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2-11-18宋锐修徐旋胡华萍王璐璐方吉男
宋锐修,徐旋,胡华萍,王璐璐,方吉男*
(1.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安徽六安 237000;2.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六安 237000)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地处大别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拥有水果、茶叶、食用菌等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在六安市水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共六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振兴六安革命老区主战略,让绿色发展战略落地生根。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陆续提出了“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发展方针。2017年,针对六安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实际,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江淮果岭”。“江淮果岭”项目规划总面积约5 100 km2,人口217万,其中贫困人口20.7万,建设范围涉及7个县区52个乡镇。水果产业在六安市现代农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六安市重要优势特色产业。
1 水果产业总体发展现状
1.1 自然条件适宜
六安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位于南北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6℃左右,降水量1 100 mm左右,无霜期达220 d,年日照2 000~3 000 h,土壤、气候、光照等条件适宜林果等经济作物生长[1]。
1.2 果品丰富,品质优良
六安市“江淮果岭”地区果品资源丰富,包括桃、猕猴桃、油茶、葡萄、山核桃、梨、草莓、蓝莓、桑葚、冬枣、樱桃等。六安脆桃精选早熟品种,以春美(突围)、黄金蜜1号、中桃红玉、中油4号、中桃9号等为主,集中上市时间在5月20日至6月20日,具有“早、脆、甜、艳”的特色。葡萄重点主栽品种为夏黑、早夏黑、阳光玫瑰、早霞玫瑰等。早夏黑上市早,价格高,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六安还是世界重要的猕猴桃原产地之一,全市猕猴桃野生资源分布达2 hm2,生产的猕猴桃含糖量高。猕猴桃重点主栽品种为金桃、皖金、东红、脐红、徐香、翠香等,主要为黄肉、绿肉、红心等优质猕猴桃。
1.3 种植规模略有扩大
截至2020年4月,如图1所示,六安全市水果种植面积2.16万hm2,其中桃1.65万hm2,猕猴桃0.24万hm2,葡萄0.09万hm2,梨、樱桃、蓝莓等其他水果0.18万hm2。水果产业一产产值20亿元,综合产值60亿元。
图1 六安市2020年各类水果种植面积
六安市全面实施“江淮果岭”建设以来,截至2019年12月,“江淮果岭”地区各类水果总面积(不含油茶)、总产量、总产值较上一年均略有扩大,如表1所示。
表1 2018—2019年“江淮果岭”水果产业情况
1.4 经营主体创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安徽省实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山头、丘岗栽植果树开始形成业态,栽培面积、产量都有较大提高,果树栽培的群众基础和技术基础逐步形成。目前,六安市果树栽培面积大、分布集中,规模种植多、主体多样,林果业新型经营主体360多家。六安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周边省份水果产业大市,在产业规模、生产技术、基础设施、群众参与、产学研协作、市场网络、政府引导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安市着重考察经营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地方标准化园建设实际,运用创新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品牌营销。采取了宽行窄株种植模式、果品进行预冷处理并进行冷链车运输、电商营销等一系列措施,从各个角度出力,全方位提升水果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1.5 基础配套完善
六安市标准化园内兴修道路200余km,塘、库等水利设施100余处,园区内道路建设、水利设施、仓储设施、电力配套等较为齐全,为农艺操作机械化提供重要保障。标准化园配套建设了一批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部分标准化园配套建立了冷链仓储设施。标准化园建设按照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制定的技术要求(即“五化”:品种选择新优化、栽培模式机械化、土壤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规范化、果品销售品牌化),重点为宽行窄株起垄栽培、绿色防控和配套栽培管理新技术,以及短期周转性冷藏等核心实用技术[2],有效改善果实内外品质,减少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强度,着实提质增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为品牌打造奠定基础。
1.6 政策支持力度大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六安市委市政府把“江淮果岭”建设作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成立了“江淮果岭”建设领导组,推动农业、交通、水利、林业、旅游等部门统筹联动,如表2所示。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江淮果岭”建设。
表2 推进六安市水果产业更好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
1.7 产业融合初见成效
六安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在现代革命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水利文化交叉融合,结合市、区、县开展的各类文化节活动,“江淮果岭”地区形成了传统历史与近当代文化结合的文化积淀,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举办桃花节、采摘节、果品展评大赛等节庆活动[3],吸引游客体验采摘、旅游观光、休闲垂钓,产业融合效益显现。
2 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2.1 风险防范能力不高
六安市水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风险、病虫害风险较为突出。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2019年下半年,由于干旱时间较长,林果产业受影响较大。2020年2月中旬的大雪导致桃花凋谢,桃树挂果减少,部分果农损失较大。由于受行业特点限制,果业森林资产在银行融资抵押不被认可,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标准化园建设和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2.2 标准化果园占比低
六安市的林果业大多是果农自发栽植,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结构单一,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当,错季上市销售难,市场风险大。随着油桃、脆桃栽种面积扩大,在短期内集中上市,会出现了量大价跌、销售不畅、果农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据统计,全市26.67 hm2以上规模经营主体达290余家,但标准化果园占比不足8%。从事果业生产管理的大多为老人和妇女,种植水平低,果园生产管理粗放。
2.3 技术支撑不强
六安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技术推广服务针对性不强,缺乏果树栽培、果园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没有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和推广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远没有解决。缺乏统一的果品质量标准和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技术标准化滞后。随着果岭建设的深入推进,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果品加工、品牌打造、贮藏与包装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日益显现。行业协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不健全,影响力有限,号召力不强,特别是在技术宣传、品种推广、标准示范、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市场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2.4 品牌效应不响
六安市果业品牌开发和“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地理标志等申报滞后。果农没有认识到果品质量是果价高低的决定因素,只图产量,不重质量,仍然走“大路果”[4],对果业标准化生产持观望态度,相当数量的果品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近年来,除金安脆桃、裕安红桃在区域内小有名气外,在全国和全省范围内,“江淮果岭”公共果品至今没有一个品牌产品。
2.5 经济效益不高
第一,整个产业链以一产为主,生产种植多,加工、技术服务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跟上,果园内部道路硬化标准不高,通行条件差,影响果品运输;水利设施不配套,水源涵养能力差,缺水易旱,影响果园灌溉。第二,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和仓储建设严重滞后。果品采收、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冷链配送体系尚未建立,无法有效延长果品保存和销售期限,导致水果集中上市,价格难以提高,影响果农收益。第三,缺乏具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不能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流通主体。果品生产总体规模比较小,难以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第四,果品销售主要以鲜果为主,果品精深加工严重滞后,吸纳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加工种植基地。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风险不断加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市场营销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存在产销脱节现象。
3 水果产业质量提升对策
3.1 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研究出台适合水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提高标准化园受害理赔标准。探索推动农业保险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联办共保”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通过市场化运作,保障水果经营主体切身利益。加强项目整合,推动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项目向标准化园建设上倾斜,形成项目合力,提高标准化园建设质量,争创省、国家级标准化园。加大政府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在果岭建设上的融资支持力度,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广使用果园开沟施肥机、枝条粉碎机、割草机和喷药弥雾机,加强协作和研发力度,力争果园机械列入国家农机补贴范围,确保重点示范园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生产企业在5年内全部配备果园弥雾机、施肥机、割草机、采摘机等果园机械。
3.2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立足六安市六大水库丰富的水资源,围绕园区建设实际需要,实施引水、蓄水、提水工程,做好提水上岗、引水入园,切实打通用水“最后一公里”。探索实施园区节水灌溉工程,树立节水标杆,以点带面推动灌区农业综合节水,加快补齐园区节水“短板”。统筹建设园区内的水池、渠道、水管、灌溉设施和节水设备,集中解决好引水灌溉保果的关键问题。针对果岭区域道路,整合道路建设项目,打通“断头路”、疏通园区路,提升标准园道路建设标准,构建标准化园区道路网络,确保机械能进果园,果品能出果园,游览能观果园。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园区闲置土地,着力打造一批区位优势明显、承载量大、绿色元素突出的生态停车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配套建设,统筹推进建成一批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3.3 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
加大老桃园绿色改造提质增效的投入,逐步优化六安市“江淮果岭”的桃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结合园区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依托六安市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实现水果品种优良化、种类多样化。根据近年桃果品销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反馈,优先发展一些优质特色品种。重点发展极早熟、特早熟桃品种,以“早脆甜”夺市场,辅以特色黄肉桃、蟠桃等特色桃品种,同时引进实施促早栽培技术,适度拓宽六安桃市场区域;猕猴桃重点发展皖金、东红、徐香、翠香品种;葡萄重点发展夏黑、早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
3.4 注重人才培养
统筹安排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农科院、市“一谷一带”办公室等相应职能部门,合力推进标准化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市“一谷一带”办公室机构设置,明确工作职能,充实领导和工作人员。做好六安市果业人才调查摸底,建立乡土人才库,建立健全培养和激励机制,发挥“土专家”在果岭标准化园建设中的技术骨干作用。重视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和高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吸收水果领域相关专家教授,选派相关主要责任人至国内外高效果园现场观摩调研或接受培训。结合实施的民生工程,加大对果农、果园大户、合作社等“职业果农”的生产培训[5];加大对“临时果农”套袋、采摘、分拣等技术培训。发挥行业学会和协会的作用,加大对市园艺学会的支持,加强对市水果产业协会的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技术服务、规范农资供应、安全食品生产,以及市场营销、品牌打造、风险抵御方面的作用,发挥协会和学会在标准化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5 打造品牌效应
发挥已有的品牌优势,通过广泛而深度的宣传推介,借助果品展评大赛、农交会、农展会等大型活动,提升六安市优质果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引导县区加快推进实施标准化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精品果、有机果、品牌果。
3.6 加深产业融合
拓宽融合思路,借鉴发达地区标准化园建设成功案例,对照“江淮果岭”建设目标,运用“六安茶谷”建设发展有效经验和措施,按照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理念,确定发展定位。搭造融合载体,借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加大项目建设,围绕“三百三好”(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好吃、好看、好玩),重点打造一批高标准示范园区,实现百亩示范、千亩辐射、万亩带动作用,把“江淮果岭”打造成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