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虚拟回归现实: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分析框架与路径探索
——以CL大学为例

2022-11-19董治佑张彩云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场域资本

○董治佑 张彩云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的需求日益增长,其中青年大学生的渴望尤为迫切。学生宿舍是大学生集中生活的区域,是大学生需求最多元化的场域。与以往“一元化”的住宿需求相比,现今大学生对公寓的功能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对学生社区场域中文化的诉求愈发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精神归属家园,契合大学生群体兴趣培养、品味涵养等文化需求是其应有之义。与此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栖息地,社区无疑是学生在大学中最为放松的场合,也是学生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暴露最为明显的地方,多种校园亚文化在学生社区场域中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所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育效果。高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抓好学生社区育人阵地显得十分重要。

国内关于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较为少见,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大学生社区文化为主题搜索文献不足百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校园文化角度探讨如何营造大学生社区文化育人氛围。吴衍涛等认为大学生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和谐等五个维度论述营造学生社区文化的方式,以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功能[3];赵建平基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视角,提出五种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意见[4]。第二,从校园管理角度分析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路径。史龙鳞等在浙江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践中总结出建立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指出要大力推动校园各类文化资源向学生社区汇聚,形成文化辐射与协同育人效应[5]。张雷在借鉴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中强调,要注重文化建设,发挥隐性教育力量,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渗透文化育人理念[6]。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解读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价值意义。王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逻辑契合角度入手,指出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陈少雄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以华南农业大学为案例探讨社区文化建设提高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的路径[8]。

既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线索和启发,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失和不足。一方面,多数研究依然是以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观照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价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特殊性,更甚少从大学生社区场域实践分析社区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局限在从静态层面对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内容的描述和问题的分析,藉以归结建设经验或改进建议,并未从动态上把握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场域情景变化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当前,互联网与自媒体飞速发展,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快速崛起,网络化的学习、生活方式深刻地改变了社区场域中学生互动情景、交往方式、人际情感和关系结构,促使社区场域中学生的惯习发生变化;资本争斗的方式、内容发生变更,最终改变了场域结构,导致学生社区文化氛围嬗变。据此,本文主要运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的框架,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学生社区场域虚拟化情景下社区文化的演变,在此基础上试图回答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世界。

二、“场域——惯习——资本”:大学生社区文化场域理论框架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布迪厄在其著作中提到场域、惯习和资本是解释社会建构的三个核心概念。对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进行分析,首先要引入的是“场域”这一概念。“场域”不仅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从事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布迪厄从分析角度将“场域”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是由依附于不同权力或资本的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所构成[9],位置间所建构的关系也就是社会空间所具有的结构,这种包含着不同权力或资本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各种力量冲突的场所,是一个充满争夺的空间[10]。大学生所生活的社区也和其他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小世界一样,有着自身独特的逻辑和运行规则。具体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大学生社区与其他场地相比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学生集学习、生活、娱乐一体化的一个社会空间。第二,大学生社区场域是社区中的行动者,即学生所建构的一个客观关系网络。第三,大学生社区场域也是一个各种力量竞争的场所,是在各方博弈中所构成的动态过程。第四,大学生社区场域有自己运行的独立游戏规则。

“惯习”是与场域相对应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的又一核心所在。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行动者所具有的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倾向系统来源于以往的社会实践,存在于行动者的身体与行为之中,是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即行动者在实践前对行动上的一种很直观的理解和把握[11]。对大学生社区中“惯习”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一是,惯习源于大学生以往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但又寄居在大学生的身体中,具有历史性、持久性和稳定性。二是,惯习为大学生在社区中采取实践行动提供原则,从一定程度来看决定着学生的实践方向,是实践生成的重要条件,具有指引性、倾向性和约束性。三是,惯习受实践的影响而改变,大学生通过在社区中的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也逐渐内化为自我行动意识,调整行动者自身的结构,具有社会性、开放性、能动性。

关于“资本”概念,布迪厄从实践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阐述,将实践活动看作紧迫的、有目的的、利益相关的,认为一般性的实践活动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物质或象征利润的活动[12]。布迪厄将资本类型划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四大类,基于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也叫作信息资本(Informational Capital),具有三种存在形式: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资本包括了学生内心较为稳定的性情倾向、学生交流所用或产生的文化物品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特定性制度安排(正式与非正式兼具);至于社会资本则是指某个人或群体,依靠所拥有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具有的资源,大学生在社区中通过人际交往所建构的关系网是他们积累资源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

可见场域、惯习和资本三者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作为客观关系网络空间的场域塑造着惯习,不同场域中行动者行动的倾向有所不同,惯习是行动者行动的社会基础,行动者在惯习指引下进行资本竞争行动,而资本又是场域位置关系结构所围绕的核心,争斗促使资本的改变又重新确立场域的结构关系。场域、惯习和资本的演变过程实质就是行动者社会实践的完美演绎,既体现了结构主义实践又阐释了建构主义结构。因而,以“场域——惯习——资本”三个维度,剖析大学生社区文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即社区中每个行动者都有文化传播的能力与影响力,即拥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在自身惯习的引导下从事文化传播实践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建构,形成一定的文化传播规范;而各个行动者继续带着新的资本与惯习,继续在社区场域内进行权力斗争,争夺文化资本,旧规则不断被打破,新规则逐渐被确立,周而复始,不断呈螺旋状上升。

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以学生在场域中实践为基础,穿插于生活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受到三者交互作用。社区场域内实践亦是学生社区生活世界的全部。具体来看,是一种空间与行为的集合,是大学生在社区环境下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以语言、文字或符号等为媒介的行动,总是带有一定的文化意涵。现实世界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依托实际具体空间所进行的实践,对大学生而言,在社区活动室、图书馆、洗衣房、寝室、走廊等空间内的各种真实、具体的行为都属于这类实践。在现实世界场域中,个体或群体间直接接触和相互影响显而易见。虚拟世界处于生活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频度高、时间长,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QQ、微信、微博及游戏等各类平台媒介进行虚拟化人际交往,惯用网络语言和符号与他人沟通互动是虚拟世界这一场域的行为规范。

鉴于生活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三个场域都是斗争的世界,场域提供空间,惯习提供规则,资本则成为斗争的武器[13]。不同场域的惯习与运作逻辑不同,学生在不同场域拥有的资源亦不同。因此,基于研究需要,这里主要分析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即探讨学生如何运用虚拟世界中的文化资本进行争斗,如何对现实世界中社会资本产生影响,进而扩大到整个生活世界行为规范的变化,最终导致整个学生社区文化嬗变。同时,为从更深层次探究大学生文化建设变化过程,笔者从2019年9月开始至2021年7月多次进行实践调查,深入大学生社区进行结构化与无结构化访谈,了解大学生热衷虚拟化互动交往背后的逻辑,思考其行动中的文化意旨,探究某种规则在场域中形成的过程,对不同场域影响是如何传递等。在2021年7月随机抽取了CL大学中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不同社区的4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了解大学生社区生活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整体实践情况。

三、现实世界遁入虚拟世界:大学生社区生活世界虚拟化

(一)惯习变化:由面对面到屏对屏

惯习的形成是感、知、思、行、意一系列身心图示,是身体化、社会化经验与历史的关系[14]。因而,惯习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在互联网普及、网络化社交兴起的大背景下,相对于在现实世界中面对面沟通互动的交往方式即传统社交,网络社交的吸引力更为显著,“无网不欢”“离网焦虑”成了许多人的“共识”与“同感”,国内外学者们对于互联网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也从不同方面证实了网络社交的普遍性。对于居住在社区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社交也悄然改变着他们的实践行动与行为意识,逐渐促成新的行动倾向系统,即由面对面的传统社交转变为屏对屏的网络社交。

在调查中发现,CL大学学生社区楼层多为6楼,每层近40间宿舍,楼栋以学院为主要分布依据,楼层按照年级、班级顺序排列。结合人口学、社会学视角分析,大学生社区是一个居住密度较高,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区,同学往往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因此合理的假设是现实世界中面对面的互动应更为方便和习惯。然而,在问卷调查中却发现并非如此。在关于“平时在公寓中,你更习惯哪种方式和同学交流互动”这一问题回答中,54.12%的同学选择了通过QQ、微信、游戏等网络社交方式进行互动;而选择走寝串访的同学只有36.34%。从另外两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在“平时在公寓中,你见到其他同学主要在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调查中,选择打游戏、看电视剧、网络社交的学生占比高达69.76%,而选择串门玩耍的仅占5.12%;而“你在学生公寓娱乐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得到类似的回答,73.41%的学生选择了打游戏、看电视剧、网络社交,而选择串门玩耍的仅占3.66%。从两个问题巨大的对比差中,折射出学生在社区场域中对互联网的现实依赖与习惯于虚拟化的人际交往特点。

正如布迪厄所说,在场域中人们按照所形塑的惯习行事,会感觉得心应手,非常契合,就如同在自己家里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不会感到压力。社区中大学生在习惯于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屏对屏的虚拟化人际互动,是在实践中选择了让自我舒适的一种行为倾向,这种虚拟化的人际交往使得他们“如鱼得水”。“回到寝室,很自然地就拿起手机或者电脑和同学们交流。这种交流与面对面相比反而更让人轻松自在点,尤其是面对不是特别熟的朋友、同学、学长、学姐这些,像有时候一个微信表情包就能表达很多意思,你懂我也懂,但面对面的时候反而做不出来,还感到尴尬。对于特别熟的人当然有时也串门了,不过语音也很方便啊,有事不好用文字表述的就直接语音留言,比较急的就QQ或者微信视频、电话呀!”(访谈资料:ZY)

(二)资本变化:由现实转向网络

资本是行动者在场域斗争的武器,也是斗争的目的所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场域的行动者具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分别以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形式而存在。在现实世界中,大学生的文化资本集中表现为:内心中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日常交流语言风格、兴趣审美、涵养品位)、文化产品(书籍、报纸、文艺作品、电脑、手机)、制度化安排(学历、技能证书);而虚拟世界中大学生的文化资本主要以网络生活方式(网络语言、社交观念、兴趣爱好)、网络文化产品(电子书、文创作品、艺术视频、公众号平台)、网络行为能力(社交或游戏段位、等级、称号)为主。无论现实还是虚拟世界,场域中资本的争斗始终存在;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社区生活大多栖身在网络空间,惯习的改变促使文化资本的争斗方向、内容与形式,从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变。

在多次走访中,笔者观察到平时只有少数同学通过在寝室看报、看书、刷题、练字、绘画、锻炼等方式了解国家大事、涵养自身情操、提高专业技能,大多数学生都是一起“开黑厮杀”。通过问卷调查也得到类似结论,在学生社区看书、学习的同学仅为7.07%,而选择打游戏、看电视剧、网络社交作为主要娱乐方式的学生占比高达73.41%。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网络空间中文化资本的争斗倾向较为明显。这种倾向性还不同程度体现在对游戏大神文化资本权威性的认同、经验技巧的模仿学习与段位等级的追求方面。在调查中发现65.37%的学生认为网游中大神的游戏见解是非常正确和比较正确的,43.71%的学生表明会对这些主播展示的经验、技巧进行模范学习,还有22.44%的学生表示对游戏段位或等级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追求。此外,有66.19%的学生在公寓生活交流中会使用网络用语(包括游戏用语)。“平时说话不经意间会带一点网络用语。很多时候看人家都说得热火朝天,自己一句嘴都插不上,也就很难交流。后来弄明白了觉得一些缩写简洁明了,一些图片让大家心领神会,也增加了生活乐趣,和周边同学们说到这些也挺愉快的。”(访谈资料:LXS)这表明过半的学生了解和学习过网络流行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以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彼此的互动更加愉悦。因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与维护。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总是永不停息地进行着资本竞争,各种力量争斗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变化过程。学生对网络游戏段位或等级的追求、对游戏主播经验、技巧的模仿,对网络用语乐此不疲的学习,实质是在虚拟世界场域中争夺文化资本的表现,而网络中的文化资本又正是他们进行争夺“游戏”的“武器”。“有些大神确实是很厉害啊!所以我会看他们视频,模仿他们操作,觉得他们很帅很燃,而且有利于上分和段位提升,段位提升到一定层面才能跟其他人玩,还有就是不想让同学说自己打的太水老坑队友。这会让人很不好意思,也不敢和他人对话交流,在团队中没有发言权,后面大家也不想跟你玩。”(访谈资料:LYB)表面上看来是学生互动特点的变化、兴趣爱好的转变和相互之间的适应问题,实则是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也就是学生惯习的变迁过程。随着学生惯习与文化资本改变,同学之间关系网络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场域结构的变化。

(三)场域变化:由线下延伸线上

场域是一个具有自身力量分布、运行法则的结构性空间,而空间的结构是由场域中行动者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关系所决定,每个行动者位置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场域结构的变化[15]。基于场域结构的变化特征,场域被认为是具有历史创生性的动态范畴[16]。大学生社区场域是围绕学生拥有的资本而形成的客观位置关系所建构的,随着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互动惯习的形成,网络化人际交往带来文化资本的变化,并逐渐延伸到现实世界中。

通过调查发现,在社区生活中,有48.05%的学生更倾向于和平时一起打游戏的同学来往,而完全不受影响的只占15.12%。这表明接近一半的学生因在网络空间中一起打游戏而形成了某种网络关系。这种关系网明显地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而相互来往是形成各种关系网、产生各类群体的基础。也就是说虚拟世界中网络化互动模式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网影响到现实中同学们的互动意愿、互动范围、互动对象。“对于平时一起打游戏的同学会来往得多一些,有的是室友,有的是旁边寝室的或者其他班的,因为经常在一起打游戏,在一起玩就交流的多、聊得多,彼此就熟悉一些,也玩得来,有时候吃饭啊、宵夜啊、做实验啊或者别的一些活动就会相互喊着一起,节假日啊也会一起出去聚一下,像班聚啊或者什么集体性活动也会凑在一起。”(访谈资料:KRH)

从上述访谈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互联网中游戏、社交等平台,扩宽了自身的互动范围,不再像以往大多限于本寝室和周边寝室,而是扩大到班级、年级,甚至整个社区,产生了一些“王者荣耀”“吃鸡”等亚文化群体,并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形成了一同约饭、参加活动等关系网,彼此交织,逐步实现从网络中文化资本到现实中社会资本的转化。学生资本的变化推动整个社区场域即生活世界的结构发生改变,这对主流文化形成了冲击,影响了整个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在统计中发现,对学生公寓形成了怎样的文化氛围这一问题,学生们莫衷一是:33.41%的学生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31.71%的学生认为没有明显感觉到氛围,25.37%的学生选择了娱乐化氛围。三种倾向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由此可以推断出网络文化资本影响了主流文化的传播,阻碍了整个学生社区文化育人氛围的形成,导致“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这个育人“沃土”上没有完全落地,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四、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世界: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策略思考

针对社区大学生习惯于网络空间互动,重视网络文化资本积累和运用,并以此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网,出现生活世界遁入虚拟世界的现象。依据场域、惯习、资本三个维度,可从中探索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引导社区中的学生从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培育高雅兴趣、爱好,提升自我文化素养与内涵。

(一)搭建社区育人平台:以主流文化引领惯习变迁

搭建社区育人平台旨在通过社区育人阵地建设与文化育人氛围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社会主流文化、校园文化内核、学院育人理念等引入学生社区,以主流文化塑造学生内在的稳定性行动倾向系统,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性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逐步实现自我惯习的变迁。

加强社区育人阵地建设,夯实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第一,对社区现有的文化活动场所进行部分改造和有效利用,加强设施配备,为学生提供能够在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足够空间,引导学生走出屏幕,走向社区活动室,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第二,结合学生需求,在社区开辟一系列新的文化活动场所,如社区图书馆、社区自习室、社区运动室、社区健身房等,在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同时,丰富学生社区生活,为大学生在社区内进行活动提供多样化选择。第三,创设社区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室,成立社区临时党、团支部,发挥党建、团建在主流文化学习与传播方面的带头作用,以主题教育活动室为中心,对社区学生形成辐射效应。

营造社区文化育人氛围,打造学生社区公共精神家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文化展板、电子屏幕、海报墙贴等平台,将主流文化、校园文化及学院育人理念的精髓、内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以耳濡目染的方式熏陶学生,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塑造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走上主流“频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打造学生喜爱的文化育人长廊,展示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与代表性成果,吸引学生在长廊中交流、学习、探讨,树立专业思维与学习意识,将专业课程教育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中来,打造学生社区互动乐园与精神家园。

(二)挖掘社区特色文化:激活资本创新内在动力

大学生是学生社区真正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鼓励发挥其创造性,挖掘社区特色文化,创建一批有影响力、有感召力、有渗透力的特色品牌文化,生产一批积极向上、多姿多彩的文创作品,激活文化资本创新内在动力。

挖掘社区特色文化,激活资本创新内在动力。第一,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在把握原则性的前提下,坚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理念,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和发动广大社区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特色文化建设中来,让社区文化建设“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第二,要重点挖掘一批具有具有鲜明学生特色的文化作品,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在日常走访中,注重观察学生特点,深挖学生文艺特质,对有书法、绘画、诗文等艺术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引导学生坚持和发展自身文艺才能,增强自信心,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如个人书法展、绘画展、诗文集研讨会等文化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文化创作的热情,吸引周边同学共同参与。第三,鼓励学生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创造性,发扬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精神,在主流方向的指引下,给予学生文化创新的自由空间,让社区学生发挥想象力去装扮自己的家,这样的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社区特色,才真正富有生命力。

(三)完善社区教育系统:培育高雅趣缘关系网络

社区作为“三全育人”阵地的重要一环,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因此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化教育是其应有之义。完善社区教育系统,要以主流文化教育为主导、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拓展教育为重点,建构和培育大学生高雅趣缘关系网络,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形成先进文化群体,减弱网络游戏等亚文化人际关系“羁绊”,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

一是要以主流文化教育为主导,依托社区党、团组织,选拔一批优秀学生成立社区学习小组,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读书交流分享、红色观影探讨、红色基地体验等形式,增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频次,拓宽互动范围,增进彼此情谊,形成较为牢固的学习型交往关系,辐射和吸引周边人群加入学习小组,成为社区主流文化学习的一员。二是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从道德品质塑造、日常行为规范、寝室内务纪律、宿舍文化建设、人际交往准则等方面着手,通过特色寝室、文明宿舍挂牌等文化活动,抓好学生养成教育,打造一些先进模范典型引领学生养成学习、生活、交往等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以学业教育为核心,按照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与考研方向等成立课程交流组、四六级刷题组、计算机二级互动组、考研同行组等社区学习交流小组;针对学业情况不佳的学生,在楼栋、楼层和宿舍建立相应帮扶小组,采取一对多或一对一的帮扶模式,以此建构专业学习型、帮扶型人际关系,形成同心向学的良好氛围。四是要以素质拓展教育为重点,通过开展社区文化节、寝室文化月等素质拓展活动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与活力,着力培育社区书法协会、社区绘画协会、社区诗歌协会等一批社区学生文艺活动组织,以组织形式稳定趣缘人际关系结构。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场域资本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查无此人
学会止步,亦是一种智慧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
网络电台陆续获资本青睐盈利模式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