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温灸法联合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2022-11-18韩云温进
韩云 温进
1.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办公室,北京 102399;2.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2399
偏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中或重度搏动性偏侧头痛,可持续4~72 h,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活动后加重,具有反复性和周期性[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中医理论认为偏头痛主要由于痰、火、瘀等因素阻滞经络,导致气机受阻,不通则痛,归属于“首风”“头痛”“头风”范畴[2]。治疗方面,西医常规治疗方法[1]为口服止痛药,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且长期应用可能产生耐药;中医常规治疗方法[3]有内服中药、针刺、推拿、艾灸、耳针等方法,临床效果佳且基本无不良反应。马少群先生根据自身经验在传统艾灸法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马氏温灸法,经前期研究发现马氏温灸法较传统艾灸更加高效、安全、方便,适宜各类人群使用[4]。本研究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收治的48例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马氏温灸法联合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收治的48例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26~55岁,平均(31.25±3.29)岁;病程2~29月,平均(14.17±5.12)个月。观察组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23~54岁,平均(36.45±4.82)岁;病程2~27月,平均(13.05±6.22)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准文号:016),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西医诊断标准[5]:头痛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发作时间持续4 h以上,表现为单侧搏动性、中度或重度疼痛,活动后加重,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发作5次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中医诊断标准[2]:单侧头痛,头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持续时间不等,伴或不伴恶风、畏寒、手足不温、便溏、头昏蒙、呕吐清水痰涎,舌质紫暗或淡暗或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白,脉沉弦细涩。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脑血管或肝肾等严重疾病,以及癫痫、中风及精神病史的患者;③对本研究采用的治疗药物及方法过敏的患者;④近1个月内应用过相关治疗药物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常规艾条灸治疗,采用0.30 mm×40 mm规格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华成,京械注准20172271110),针刺双侧风池穴、合谷穴、太冲穴,患侧太阳穴、头维穴、率谷穴、足窍阴穴,所有穴位均留针30 min,频次均为1次/d;艾条灸关元穴、双侧风池穴、患侧太阳穴、率谷穴、阳陵泉穴,术者手持艾条,距离患者皮肤2~5 cm处行悬灸,使患者感到穴位周围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穴位局部皮肤呈现轻度红晕为宜,艾灸时间20 min/次,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马氏温灸法治疗,针刺操作同对照组;马氏温灸法具体穴位见表1,嘱患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在马氏温灸器中放入艾绒并将其点燃,用棉布包裹温灸器,放置于穴位处,施灸时间20 min/次,1次/d,艾灸温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6]。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表1 马氏温灸取穴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临床疗效。①疼痛程度分级采用VAS评分[7],向患者说明0~10分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评价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②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拟定,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完全缓解:无偏头痛发作,偏头痛积分减少≥95%;明显缓解:偏头痛积分减少80%~<95%;中度缓解:偏头痛积分减少50%~<80%;轻度缓解:偏头痛积分减少30%~<50%;无缓解:偏头痛积分减少<30%;有效率=(完全缓解+明显缓解+中度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3 讨论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青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1];中医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络亦上会于头,对于偏头痛临床辨证分为肝郁血虚、阴虚阳亢、痰热内扰、寒凝血瘀几大证型[9];寒凝血瘀证型的病机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虚微,机体失于温煦,寒邪侵犯,凝滞于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血瘀于内,不通则痛[10]。
本研究将马氏温灸法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一方面是因为针刺对于偏头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利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易于推广应用[11];在国内研究中,白春瑶等[12]基于脑-肠轴理论结合“调神和胃针法”,验证了针刺可以对病变脏腑以及情志同时进行调节,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有着较大的优势;柯洪奎等[13]的试验证明针刺可以调节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itde,CG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能帮助减少慢性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降低其疼痛程度;在国外研究也证实了针刺治疗头痛的临床效果[14]。另一方面是由于艾灸可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一定的穴位,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免疫细胞的再循环及向淋巴组织内移动,并通过神经、体液的传导,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既起到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再发的作用,又可起到镇静、镇痛的作用[15-18];郑友锋[10]的临床试验表明热灸对寒凝血瘀型偏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另一项临床试验也证实透灸对于无先兆性偏头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19]。马氏温灸法可一次同时灸数个穴位,施救过程中无需手持,将灸器固定于穴位之上,坐卧均可治疗,保证每日施灸程度和分量充足,使穴位较好地吸收灸热,每日更换施灸部位又保持了穴位的敏感性,安全有效,易于接受[20]。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者联合治疗对减轻寒凝血瘀型偏头痛的疼痛程度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马氏温灸法联合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偏头痛能降低患者的VAS评分,提高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