其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不断转型与升级的市场,能够保障职校生顺畅进行岗位迁移,从而实现终身就业。
2.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承接主体是学生,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就业。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回归“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尺,提高职业能力及学会终身学习都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做准备。首先,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为两个要素理念确定总体教学目标,明确职业教育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以产业需求为准绳,提高产业与教学的耦合度,将教学目标指向胜任产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包括岗位认知能力、岗位实践能力以及岗位核心能力。为了解新业态下产业岗位的需求,将新工艺、新规范、新流程及时补充到当下的教学中,鞭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职业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最后,对教学目标逐步分解,层层剖析。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元,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均采用具体的“动宾结构”表述,使其具体化、形象化,这也有利于之后的教学诊断与评价。
(二)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优化教学过程
1.盘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的直接载体,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不仅要直接面向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岗位的需求,还要考虑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满足终身就业的需求。首先,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遵循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防止被扣上“有才无德”的帽子。其次,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遵循实践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将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实践性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及校园文化传递的人文性相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则。同时,摆脱功利的色彩,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遵循前瞻性与终身性相结合的原则。产业结构的迅速变革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内容选择时要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其之后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
2.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想取得成效就需触动作为手段的方法,以方法变革带动整个教学改革,摒弃传统的不符合职业教育与职校学生特点的方法,构建具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的方法体系。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引导职校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培养其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启发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其次,加大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身处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知识、技能更新迭代速度惊人,岗位、环境的转变使依靠技术技能为生的人惶恐不安,以发达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也已成为时代所趋。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手段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其之后的终身就业奠定基础。最后,扎根于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创生出新的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任何一种方法被千篇一律地机械化运用,都无法发挥其有效性与创造性。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平行的一种类型教育,急需改变模仿普通教育的模式,创设出自己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优化重塑教学评价
首先,规划设计好评价指标体系。政府、企业、学校合力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本位”为基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以“终身优质就业”为终极目标,遴选出理论、实践、创新、人文、道德、职业几个方面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并根据企业需求涵盖最新技术、工艺等指标作为动态指标,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功效。通过对教学评价指标的修缮,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其次,明确评价主体职责,落实多主体评价机制。完善相关教学评价机制,从制度层面上明确评价主体的职责,做好职前、职中等相关培训工作,加入增强评价主体责任感的内容,设置一定的奖惩机制,鼓励企业专家、岗位专家及学生参与评价,从本质上改变评价价值失效的不良现状。最后,缓解理论与实践、结果与过程的冲突,灵活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就业,合理配置评价指标占比;另一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关注的预期结果逐步转向实际的过程中,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过程性评价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对接。
(四)基于实践性与实用性,修缮创新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改变重视“预设性”的弊病,以“全面发展”和“终身就业”为两个推进要素理念进行修缮。首先,对学生、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期,教师要对学生、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已有水平与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案例。其次,设计合理且有针对性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引领学生参与课堂的路线图,一个好的导学案能促进有效教学。职业教育教学讲究情境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索的能力。以汽修专业为例,教师在教授“冷却装置”这一任务单元时,以实际生活中某轿车出现发动机温度过高的现象为教学情境展开教学,通过对故障进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质量。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内化到教学反思过程中,改变利用千篇一律的模板填写教学反思的现象,以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与培养人的本质目标为依据,切实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五)基于有效性与科学性,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是保障学校对接产业潮流、提高办学能力的关键,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不完善问题,急需建立上通下达、运转灵活的教学监控体系。同时,在实施教学监控的具体措施时要坚持刚柔相济的原则。首先,更新教学质量监控建设理念。转变教学质量监控理念是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先导,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围绕“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充分发掘人的潜能,秉承为社会产业输送全面发展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取向,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注的结果从教师的教学质量转向学生的发展质量上来。其次,建立科学性、系统性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成立院校内企业间监控小组,收集汇总各种信息,形成有效监控报告,反馈上至学校、企业,下达相关部门及教师,以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保障教学监控高效地运行。同时做好宏观监控与微观监控的衔接,明确学校、企业、部门及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合作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做到最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将教学事项真正落实落地。最后,订正教学效果衔接问题。例如,监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及终身就业情况,由负责人做好校内与企业的衔接,在校学习与企业培训之间的衔接,同时追踪监控的后续事项,形成“监控过程—发现问题—提供反馈—解决问题”的良性闭环。
2.加强校企合作监管力度。校企合作要注意均衡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立足于两者综合利益,形成一个产学研良性循环的合作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发展的前沿,树立面向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理念,通过融入终身教育理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内化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关注课堂教学与岗位实际需求之间的衔接,以企业内部系统的顺序进行知识结构的建立与教学内容框架的搭建。把握好企业参与教学实习、实训的几个关键环节,做好企业专家、岗位专家到职业院校定期培训工作,以便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及时补充到当前的教学中,保证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相匹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建立企业参与教学的刚性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人才培养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企业参与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材的开发,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商榷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后,建立合作保障机制。立足于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长效联动和双赢,坚持以校企协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师成果奖励机制、企业专家培训成效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跌宕起伏。新时代要有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为社会产业输送全面发展的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以终身教育带动终身就业。职业教育要根据市场发展态势进行变革,紧跟时代潮流,改善教学中出现的定位偏差、趋利倾向、反馈失效、引导不够及保障不足等问题,基于终身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遴选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使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教学改革中受益,继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赢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