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明程度调查设计中移情因素的考量
2022-11-18张韧韧
张韧韧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出的基本要求。如何衡量和把握社会文明的建设程度、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社会文明程度的调查是把握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社会文明程度调查内容设计的现状分析
要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要了解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了什么水平?与目标要求还有多大的差距?后续的工作应该侧重于哪一个方面?这诸多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从社会调查中得到。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社会调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纵观当前有关社会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社会调查,问题的设置基本都倾向于从硬件或者设施建设的角度进行,比如新建了多少项基础设施、开展了多少场宣讲活动、组织了多少次文体演出、制作了多少个宣传板、组建了多少人的建设队伍……能够反映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的道德意识和助人等亲社会行为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慢慢养成的,完备的设施为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建设平台,但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高并不一定代表着社会文明建设程度也高,两者之间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能够用数据说话的硬性指标更能清晰明了地衡量建设程度,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文明具有“软性”的特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意识情感、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软性的指标来衡量。这就要求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设置一些偏软的、更能触及心灵深处的、更能够体现社会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诉求的问题。
二、移情理论在社会文明程度评价中的借鉴意义
1.移情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往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行为者在做某种道德行为时的道德心理状况”。[1]在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是源于这种道德情感的。在诸种具体道德情感中,移情是道德情感主义研究的焦点。
马丁· L· 霍夫曼(Martin L.Hoffman)经过大量研究发现“移情反应的关键要求是心理过程的参与使一个人所产生的感受与另一个的情境更加一致,而不是与他自己的情境更加一致。”[2]正确全面理解霍夫曼有关移情的基本概念至少需要从两方面把握:一是“心理过程的参与”,当一个人目睹或者通过媒介明了他人的忧伤或者困境时,不只是关注到事件本身,不只是“知道”或者“了解”了此事,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思考并在心理引起了波澜,甚至是矛盾斗争,最终与处在困境中的人产生了共情或者共鸣的过程。二是“所产生的感受与另一个的情境更加一致”,移情强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即移情的最高唤醒模式“角色选取”:“想像一个人处在他人的位置,并且把由此而导致的移情情感和一个人对他人的个人信息以及一个人关于处在他或她的情境中人们会怎样感受的一般知识整合起来。”[3]
2.移情的产生机制及对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借鉴意义
道德情感主义者经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到移情与道德行为有密切关系。一是“移情忧伤与助人行为相联系”。“移情忧伤”是指一个人在观察或者感受到他人因为各种原因正处在忧伤之中时他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忧伤。当一个人目睹或者感受到他人处在困境中,一般情况下会做出移情反应或表现出主动的助人行为,而且这种关系还是正相关的关系,即移情反应越高,越能激发助人行为。二是“移情忧伤先于提供帮助”,一个人在给予他人提供帮助之前,都是先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移情反应,诸如手心冒汗、心跳加快、眉头紧缩、面红耳赤等生理的移情反应,或者忧伤、难过、愤怒等情绪情感的移情反应。三是“观察者在助人之后感到好多了”,助人行为实施后一般情况下移情忧伤会减弱或者消失。相反,如果没有助人行为或者没有达到理想的助人效果,移情忧伤则会延迟,甚至持续高涨。目睹或者感受到他人的忧伤——引起生理或者情感的移情反应——产生助人的行为,这是一个人移情产生及运行机制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移情是一个人产生道德动机,进而激励道德行为的主要来源,移情具有引起道德行为的动机功能。
移情还具有信息功能,一定意义上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的程度。当一个人目睹或者感受到他人处在困境或者忧伤中时,面对同一境况,每个人的具体反应是有差异的。有人能马上采取助人行动,有人会行动迟缓,有人会犹豫不决,有人只是观望,有人直接屏蔽眼前的一切坦然飘过。不同的反应表明,有人产生了移情,有人没有移情反应;有人的移情程度较强,有人的移情程度较弱;有人的助人行为已经形成内化常模,有人还在建构中。这些不同的反应,既反映着每个人移情的能力水平,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的情况。
三、社会文明程度调查设计中应考量的移情因素及问题设置策略
(一)考量有无移情现象的问题设置及映射的社会文明程度
1.旁观者
有人处在痛苦、危险或者忧伤中,而自己不是引起这种境况的相关者,这个人就是朴实自然的旁观者。
问题1:您有目睹别人处在痛苦或者危险中的经历吗?
A.有 B.没有
问题2:您目睹此情景时有生理(比如手心冒汗、心跳加快等)或者情绪(比如同情、伤心、愤怒等)的反应吗?
A.有 B.没有
问题3:您有通过文献、影视资料或者他人的言说而感受到别人处在痛苦或者危险中的经历吗?
A.有 B.没有
问题4:您间接了解此情景时有生理(比如手心冒汗、心跳加快等)或者情绪(比如同情、伤心、愤怒等)的反应吗?
A.有 B.没有
问题设置解析: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区分在于,前两个问题强调“目睹”,是一种“此时此地”的情境;后两个问题强调“媒介”,考察的是对“那时那地”的情境的反应。按照移情理论,人们对“此时此地”的情境更具有移情偏见,即更容易引起移情反应;而通过媒介能对“那时那地”的情境产生“此时此地”般情境的联想,从而产生移情反应,则说明具有更高的移情能力。
问题1:当您目睹或者感受到别人处在痛苦或者危险中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反应?
A.同情 B.愤怒
C.有种不公正感 D.没感觉
问题2:您会分析受害者产生忧伤或者痛苦的原因吗?
A.会 B.不会
问题3:如果知道是一些人或者一些事造成了受害者的忧伤,您会对这些人和事感到愤怒吗?
A.会 B.不会
问题4:如果感受到一个好人却遭受了痛苦,或者一个恶人却享乐的时候,您会产生不公正感吗?
A.会 B.不会
问题5:如果感到不公正您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A.会 B.不会
问题设置解析:一个旁观者产生移情反应后,会从中派生出一种或多种动机:同情忧伤、移情愤怒、移情的不公正感、内疚感,这些动机都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移情水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对处于不幸之中的人产生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4]所以同情的产生可以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尺度。愤怒的产生,说明旁观者不仅对忧伤者当前的状态产生了移情反应,还对造成当前境况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这种愤怒的产生,不管是情感上的气愤,还是言语上的表达,亦或者行动上的制止行为,都将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卫士,是一个比同情更高层次的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不公正感涉及到的是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是否应该”是关注的主要方面,主要基于“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道德思维模式而产生的一种移情反应,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较深层次的指标。
2.违规者
违规者是相对于旁观者而言的,指的是造成他人处在忧伤或者危险中的相关者。
问题1:您给对方造成的是身体还是情感方面的伤害?
A.身体 B.情感 C.身体和情感
问题2:您对自己的违规行为有内疚感吗?
A.有 B.没有
问题设置解析:违规者相对于旁观者而言,已经做出了有违道德或者法律的事情,所以对于移情的程度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同情的层次显然是太低了。看违规者身上体现的社会文明程度,首先看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内疚感。这种内疚感指的是违规者“对自己的一种痛苦的厌恶感,通常伴随着一种紧迫感、紧张感和悔恨感”[5]。不管是给对方造成的是身体方面还是情感方面的伤害,如果能产生内疚感的话说明这个违规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心底里要悔改了。“知耻近乎勇”,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违规行为的产生,只要产生了内疚感,就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文明的程度。
(二)考量有无助人行为的问题设置及映射的社会文明程度
1.旁观者
问题1:当您目睹或者感受到别人处在痛苦或者危险中时有什么样的行为?
A.实施帮助 B.驻足旁观
C.避而远之 D.没有任何行为
问题设置解析:在社会文明建设中,一个人仅仅有移情反应是不够的,还要做出实实在在的助人行为才能提升社会文明的水平。直接实施帮助的旁观者,就代表着道德素养很高,已经内化为助人常模的榜样人物。驻足旁观者可能是在犹豫、在进行个人利益的得失考量,经过引导以后是有极大可能有助人行为的。避而远之和没有任何行为者,此人或者没有同理心和移情反应,或者有移情反应,但移情的程度不足以唤起助人行为。此类人的文明程度相对较低,需要从最基本的认知角度进行教育。
2.违规者
问题1:对自己的违规行为您有没有对受害者做出补偿行为?
A.有 B.没有
问题2:您的这种补偿行为是自己积极主动的,还是被迫的?
A.自己主动补偿的 B.被迫补偿的
问题3:在以后的生活中您会竭力避免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吗?
A.会 B.不会
问题4:如果再次做出违规的行为您会积极补偿对方吗?
A.会 B.不会
问题设置解析:“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自己的违规行为仅仅产生内疚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实际的补偿行为。能够“主动补偿”,代表着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情感和行动上都在为自己的违规行为买单,如果能够做到“改过不吝”,也表现着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对自己的违规行为没有实际的补偿行为,或者迫于各方压力“被迫补偿”,都是有失担当与责任感的行为,需要进一步进行引导与教育,提高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
(三)有无助人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及映射的社会文明程度
这类问题主要对旁观者进行询问。
1.有助人行为
问题1:您为什么会有这些助人行为呢?
A.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
B.帮助别人自己很快乐
C.一种助人的习惯
D.如果不帮助怕自己有负罪感
问题设置解析:因为“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而选择助人,体现的是移情理论中“移情偏见”的概念,一个人更倾向于对熟悉的人和事产生移情,也更容易产生“同命相怜” 的情感而积极采取助人行为,但还具有感性的选择在里面。而选择B、C、D选项中的任意一个,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助人行为已经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规范,此时助人者已经具有极强的移情能力,长期的助人意识和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助人惯性和基因,已经内化的助人道德观念形成为了一种助人常模,是高文明程度的表现。
2.无助人行为
问题1:您为什么没有采取助人行为呢?
A.别人的事情和自己没关系
B.帮助他人会带来经济的损失
C.帮助他人会带来能量的消耗
D.帮助他人会带来时间的损失
问题设置解析:在助人时,可能会出现帮助别人与维护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
该问题的设置主要考查在个人利益与助人行为的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会如何选择。“无论一个人多么关心他人,当碎石掉落下来的时候,个体首先想到的是他自己:他或她并不是他人。”[6]作为一个自然的旁观者,在是否选择助人行为的时候考虑到自己经济和时间的损失、能量的消耗,这些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帮助解决这些顾虑,积极地促成助人行为。同时,也表明这些旁观者助人的动机与热情还不够强烈,对个人利益得失看得还比较重,还需要榜样的引领和价值观的教育。
(四)对以后行为的影响
内疚感对违规行为的后续影响的相关问题前面已经设置,这里仅考查内疚感对无辜的旁观者后续行为的影响。
问题1:您对自己没有采取助人行为会感到内疚吗?
A.会 B.不会
问题2: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您会提供帮助吗?
A.会 B.不会
问题3:虽然采取了助人行为,但没有成功地提供帮助,您会感到内疚吗?
A.会 B.不会
问题设置解析:问题的设置主要考察“内疚感”在旁观者助人行为中的作用。“内疚感”会让人有一种不快乐甚至是痛苦的情感体验,而会不会有内疚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而是一种本能的情感反应,也是高移情、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一个无辜的旁观者,如果因为没有帮助或者没有成功地帮助到别人而产生了内疚感的话,就代表着更高的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为了避免这种不好的情感体验,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更会积极努力地实施助人行为,以让自己心里更舒坦一些。所以,“内疚感”能够激发助人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也可以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隐性尺度。
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建议
围绕以上问题的调查,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出基于移情因素所反应出的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会凸显出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短板,调查结果同时也为后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指导。问题的解决要注意“合宜性”,移情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更多地从移情的角度来解决。
(一)提高无辜的旁观者的文明素养
1.对于没有亲社会情感的旁观者加大认知方面的教育
其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价值认知和道德规范的统领;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其二,强化“此时此地”的刺激。直接的视听刺激相对于间接联想更能激起旁观者的移情反应,在公益宣传的时候,应尽量采用图文并茂或者视频的传播形式,注重形成媒介强化的“此时此地偏见”,通过刺激旁观者的感官来激发移情反应。其三,拓展途径增进人际交往。一般人对于认识的人更容易产生助人的情感和行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居民乐于且便于参与的社区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交往,丰富生活体验,建立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
2.对于驻足旁观者进行榜样引领
在社会文明建设中,榜样示范法、情景模拟法都是常用的方法。对于驻足旁观者,在社会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拉一把”,拉到助人者队伍中。他们面对此情此景,在犹豫,在观望,有一种“随大流”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榜样示范法教育。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使得高尚的道德思想和规范具体化和形象化,具有更直观的教育指引作用和效果,而根据移情偏见理论,人们对于身边熟悉的人事物更容易产生移情,所以如果是身边的、本小区的榜样就更有引领性。所以,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社区应该积极发现、宣传本社区内的好人好事好榜样,形成助人常乐的氛围。
3.对于想助人但有顾虑的旁观者给出稳心剂
这些人在遇到别人处在危难之中时是有助人的动机与情感的,但在实施助人行为时,会有以下一些顾虑:帮助他人会带来经济的损失、帮助他人会带来能量的消耗、帮助他人会带来时间的损失等等,而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顾虑可能导致没有实施助人或者助人行为不够尽心尽力。如前所述,有这些顾虑是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类似“好人法”的保障制度,用制度维护助人者的合法权益。
(二)提高违规行为者的文明素养
对于违规行为,需要区分是否故意为之。如果是无意之举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且有了悔恨内疚之情,并积极进行补偿,只需要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如果是恶意为之,那就要进行认知的教育、道德的引导、法治的宣传甚至法律制裁来约束。从移情的角度讲,提升违规者的“角色选取”能力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即引导违规者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想像受害者是怎样感受的,这是最高级的移情唤醒方式。提升角色选取能力的具体方法,可以通过认知教育,更有效地方式可能还是要让违规者真切地看到受害者在生理或者情感上受到的伤害,给以视觉的刺激,并伴以情绪的感染,从身心上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与受害者产生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