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传统文化“趣”化文言教学

2022-11-18蔡依

文理导航 2022年34期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趣味教学文化自信

蔡依

【摘  要】培养文化自信是新课标下语文素养型课程构建的重要表现。笔者试图通过趣味教学的“四步法”——激趣、探趣、寻趣、乐趣,立足初中文言文趣化过程,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目标追求,将文化自信素养转化为趣味阅读教学的不同层面理解,以期实现在培养文化自信中更好地开展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趣味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素养型课程的构建,凝练出语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中,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要求可知,传承并理解传统优秀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初中文言文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路径,因此,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是十分重要的。趣味教学法作为初中语文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独特的价值。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体会,立足文化信息素养的培养,从激趣、探趣、寻趣、乐趣四方面论述文化自信下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趣: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之趣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汉字的传承发展。文言文作为汉字运用的表现形式,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而且将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文言文的学习富有历史之趣、文化之趣。如学习《论语十二章》,学生既可以通过学习去寻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又可以通过学习去了解传统文化中古代先贤学习、生活的态度,进而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文言文趣味教学中,要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着眼于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之趣,牢牢把握文化自信素养的主线,才能使趣味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作为一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小短文,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认识诚信的重要意义。但是全篇寓意远不止于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落实主旨教育以外,通过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表现,即陈元方与陈太丘朋友的对话,找到礼仪文化的句子,并通过转换为现场角色扮演、视频录制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兴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文化自信,使课堂教学转变为素养型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以问激趣——与朋友约好了同行,如果朋友先行,你会怎么样?这一问所对应的是“友人怒”这一尴尬场景。结果学生们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回答,即按时赴约和不按时赴约两种。这一问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应陈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其次,笔者以故事激趣,通过身边类似故事的引用,激发学生对礼仪文化的学习兴趣。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问,陈元方的应对对学生礼仪的启示,学生可以进一步优化方案,以使之更好地体现出礼仪文化的内在要求。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在学习回顾中进行了角色扮演,通过语言、神情、场景的再现,引导学生以礼仪文化学习兴趣为核心,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达到更好地进行趣味教学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找到切入口,通过切入口的文化寓意,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联系起来,使趣味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理解关键词句。

二、探趣: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之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初中文言文切入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言文的内容与意义,才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就是要以文化理解为追求,将文言文学习与传统文化探索之趣融为一体,使整个学习充满乐趣,以实现趣味教学的追求。

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笔者试图从文化理解的角度进行趣味教学,进而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笔者除了讲解基本的资料以外,还引导学生翻译这句话。很多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回答不一样。针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笔者就积极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的理解去探索文言文学习之趣,以便通过汉字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学而时习之”这一句中,有学生就认为,“学”除了有学习的意思以外,应该还有学说、学问之义。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疑问,本句作为整部《论语》的首句,其不仅是《学而》篇的开头句,而且对《论语》有重要的定位判断,通过本句来传播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但是,如果将“学”翻译为学说、学问之后,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要发生变化了,又要如何进行翻译呢?这成了学生的头等大事,也是探趣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笔者以此为关键,以文字释义为载体,与学生们一起开展探索之趣的教学。从“学”到“时”,从“习”到“之”,最后再转向“而”的解释,一句只有五个字的话,却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探索之趣。最终,在师生合作之下,在信息技术支撑的资料整合之下,这句本是“学习并且时常去复习它”的话语,有了另一个版本“学说如果被时代所接纳(它)”。通过这种释义考据类型的探索之趣的学习之后,学生对整部《论语》的认识就不会局限在单一句子的理解之中,而是从文化理解——那个时代里众多学说的传播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意义——这一层面上更深入地去探索学习。这既是激趣,又是探趣,是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究的初奏。

由此可见,对初中文言文趣味教学来说,重视探趣就要重视学生不同声音的表达,并通过不同声音找到文化自信增强的契合点,从中进行突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趣味阅读教学。

三、寻趣: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传统文化之趣

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中,要把文化自觉作为增强并培养文化自信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自我追寻、自我理解传统文化,自觉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论语十二章》的趣味阅读教学中,笔者只要抓住了一个发现契合传统文化、符合历史条件的不同见解,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一番探趣学习,而在这番探趣之后,对其他章节、句子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自觉去完成,这也是寻趣的意义。但是对有些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来说,寻趣既是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引导学生寻找传统文化之趣来实现对文化自觉的追求。

如在《桃花源记》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按照以往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设计,就是了解文学常识、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句及语法现象、理解课文内容等,但在素养型课堂构建的新课标要求下,笔者把素养培养与寻找传统文化之趣作为一次心中旅程加以设计。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再到今天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一条中华民族对更美好未来的孜孜以求之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文化自觉之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历代先贤的追求凝聚为理想世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或红色文化等文化自觉的不断发展,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把《桃花源记》下的描述,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等,以列表的方式进行了认真的对比,从而找到《桃花源记》学习的“钥匙”——不同时代的文化自觉下理想的社会现象。这样一来,整个教学就不再是单一课文的寻趣学习,而是一个有对比、有发展、有差异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错的文化自觉寻趣学习。学生除了通过自我寻趣以外,还可以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走上共同寻找传统文化趣味的学习之路,从而使课堂教学走上自主、合作、探究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初中学生而言,语文教师的引导要更有针对性、更有耐心与细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氛围浓郁转向学而有得、学而有思,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四、乐趣: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沉浸传统文化之趣

乐在其中,是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也是学生沉浸式学习的典型表现。如在《学而》篇的学习中,从关键字词的激趣学习开始,学生就在笔者的引导下一步步去验证自己不同的想法。尤其是通过第一句每个字的验证释义,使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很多大胆想法的验证过程中,从想象到验证、从验证到回归句子释义,从释义到传统文化理解,每一步都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尽管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确实有较大的难度,但在趣味阅读教学中,由于有趣味的支持,有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每个学生通过这一学习之后,不仅对古汉语产生了兴趣,而且对古代文化与自己认识的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兴趣,由此开启了沉浸式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之路。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之后,其后的十一章学生都能自觉按照笔者的要求开展学习,并乐于在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中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展探究式学习,使自己沉浸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中。正是有了这种乐趣学习,趣味阅读教学也会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课外,自觉去学习整部《论语》。虽然整部《论语》的学习语文教师不可能都介入,但通过作业或作文等其他表现形式,还是能发现学生学习的成效。因此,引导学生沉浸传统文化之趣来开展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必然要求,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精力去研究、探索。

语言、文学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集语言、文学于一体,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探索,使学生在激趣、探趣、寻趣、乐趣的过程中,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文学文本的精髓。这样才能逐步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处,培养文化自信素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推动學生在文化自信中走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妮.探寻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6):72-73.

[2]朱延永.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2(8):46-47.

[3]郭子超.传统文化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义理阐释”及其实现策略——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2):27-31.

[4]范冠男.初中文言文阅读高阶思维训练的四个维度[J].文教资料,2021(34):131-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基于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初中文言文趣味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ZJ21188)

猜你喜欢

文言文阅读趣味教学文化自信
因“体”而读整体观照
畅游文言王国,感受古文神韵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趣味拉丁之斗牛舞教学实践研究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例析提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实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