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以菏泽市为例
2022-11-18康晓飞卢静李霞
康晓飞,卢静,李霞*
(1 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菏泽 274015;2 菏泽学院图书馆,山东菏泽 274015)
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展示,是一个城市品质的体现。好的城市景观可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也是吸引投资、发展地方旅游的先决条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景观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生文化、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城市景观“单纯模仿、生搬硬套”,城市绿地的批量生产,以及保护不到位、利用不得当等,不仅会导致城市景观总体风格不伦不类,还会产生“千城一律、百城一面”现象,缺乏地方特色,民众出现逆反感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文件中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因此,探讨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人文个性的城市景观,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一般来说,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正因如此,才使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尽相同,独具特色。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突显城市特色、提升景观品位,同时还丰富了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1.1 地域文化塑造特色城市景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这对城市景观的建设和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域在多年的发展变迁中积累了丰富的特色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时,可以从这些深厚的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提炼并运用,从而丰富城市景观内涵、凸显城市特色,使城市景观的定位更明确,个性更鲜明,也可增强居民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能够促使设计者寻找更多的载体传达这种文化,从而也促进景观形式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化。
1.2 城市景观诠释地域文化
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每个城市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追求和挖掘这些地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凸显城市特色。全球化加速,使地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冲击,一些地域特色景观遭到遗弃,急需寻找一个稳定的载体展现和传承地域文化。城市景观是将抽象化文化具象化的良好载体。地域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包含了当地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以景观元素的形式诠释地域文化,不仅能够唤起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还能帮助外地游客快速了解城市特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独有的城市记忆,有利于宣传和传承地方文化[2]。同时,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必然会促使设计师们不断挖掘文化内涵,赋予地域文化新的生命力,对地域文化的发展非常有益。
2 地域文化在菏泽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现状
2.1 菏泽地域文化分析
2.1.1 自然条件。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地带。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境内绝大多数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粮棉林畜生产基地、首批4 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之一。菏泽市河流总流域面积13000km2,境内主要河道有洙赵新河、东鱼河、梁济运河、万福河、太行堤河、黄河故道等6 条,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45 条支流。
2.1.2 文化特色。菏泽古称“曹州”,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年)升曹州为府,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赐名为“菏泽”。菏泽历史悠久,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历史上著名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活动在这里;刘邦登基、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这里。菏泽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牡丹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俗之乡”。
(1)牡丹文化。牡丹原产于中国,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其花大、色艳、香气浓郁,被尊为“花王”。菏泽牡丹至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现有9 大色系、10 大花型、1200 多个栽培品种,菏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观赏、研发和输出基地,被称为“中国牡丹之都”。菏泽人民种花、爱花、颂花,在悠久的种植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牡丹文化”,主要包括栽植牡丹的农耕技艺以及以牡丹为主题延伸创作出的牡丹文艺作品。其一,农耕文化。菏泽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自古就是种植牡丹的最佳区域之一,古籍记载“至明,曹州牡丹甲于海内”。菏泽花农不断钻研创新,得出了许多栽培、繁殖牡丹的有效技术,并总结成册,如《曹州牡丹谱》一书不仅描述了几十种曹州牡丹,同时系统介绍了牡丹嫁接、分株、移栽、治虫、浇水和催花等技术。明朝时期曹州花农“下广(广州)”催花,不仅推动了牡丹促成栽培技术的发展,更是对牡丹在南方地区的推广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二,牡丹艺术。牡丹因其独特的自然形态,被人们赋予了各种人格意义,如“端庄华贵”“国色天香”“为王不骄”“刚直不屈”等。历代文人墨客或寄情于花或借花言志,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牡丹图。此外,在长期的牡丹栽培过程中,还产生了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即牡丹传说。牡丹传说有品种来历、花名传说、花神传说、花事传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和风土民情,是牡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赏花文化,如庙会、拜祭花神等民间活动。《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 年)》中将菏泽城市风貌定位为“田城交融、花城水邑”,所谓“花城”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牡丹文化,凸显牡丹特色,打造“中国牡丹城”。
(2)水浒文化。《水浒传》是由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为原型,并将民间流传的相关故事加以整理、创作而成的一部经典名著[3]。水浒文化与《水浒传》相辅相成,但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水浒文化包含了见义勇为的侠义情怀、爱憎分明的忠义观念、乐善好施的道德追求、不分贵贱异性一家的团队精神等具体内涵[4]。水浒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书中主要人物宋江、晁盖都是菏泽郓城人,民间还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一说;水浒传中的许多重要事件也发生在郓城,如“黄泥岗智取生辰纲”,发生在郓城县黄堆集。水浒文化的广泛流传,水浒好汉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山东人,更加有“血肉”。
(3)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指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由民众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文化,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5]。菏泽地处中原四省交界地带,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的重要地点,文化类型多样且特色鲜明,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如曹州面塑,起源于清代,是以小麦粉和糯米面为主料,加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成面团,上锅蒸熟后,经过匠人们的巧手制作,捏塑的花鸟虫鱼、人物建筑等精巧逼真。菏泽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各种民间小调、婚丧音乐、民间器乐曲、地方戏曲等散存于城乡之间,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联。菏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流传至今的拳种有水浒拳、八卦拳、梅花拳等近40 种[6]。菏泽武术除拳种技艺外,还包括了尚武崇德的武术精神,以及师徒传承的礼仪道德。
2.2 地域文化在菏泽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现状
2.2.1 在城市建筑中的体现。菏泽地域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能够被挖掘和应用的文化元素较多,其中又以牡丹元素应用最广。菏泽代表性建筑之一的“菏泽大剧院”,其建筑造型是以含苞待放的牡丹花蕾为模本,突出了“刚柔相济、牡丹盛开”的设计理念,视觉感染力极强。在建的菏泽国花博览园国花交易中心整体也是模拟牡丹花瓣式布局,中心部分为共享大厅,周边4 个花瓣为分类大厅,投用后将成为国内外重要的花卉展示平台和体验中心。除了建筑形态,建筑装饰上的牡丹元素也很常见。菏泽火车站、高铁站以及牡丹机场,作为菏泽城的“门脸”,在建筑室内外墙面、地板上都有牡丹纹样的装饰画或浮雕,使外地旅客在第一时间就能体会到牡丹之乡的特色,也使当地居民感受到家乡的亲切。还有一些建筑(场地)直接以当地文化特色命名,如以牡丹特征命名的“天香公园”、展现武术特色的“演武楼”、体现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会盟台”会议中心等。
2.2.2 在景观小品中的体现。景观小品是城市景观中具有一定装饰性和功能性的小型设施,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7]。其体量不大,却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同时景观小品形式多样,是呈现当地文化特色的绝佳载体。菏泽城区主要广场,公园主要景观节点,都竖立着主题鲜明的景观雕塑。曹州牡丹园中心广场上的主体雕塑“国花魂”,以端庄大气的形象、从容飘逸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牡丹终古是花王”国花气魄。雕塑四周,竖立了9 根雕刻着从古自今菏泽主要历史事件的文化石柱,记载并讲述着光辉灿烂的菏泽历史。环堤公园中筑堤纪念系列雕塑,以时间为线,向人们诉说着明代修筑护城堤的历史事件,再现了当年的筑堤场景。新天地公园下沉广场的地面书法浮雕,展示了“书法之乡”的风采。城市绿地里的标识牌,街头或公园里的照明灯具,多与民间剪纸艺术结合,镂空的设计活跃了环境氛围同时也促进了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
2.2.3 现存的不足。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多数停留于视觉层次,缺少多感官互动体验。例如,菏泽是有名的“戏曲之乡”,当前多以雕塑的形式展示戏曲文化,而忽视了戏曲的“听”和“演”。(2)高品质的景观小品较少。这里说的品质,一方面是指材质;另一方面是指小品的内涵。如菏泽牡丹最负盛名,重点场所都会设置牡丹雕塑或牡丹装饰画,但如果只追求表面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牡丹,缺乏主题与创新,只会带给大家审美疲劳。(3)主题性公共绿地较少。菏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能够挖掘运用的乡土文化丰富,但目前城市景观中对地方文化的体现主要是用文化元素符号装饰景观设施,市民感受不深刻,起不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如果在适当的地段建立主题性公共绿地,一方面,使景观主题更鲜明;另一方面,能带给绿地使用者更浓郁、更真实的感受,对文化的传播意义更深远。(4)维护和管理滞后。
3 地域文化在菏泽城市景观中创新应用的思考
3.1 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城市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健康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时讲究“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意思是在造园基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造景构图、内容意境的设计,这其实也是一种尊重自然的表现。在绿化时植物选择要“适地适树”,即绿化树种的生态学特性要与栽植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曹州木瓜是名贵的观赏及药用乔木,在菏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当之无愧的“市树”,市区一些主干道栽植木瓜树,不仅充分发挥了植物最大生长潜力与观赏功能,而且可以带来理想的生态效应与经济利益。
3.2 以人为本
人是城市景观的使用者,所以在景观构建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初心,注重大众在感官上、情感上的实际需求。当今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容易追求视觉冲击而忽视了园林景观的实用性。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主要使用群体的需求,达到兼顾装饰效果与实用效果的目的。例如根据绿地类型明确景观主题,从而设置不同的景观设施;座椅、台阶、坡道等景观设施要考虑人体生理结构,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人体工学理论;还要考虑老人、儿童以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使人人都能使用景观绿地,人人都能享受景观绿地。
3.3 尊重历史
菏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改造性建设。相应的城市景观建设也应当在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有意义的景观基础上,继续挖掘演绎属于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不要先拆后建、先破坏后保护。正在进行的“曹州古城”项目,是在原有的老城墙、护城河以及青年湖景区基础上,以“水邑天下中,菏泽文化源”为主题,再现古曹州文化风韵的同时,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但在这之前,城区内的很多旧城墙、老建筑被拆毁,以至于现在还要兴建各种仿古建筑,得不偿失。因此,在景观建设中要尊重历史,客观地传达历史,将现在的建设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3.4 传承创新
一方面,可运用新手段、新材料创新景观表现形式,提升景观视觉效果。例如可以充分运用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使城市景观与使用者建立起互动。如对水浒文化中的一些场景再现,运用交互信息技术为使用者营造体验式互动。一些民俗文化如剪纸、面塑、秧歌、斗羊等都可以作为互动题材,通过设计感应类的游戏体验,让人们参与其中,切实体会到民俗文化的精髓与乐趣。另一方面,注重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结合,延续城市文脉。菏泽人民崇尚武德,2021 年新开放的“见义勇为”主题公园带给市民眼前一亮的感觉,通过宣传当地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展现了当代菏泽人的大义,这种大义就是新时代的“武德”。
4 结语
任何一座城市都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任何一座城市的景观建设都应该立足自身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现状,与时俱进,不断挖掘和传承特色地方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幸福感,从而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