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景观区的更新改造分析

2022-11-18张庆宇王维娜陈宇涵曹梦昊张波

现代园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要素景观

张庆宇,王维娜,陈宇涵,曹梦昊,张波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历史文化景观区进行更新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岁月的洗礼下,大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的景观区已经只剩下遗址,更新过后的景观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识别性差、文化性不足、缺乏大众认知性等,需要研究出适合的方案来引导历史文化景观区更新设计。历史文化景观区的更新设计,可以激发情怀、联结历史记忆、引导参与性,在调研更新的规划中,尊重历史文化传承,汲取和保留历史文脉及生活智慧,规划出从区域规模——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细节的更新形式,以凸显区域面貌与未来发展脉络。

1 历史文化景观更新理论

1.1 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1]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实际情况提出的理论,即对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街区进行有颠覆性且不留痕迹的更新改变,主张修复中带有历史发展过程、发展印记的更新模式。强调在更新时,保留区域原有的规划设计方式、生活模式,能更好地对历史文化景观区的更新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1.2 城市触媒

“城市触媒”理论由韦恩·奥图与唐·洛干提出,指出可以将城市发展比作是化学连锁反应,当“触媒体”置入城市设计后,可通过其局部带动作用,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设计元素,可引导和带动城市发展,形成活力核心体。该理论会为城市核心及历史文化区域带来传承与发展动力,是激发景观更新的原动力,能够吸收历史文化精华及结合现代发展,表现出新的活力与功能。

1.3 城市针灸

“城市针灸”理论的提出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论,只是针对城市发展的规划提出的又一种解决模式[2]。“针灸”一词看上去更像是一种针对性的内疗,而将城市设计或某一区域规划比作身体内调的方式,以触发要害点,解决关键因素带来的设计问题,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模式,完成规划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理论是有一个部分开始良性发展,从而扩散式地带动周围环境,逐步影响发展更新的模式,是点对面的蔓延式更新,大到整个区域渐入式良好发展,从而激发整个区域活力。此方式在许多历史文化景观区域体验实践后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对此次研究分析起到了参考作用。

2 历史文化景观更新的目的、方法

2.1 概念界定

“景观”(landscape)在汉语中指某一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观作为城市中的亮点,是一个具有积极延展的词汇。其在城市许多设计领域中,如建筑、湿地、园区、人工智能等都得到了广泛运用。景观早已与城市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景观是一个综合性整体,需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符合生产生活需求,有机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并能表现出符合生活智慧的艺术性[3],否则,将无法体现出城市的地域价值。因此,在景观研究学中要更为综合与全面分析其内化而来的外在形式。

20 世纪,西方欧美国家城市更新主要目的是强化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引入更多资产投资,之后国内也开始思考城市规划的发展与理论创新,研究城市现在与未来的渐进式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更新改造的问题,而这一理论一直被运用于区域规划中。“景观更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仍然会运用于景观设计中,其主要方法是保护原有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改造并表现出其历史文化内涵,最终呈现出符合人们内心本质需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环境。

2.2 景观更新的动因

景观更新的动因分为内在动因与外在动因2 个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体质的改革、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是景观更新的内在动因;在具有规律的连续性社会变迁的同时,景观更新中还存在具有重要影响的偶发因素,如自然活动的变化、重大历史事件、庆典活动等,都是城市景观更新的外在呈现[4]。2 种因素的交替,形成城市景观中的渐进式更新,一个阶段的更新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在持续不断的城市发展中会一直延续,不变的是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2.3 景观更新的目的

景观更新的出发点是保护、传承、发展,是与现在及未来的连接,其既要体现出独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性,又要适应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精神需求。在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今天,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把握住核心内涵文化,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合、在适合中求变化,以满足大众需要。

2.4 景观更新的方法

在规划设计中,对过于老旧,环境维护不到位的景观;对功能不合理,不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需求的景观;对有历史起源,无人关注和使用率低的地块区域进行更新规划。更新手段包括:一是新建。规划设计使用率低的景观区域,体现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改建。改建、更新老旧场地,使其能符合当下的人文环境,更合理地发挥功能。三是修建。维修保护城市中较好的景观,延长使用时间,在岁月的沉淀下,保留其厚重的历史印记。

3 历史文化景观区构成要素

此次研究核心部分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区域的景观环境要素,包括建筑、小品、基础设施、地面铺装、绿化等具体元素的运用及各要素之间形成的空间关系,即显性物质要素。同时,可以体现出景观历史内涵文化的精神景观,即非物质要素。景观要素又可以细分为宏观要素、中观要素、微观要素3 个层面。历史文化景观区中,各景观要素需要相互融合、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才能实现感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的开放感受[5]。通过历史文化元素素材与现有景观要素的安排,以叠加的方式表达和呈现出规划设计的文化记忆和当下感受,在体现人文关怀和精神享受的基础上,保留历史印记和文化根基。

3.1 宏观显性物质要素

历史文化景观区域所在城市的文脉与布局,是构成其景观的宏观显性物质要素,也是历史文化景观区域的根本基垫和发展因素。在我国广阔的地貌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每一个地域都有着其独特的格局与方式。江南水乡常以水为街、因河成市,区域格局以水系为依托,形成独特的文化根基;西南山地区域地形复杂,对历史文化景观区域的肌理与形态起决定性影响;西北地区平原与山川的地形环境,聚集多朝历代古都,形成文化政治中心,历史文化景观更加多元化、多样性,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3.2 中观显性物质要素

在历史文化景观区域中,能直观体现环境地域特色和景观形式的是建筑、构筑物、空间格局,他们是历史文化景观区域的“灵魂”和“躯体”。历史建筑、构筑最能体现历史文化景观区文化内涵,是区域核心所在,对历史文化景观区,尤其是城市文化历史定位有着重要影响,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中观显性物质要素。空间格局是城市规划中另一种文化的体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权利、文化中心、经济交易和日常生产活动[6]。在此框架下,呈现景观空间的整体文化内涵与人的行为活动。这两部分要素是城市底蕴与根基,在城市的历史脉络中更具特色与时代感,也是文化发展的“定心剂”。

3.3 微观显性物质要素

在历史文化景观区域中,景观节点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如座椅、路灯、垃圾桶、指示牌、小品、绿化等,是历史文化景观区中的微观显性物质要素,能带动观赏者了解文化渊源,增强审美情趣且能引导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微观显性物质要素不仅能突出景观区特色,而且能完善景观区功能结构,起到渐进式以点带面的作用。

3.4 宏观隐性非物质要素

风水学是宏观隐性非物质要素中独特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依然是结合人的行为活动作为设计指导。风水学融合哲学、美学、宗教等理论,研究分析周围生态、地貌、气候等环境,在选择设计方位时,更看重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此影响带来的行为感受,成为城市景观区域设计的重要因素。

3.5 中观隐性非物质要素

历史文化景观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影响景观发展的中观隐性非物质要素,例如,社会组织结构、宗法等级制度等。

3.6 微观隐性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影响历史文化景观区的微观隐性要素,是景观区中最独特,也最难以表现的部分。直观的呈现不能很好地表现其无形的魅力,要传承文化于无形,以装置艺术的形式,通过互动与参与的方式传达其文化独特性。

4 历史文化景观区的特性

4.1 地域性

历史文化景观区是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城市特色的关键场所,也是城市发展的地标式区域,其更新方式与区域建设、普通设计有所不同。其是历代社会发展的轴线,记录着当时人们生活发展的印记,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地域性这一主题,对于历史文化的界定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娱乐文化形式都与地域性息息相关,从而展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而真正能体现景观场所历史文化区域的,不是一味地迎合现代节奏发展,而是更替不合理的部分,保留具有文化价值的部分,即在显性与隐性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规划、微观更新[7]。

4.2 延续性

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城市历史人文信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根基,联系着前人和后人的精神活动发展。因此,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后人了解和学习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认识自己的直观空间,即从起源——发展——延续认知方式,体现出历史文化景观区的延续性。

4.3 文化性

历史文化性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带给人们的体验感也各具特色。其中,历史文化景观区传达的文化更具空间感,以空间的形式表达历史文化的沉淀,当置身其中时,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景观,而是文化身份的认同。城市的历史文化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当身临其境时,如同走在时间的穿梭轴上,这种文化魅力使景观区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4.4 整体性

历史文化景观区的元素贯穿于整个空间场所中,单独孤立的存在无法凸显一个时期的文化性,会成为很多历史碎片,显得杂乱无章。所谓整体性是建立在有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出点状、网状、线状的规律特点,表现景观整体环境,其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体现景观空间中的历史文化整体性。

5 历史文化景观区更新设计的搭建

5.1 历史文化景观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容器,容纳着形形色色的人、建筑、日常生活以及城市记忆。城市发展在不断地延展和渗透中,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都依托这样一个“容器”,不断创造出文明与智慧,让社会发展更加丰富充盈。历史文化景观区是城市发展中智慧的缩影,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历史文化景观区对建立民众归属感,激发审美意识与能力,提高探索与研究能力非常有必要。

5.2 历史文化景观区更新与城市的相互影响

历史文化景观区既是具有四维空间性的区域,在历史的隧道中凸显“五感”体验,传递丰富的历史内容,使人更加专注于精神世界,又是现代人寻找历史印记和智慧的通道,并会为之注入新的生命力[8]。景观空间中容纳丰富的文化元素——更新规划,又将文化记忆融入景观空间中——新的景观空间不断延续,这样的方式在时空中不断轮回,对于记忆、认知、理解历史文化与美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研究意义,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文化景观区更新设计的搭建,既能传承历史,又能引领现代和未来,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偏离航线,在传承与发展中留下城市中辉煌的记忆。对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进行更新设计时,加入搭建这一新的理念,能更好地发展景观更新形式,同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更多设计手法[9]。优秀的景观更新手法会更加适合城市发展理念,会对曾经的艺术形式有更加丰富与准确地呈现,对历史文化内涵的外化有更好地释放,对过去有更加清晰地解读。因此,在景观更新设计过程中,更新手段(传承性)——搭建方式(内涵化)——设计要素(现代化)应贯穿整个城市景观空间始终,使之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

6 结语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现阶段许多历史文化景观区真正能体现真实历史文化特色的少之又少。对历史文化景观区的保护是根本,景观更新会形成独特的规划和设计手法,是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人文艺术中极具价值的部分,也是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要素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