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研究

2022-11-18韩东博

职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劳动教育

摘 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出巨大引领价值,劳动教育视域下高等职业学校理工类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培养,是一种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有益尝试,既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对于职业学校所在地区产业发展及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职业学校如何推动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优化评估形式、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技能报国的情怀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是本研究的初衷与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 技能人才 职业精神

课  题:本文系韩东博主持的天津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度科研计划专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职业学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ZDGX19)、天津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以往,不少高等职业学校在自身师资、设备、经费、生源等条件不充分、不平衡的情况下,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将技能精湛作为首要目标,采取对职业技能进行专项强化的措施,但对素质优良特别是精神层面更高要求的职业精神和劳动价值观,往往不太关注。对技能人才加强劳动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时代命题。

一、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现状与困境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都是技能人才内在能力和素质的构成要素,共同存在于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且相互作用。

一般而言,职业技能是在一定知識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职业精神通常被认为是职业素质的精神层面要求,是指在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如热情、可靠、严谨、细致、高效等。

(一)职业精神未能与职业技能受到同等重视

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对学生职业技能本身的理论教学、实操训练、评价考核均比较重视,而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则重视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供给角度看,职业技能提升显而易见,而职业精神培养则具有内隐性特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等职业学校大多倾向于职业技能训练。

二是从需求角度看,学生在就业时其职业技能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关注,且容易量化考核,而学生具有的职业精神在短时间内则表现不出来。

三是从过程角度看,某种职业的职业技能需求比较明确,而在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中,有些是通用的,有些是专有的,不同专业很难用同一种模式去培养职业精神,且其培养的载体比较匮乏。

(二)职业精神未能与职业技能得到同步提升

一般来说,职业精神应该与职业技能同步得到提升。一方面,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是职业精神的养成过程,职业技能训练可以带动职业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职业精神作为理性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可以促进职业技能的培养,彼此成就,互促共进。但在现实中,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难以同频共振,呈现出彼此分离的状态。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如前所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地位不同,故而职业精神培养总处于弱势的、辅助的、次要的地位,因此很难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

二是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对通用职业类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欠缺等问题,职业精神培养“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三是职业精神培养除了课堂之外,还需要校园文化等予以配合支持,但当前各院校对此关注不够,很难有正向的激励作用。

(三)职业精神未能与职业技能开展同期评价

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内隐性,脱离职业技能很难单独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呈现,通过特定手段加以量化考核、评估、表彰激励,甚至简单的评选、竞赛、演讲都难以实施。因此,只能依靠常规的方法手段倡导、鼓励,而不能像职业技能那样同期评价,进而增进其效能。

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职业技能的评价考核容易实现,除了一般职业技能课程评价之外,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予以认定等级,或者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予以评价。而职业精神本身内涵界定有一定难度,且难以标准化。

二是职业精神的评价具有主观性,是理性认识也是感性认识,其有下限而无上限,有合格的行为规范而无高尚的境界评判,故而纵然能加以等级评定,也由于其边界的模糊性而导致其不具备公信力。

三是职业技能有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予以背书,且有通行功能。而长期以来,高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鲜有评价,即便有优、良、中、差的等次划分,也因促进就业的现实需要,一般都给予优、良等次。

故而,在许多学生看来,职业技能是必需的,而其他是可以忽略的,导致职业精神难以与职业技能同期进行评价。

二、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职业精神的分析

严格来说,职业精神是普遍劳动精神在某具体职业领域的细化体现,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职业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三种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关系

劳模精神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动精神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工匠精神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从不同层面理解劳动的“三种精神”。

一是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处于国家激励层面,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劳模是劳动者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有良好的精神风范和价值理念。

二是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处于社会通用层面,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成长为人、融入社会的载体。

三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处于个体极限追求层面,体现出鲜明的先进性。

劳动的“三种精神”,都是某一具体职业领域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以实际行动诠释职业精神,在不同维度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可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层次。培养职业精神,在高度上需要学习劳模精神,在广度上需要弘扬劳动精神,在深度上需要践行工匠精神。

广义的职业精神,来源于劳动精神,表现为工匠精神,可升华为劳模精神。狭义的职业精神,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某一类职业活动中在专业化劳动者身上的结晶,是自觉化的精神和能力等。无论广义还是狭义,职业精神均在所有的专业化劳动者中有所展现。可以说,劳动的“三种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最高标准和源头活水,职业精神是劳动的“三种精神”的具体实现和有效载体。

(二)职业精神培养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于2020年印发,这个文件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其中,要求职业学校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增强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向上、积极的劳动精神和负责、认真的劳动态度。日常生活劳动和公益服务性劳动作为基础劳动素质养成的基础,技能人才重点是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切实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践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性方针,以专业课程为基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劳动习惯、态度、技能和品德,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高尚的职业精神,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从小的视角看,劳动能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促进多巴胺分泌,助力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从大的视角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体验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的光荣感和价值感,对调节情绪也有着积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精神作为劳动的“三种精神”的具体实现和有效载体,必须通过劳动实践的路径,即必须打破黑板或屏幕上的教育形式,通过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相融合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道德素养和教育实践的功能整合。

三、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策略与路径

当前,在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理工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职业精神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过程。职业技能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训实习来培养,职业精神通过基础课、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熏陶来培养。

在劳动教育视角下,两者应该加以统筹安排,在重视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职业精神的培养,从爱国主义、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等角度制定一系列措施来落实职业精神培养目标。

(一)厚植爱国情怀,讲好技能报国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成为全球最大的装备制造国、主要的制成品生產商和出口国,中国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伟大奇迹。这一艰苦卓绝的过程,广大产业工人,尤其与之伴随的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后备技能人才,都投身其中,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才把我国建设成为如今的“制造大国”。当前,“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最强音引领着国家走向制造强国,依托制造业的持续发力创造创新,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

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讲好各领域的技能报国故事,全力培养学生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技能报国、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职工要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加强对技能人才奉献祖国的理念信念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与新时代同向同行、肩负责任,共同构筑好中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梯队。

(二)传承劳动之美,优化技能成才方案

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力量,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光荣而美丽的劳动者构成了城市里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用劳动诠释着光荣、崇高、伟大、美丽而又朴素的本真道理。

高等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协同各方力量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加强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统筹,引导青年技能后备军深刻体会用自己的优秀劳动精神去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感悟劳动不分贵贱的真理,通过培养他们自身的勤俭、奉献、知足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教育他们尊重广大劳动者。

特别是要引导广大青年技能人才养成正确的优良的劳动习惯。在制定技能成才方案时,要纳入劳动教育的要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激发“双创”热情,拓展人人出彩空间

青年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制造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培育更多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优秀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需要国家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培养更多相关人才,助力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职业学校的战略任务,也是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双创”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在“双创”实践中,要注意构建体系、面向人人、分层施教。

可以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第二课堂可以采取劳动教育、共享实践、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专业协会、创业实践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开展教学。

要通过“双创”教育,培养学生基于专业、面向行业企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一起,达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化成创新创业的基本需要,感受与品味职业精神的积极作用,传承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仰。引导学生切实扛起责任、树牢信念、提高技能,激发学生树立不断追求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乔东.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5).

[2]胡鞍钢.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落后者到引领者[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5).

[3]赵伟.试论劳动、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

[4]李睿祎.“三个精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中国工人,2021(1).

[5]刘向兵.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新征程奋斗力量[J].红旗文稿,2021(1).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劳动教育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